唐云英
摘 要:語文是小學教育的重要內容,而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重難點,也是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對于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提升綜合水平等有著重要意義。然而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學中很多學生閱讀素養還不高,閱讀能力比較差,這打擊了學生的興趣,也影響了教學的效率。本文將結合教學實際,探索小學語文的課外閱讀教學策略,并通過閱讀教學來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 小學語文 課外閱讀 指導策略
小學語文是整個小學教育的重中之重,這對于學生學習漢字、閱讀和表達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對于學生的啟蒙和未來發展也至關重要。其中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重難點,其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這也是學生應該掌握的最重要的能力。《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第一學段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初步養成愛護圖書的習慣。”可見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然而小學教學中,很多學生閱讀能力較差,閱讀素養得不到提升,極大地制約著語文水平的提升。所以本文將結合教學實踐,通過運用問學的模式,來培養小學學生的閱讀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提升和發展。
一、巧用提問,引導學生大量閱讀
新課標指出:“九年課外閱讀量應在400萬字以上。”這對學生的閱讀量做了科學的計劃,也為學生的閱讀制定了基本的目標。雖然小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速度方面還存在一定不足,但只要是合適的書,他們依然會去閱讀。所以教師應當充分把握學生的具體情況,注重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通過設置難易適中的問題引導學生大量閱讀,有效提高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分析能力、寫作能力等。
比如對于中段學生來說,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基本能力,所以在閱讀的時候就應當選擇有一定的文學性和難度的作品,如冰心的《藍花》、《青鳥飛過》,張之路的《羚羊木雕》等,這些作品有一定的文學性,主要是文字內容,而且還有一定的思想啟迪性,適合中段學生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老師應當設置一定的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如“《羚羊木雕》表達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感?”“各位同學是否也有一座‘羚羊木雕?”這樣就將閱讀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進行了結合,能夠激發他們的興趣,啟迪他們的思想,從內心深處去接受閱讀,并在閱讀中感悟情誼。
二、大膽質疑,培養學生問題思維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貴有疑”,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是獲得創新能力的基礎,老師的“問”與學生“學”,都應該發揚大膽質疑的精神,這是一切發現和創新的奠基石,老師只有不斷質疑,才能夠發現目前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改進;學生只有不斷質疑,才能夠不迷信權威,發現學習中的問題,開動腦筋,不斷創新思維,提高運用科學的思維和方法提出問題、分析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老師要充分利用“問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問習慣,并交給他們正確的設疑、解疑方法。
中段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他們善于思考,而且思維很少受到束縛,對于新知識具有好奇、探究心理。小學語文不僅僅是文字的東西,它還包括了物理、化學等多方面的內容,所以老師可以結合不同的內容來培養學生的問題思維。比如四年級課文《兩個鐵球同時著地》就有科學知識,老師提問:“兩個重量不同的鐵球從高處同時拋下,會同時落地嗎?”學生就會產生疑問,有的學生認為會同時落地,有的則持不同意見,然后學生會帶著問題去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他們會不斷問自己問題,也會向老師提問。這樣學生的問題思維得到了培養,并且有的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自己拿小鐵球做試驗,照著書本的知識去實踐和驗證,這樣就掌握了將閱讀與實踐結合的技巧,這些都是提升閱讀素養的重要內容。
三、創設情境,培養學生聯想思維
小學生的思維是天馬行空的,沒有任何的束縛,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思維方式構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創造想象的奇跡。這要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創設一定的情境,為學生創造力的發揮提供科學可行的條件,將他們的想象力轉變為一種創新思維。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可以利用“問學”模式來創設情境,給學生一種更加直觀的感覺,加深學生的體驗感,讓他們學會在閱讀中將純文字的內容聯想成畫面、生活等不同的情景,從而更加簡高效地閱讀和學習。
比如四年級上冊第6課是《天安門廣場》,很多學生沒有到過天安門廣場,它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色、有多壯觀、現在是什么樣這些問題都是學生所不了解的,所以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運用“問學”模式來創設情景,給學生一個更加直觀形象的認識和了解。老師提問學生:“誰到過天安門廣場?”這時有的學生回答到過,那么天安門廣場是怎樣的,然后讓去過的學生試著講述相關的情景,最后讓學生閱讀課文,從文字中想象天安門廣場的情景,這樣老師起到了主導作用,為學生創設了情境,而學生的主動性也得到了提升,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思考,不斷地去聯想天安門廣場的相關情況,讓學生把閱讀與思維的培養等進行有機結合,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閱讀素養。
四、運用問學,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課堂的學習能夠增加學生的理論知識,讓學生對于小學語文有更多、更全面的認識,閱讀的內容也都是文字的東西,很多都是學生所沒有接觸到過的,或者不了解的,而語文知識來源于生活,它絕不僅僅是純粹的理論知識,而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聯系,每一個生字、發音都與生活息息相關,無論是課本還是課外讀物,都是描寫生活中的各種內容。所以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運用問學的模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將閱讀到的內容與現實生活進行緊密的結合,將文字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并且在生活中學會閱讀,提升學生的閱讀綜合素養。
比如在上《爬山虎的腳》時,其中“爬山虎”對于很多學生來說并不陌生,而且很多學生家里還種有這種植物,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聯系。老師在教學的時候,設置一些問題,如“哪位同學見過爬山虎”、“哪位同學知道爬山虎是如何‘爬山的”、“誰知道爬山虎的腳是長什么樣的”等,這樣就會引起學生想象自己生活中爬山虎的特征,這時學生的思維就活躍起來了,他們成了學習的主體,而思考的都是與他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然后老師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他們會將課本上的內容與生活中的爬山虎進行關聯。通過這種形式,學生對于爬山虎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并且學會了如何去觀察它,了解它的習性、特征等,并在老師的幫助下,很多學生還掌握了種植爬山虎的技巧,并且可以從閱讀中將它真正變成家里的一種植物,從而提升實踐能力。
總之,小學是基礎教育的重要時期,對于學生的啟蒙和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小學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閱讀,這能夠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知識和內容,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對于語文學習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教學活動是老師與學生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的一項活動,而將師生緊密結合起來的重要途徑就是“問學”。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可以設置更好的問題,發揮更大的引導作用,同時也可以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對問題的思考和解決來更創新、主動地學,從而達到更好的效果,促進學生自身的學習和成長。
參考文獻
[1] 胡曉燕.聚焦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課堂實踐[J].語文知識,2016,(20):17-19.
[2] 時琪.淺談小學語文教師如何針對核心素養教學[J].新課程(小學),2016,(07):9.
[3] 蔣碧薇.談開展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的有效方法[J].求知導刊,2015,(21):101.
[4]周玉春.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有效性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0,(33):71.
[5]易菊寶.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策略探析[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2,(10):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