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幾年來,人文關懷成為各個領域里研究的熱點問題,在電視新聞領域里倡導人文關懷已經成為眾多電視人的共識。電視新聞類節目如何體現人文關懷,新聞工作者如何以人為本,貼近百姓情感。新聞實踐告訴我們,通過新聞報道體現人文關懷,是新聞工作者的責任和良知。人文關懷的核心就是表現為對人的精神價值的重視以及對人性的根本關懷。新聞報道講人文關懷,就是要強化受眾意識,以受眾為中心,關注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狀態,尋求與觀眾人性化的平等交流,解讀普通人的生命意義,增強新聞傳播的親和力與感染力。
關鍵詞:電視新聞 人文關懷 以人為本 強化受眾意識
一、新聞工作者首先必須改變高高在上,唯我獨尊的思維模式,以人為本,關注普通人的生存狀態
任何事情的發生,都離不開人的因素,即便是地震、火山爆發這類自然災難,也是因為它們正在或將會對人類產生巨大影響而引起我們的關注,從而成為新聞事件的。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無論是新聞記者、新聞當事人、還是受眾,他們都是人,都具有人的情懷。多一些人文關懷,少一些冷漠,不僅是記者的良知,更是媒體的責任。在新聞報道中體現人文關懷,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堅持人道主義的立場,理解人情,尊重人性。
載人航天飛船的大型報道中對人文關懷的體現很值得欣賞。首先,人文關懷是報道選材的核心價值。載人航天飛船的直播中利用大量的時間重點報道了宇航員在太空中的生活和工作情況,如在太空中的飲食情況、睡覺問題、穿越軌道艙的情形等。此外,還報道了很多天地通話的細節等。通過這些細節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媒體將目光投向了“人”本身,關心人、表現人。不僅關注宇航員在太空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而且關注地面上那些一直在關心他們、為航天事業默默奉獻的幕后英雄們的感受。這些細節充分體現了媒體對個體生命的尊重,對人情的理解和對人性的贊美,而這些正是我們所追求的人文關懷的精髓所在。如今中央電視臺和各級地方臺也把報道重點落到“絕大多數觀眾所需要或感興趣”的事情上,比如山東衛視的《民生直通車》、煙臺臺的《新聞直通車》等,關注百姓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的社會生活類的“軟新聞”都明顯增多。
二、新聞報道中要體現人文關懷,貼近百姓情感,表現積極健康的文化理念與審美情趣,讓電視新聞欄目成為人們精神家園的守望者
一切新聞都是“人”的新聞,新聞事件是必須有人參與其中的,新聞也是做給人看的,而且它終究要以對人們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具有什么樣的社會效應為其衡量質量高低的標準。因此,在新聞報道中強化受眾意識,體現人文關懷,除了對老百姓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給予更多的關注,還應更多地去關注新聞事件中人的命運和人的價值,去反映人與人、人與社會群體之間各種矛盾沖突,真實記錄人們實現某種生活目標和人生價值過程中的種種喜怒哀樂與酸甜苦辣。中央電視臺《遠方的家》,其之所以都受到觀眾喜愛,是因其真實記錄百姓生活的原生態,反映了他們的人生追求與人生感悟,體現的是對個體生命價值的尊重、贊賞以及對人的靈魂的關懷、慰藉。
三、電視新聞類的一些節目,缺乏對人本身應有的尊重與關心,人文關懷缺失現象,需要引起新聞工作者的重視
有許多新聞雖然將鏡頭對準了蕓蕓眾生,但卻缺乏對人本身應有的尊重和關心。比如,一家地方媒體在報道扶貧助學時有這樣的鏡頭,一位三歲時就失去雙親的小女孩在得到社會的救助而背上新書包走進課堂時,新聞記者要求孩子拿著已逝父母的照片談感想,記者一再追問“你想爸爸媽媽嗎?”孩子卻顯得不知所措。為了所謂的效應而漠視孩子的感情脆弱,這是對人的不尊重、不理解。再比如一些災難性的報道中,記者在現場往往首先問死了幾個人,追求的是畫面的刺激性,報道的轟動效應,而對那些受難者,他們的親人所承受的不幸與痛苦,所付出的代價以及對于世人的警示,卻往往不作為報道的焦點與重點。新聞報道中對生命的漠視和對苦難的調侃現象也比比皆是。2004年9月6日晚,某欄目在播放俄羅斯人質危機的報道時,竟在屏幕下滾動播出人質危機中喪生人數的有獎競猜。傳媒的冷漠以及看客心態,激起了公眾的憤慨,不少觀眾在網上留言指出,“傳媒應有道德底線,不應借人質事件發財”。
2006年7月18日,網友“掐俠”在某論壇發表了自己拍攝的打工仔游長江不幸溺水身亡的全程照片。掐俠”見死不救只顧拍照的行為,遭來眾多網友怒斥,這實際上反映的是新聞從業人員人文意識與人文精神的缺失。南非攝影家凱文·卡特因照片《饑餓的小女孩》獲得了普利策新聞獎,然而頒獎儀式結束3個月后,因為無法忍受外界公眾與自己內心的道德困惑和越來越大的精神壓力,凱文·卡特自殺身亡。
然而河南電視臺都市頻道的曹愛文在一次采訪落水少女的報道現場,曹愛文不是先去采訪,而是挺身而出,趴在女孩身上做人工呼吸。經過多次努力,女孩最終沒能醒來。看著女孩的尸體,曹愛文哭了,淚水順著臉頰滑落。被網友稱之為中國最美麗的女記者。曹愛文的出現,可以讓老百姓重新認知我們的新聞記者,重新審讀我們的新聞節目。從普利策新聞獎“饑餓的小女孩”到曹愛文搶救落水兒童,社會的關注已經超出事件本身的意義,也折射出了記者的良知以及新聞價值取向。電視新聞節目是社會的良心,必須反映社會,關注社會,由表及里,透視本質真實,不能僅僅停留在描述外在的真實,而忽略或規避了內在的、本質的真實。一句話,人文關懷意味著媒體應充分考慮和顧及相關人士的情感,尤其在涉及到人的隱私等問題時,媒體更應該給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當然,作為負有社會責任的新聞媒體,面對觀眾的需求,要注意分辨哪些是合理的、健康的、必須加以滿足的。其標準應該這樣把握:只有那些與社會的客觀期待相一致的,體現全社會共同價值取向與審美情趣的需求,才是我們所需要滿足的。因此,新聞報道要體現人文關懷,還必須堅持正確的導向,把握正當的社會價值判斷標準,著眼普通老百姓的精神環境與時代心理,體現大眾化的倫理道德準則與美學原則,擔負起構建社會倫理道德新秩序的重任。
作者簡介:欒志娟(1975年9月—),編輯職稱,主要從事專題節目的采編以及后期制作工作,單位:山東招遠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