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加
摘要:小學數學正在教育改革的推動下不斷的向前發展,盡管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績,但也不乏有一些頑固的問題難以解決,如何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仍是教師思考研究的問題。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只要秉承自主、開放、創新的教學原則,以新課改要求作為目標,以課程改革中提出的方法為依據,課堂教學的理念和模式定會煥然一新,教學的有效性也將大大提高。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提高
引言:
在我國教育改革工作開展以來,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小學數學教學在教學的理念和方法上都徹底進行了革新,教學質量也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了提高。但不可否認的是,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仍然根深蒂固的影響著師生,教學仍存在很多問題。下面筆者就從小學數學教學的現存問題出發,將提出幾點提高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小學數學教學的現存問題
(一)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忽視學生主體
過去,教師在課堂上依照教材照搬知識點,學生在課堂上被動的學習,主觀能動性沒有得到發揮,課堂缺少靈動性,只在教師的預設下按部就班的展開。這樣的教學不利于學生個性及創新力的發展,也難以收獲更高的成效。要知道,小學生的思維是十分活躍的,教師如手把手的教他們知識點,教他們如何學習,就等于剝奪了學生自主思考的權利,也將限制他們的思維發展。而如今,這樣的教學顯然仍存在于小學數學課堂中,成為了數學改革和發展的絆腳石。
(二)錯誤理解全新學習模式,活動流于形式
新課程改革的實施為教學帶來了許多新的模式與方法,諸如情境教學、合作學習、游戲教學等等。這些優秀的教學模式既符合小學生的特點,也能夠有效幫助教師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但實際情況卻是教師由于對這些新方法的研究不足,在應用過程中沒有抓住核心,僅僅體現于表面的形式上,起到的實際作用不大。如對于合作學習,僅僅要求學生隨意結組討論,草草結束后教師繼續講課。這樣的合作學習沒有指導和評價等過程,是毫無作用和意義的。
二、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重視探究學習
“探究”作為新課程強調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因具有激發學生自主學習、體驗、發現等優點,已逐漸為廣大教師所接受并在教學中運用,如教學測量長度時,主要是指導學生動手操作。為了巧妙地引出測量工具“直尺”,我先讓學生選擇身邊的工具量一量書桌有多長。有的用課本量,有的用鉛筆量,還的竟拔掉一根頭發量,就在這“熱熱鬧鬧”的測量操作中,學生得出的結果也不一樣,有的說桌子有四本數學書那么長,有的說大約有6枝鉛筆那么長,還有的說有22根頭發那么長,此時學生的思緒紛繁復雜,對問題疑惑不解;同樣的桌子,為什么測量后長度不一樣呢?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后,意識到操作時要統一測量工具。在重視探究學習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的是,數學學習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學生處處去親自發現和獨立探索。讓學生運用探究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我們更多要考慮的是學習內容是否適合于探究學習,從而確保學習的有效性[1]。
(二)組織教學活動
《課標》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數學活動。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組織好有效的數學活動,應做到一要有趣,二要有效。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學生一切有成效的活動均以某種興趣作為先決條件,有趣的數學活動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例如,在教學“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時,引出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32-14=,在學生獨立探究的基礎上分組合作交流,得出以下幾種解法:①30-10=20,20+2=22,22-4=18;②把32分成20和12,12-4=8,20-10=10,10+8=18;③32-10=22,22-4=18;④筆算(在腦中想豎式計算)。我在驚嘆學生思維多向性的同時,要求他們通過分析比較從這4種方法中選出一種較簡便、科學的方法,學生一致認為第③種方法較科學簡便。不但輕松地解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還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感受到了成功的快樂。
(三)設計有效練習
現代教學論認為,數學教學的主要特征,就是將教學過程變為引發學生練的過程,每堂數學課的教學任務要通過不同層次的練習來實現[2]。練習是教學活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學習數學、拓展思維的一項經常性的實踐活動,其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消化和鞏固新識,形成技能,從而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因此,作為課堂教學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教師在練習設計中應著眼于學生思維的拓展,為學生提供現實性的、豐富的和挑戰性的練習內容,關注練習的人文性、開放性,盡量避免指令性的成分,讓學生在尋求解題途徑中判斷與嘗試、猜想與驗證,促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錘煉和拓展。
例如:教學“10的加減法”中有一道練習:圖中粗心的小猴背著裝有10個桃子的袋子,從袋子一角的破洞里漏掉了3個桃子,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一些學生就會提出“原有10個桃子,漏掉了3個,還剩多少個?”列算式是10-3=7(個)。也可以看成:袋子里面有7個桃子,外面漏掉了3個桃子,小猴的袋子一共有多少個桃子?列算式是3+7=10(個)。師:“你們的眼睛真厲害,觀察的非常仔細。同時表達得也很完整。那隨著時間的推移,還可能會發生什么情況呢?”學生:桃子可能會掉得越來越多,一共有10個桃子,掉了5個,還剩下幾個?列算式是10-5=5(個)。教師對學生的回答作出及時有效的評價,為學生的思維提供廣闊的空間,學生們就會想提問題、敢提問題、會提問題。在學習的自信中養成一種勤思考,會學習的習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
三、結語
總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所有教師共同的追求。有效課堂教學是一種理念,一種教學實踐模式,我將繼續關注思考,與同行一起探討交流,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作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參考文獻:
[1]曹秀麗.淺析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09):81-82.
[2]張云.小學數學教學管理及創新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7(18):128—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