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燕
摘要:科學是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的學科,學好科學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及動手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綜合能力。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其投入到科學的學習中,是教師所面臨的一項新的挑戰。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制定有效的教學方法來滿足學生的需求,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培養策略
引言:
小學科學是一門科學啟蒙的課程,它側重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運用更有效地教學形式和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就成為擺在每一位小學科學教師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制定教學計劃,切實的滿足學生的需求和利益。
一、養成總結反思的學習好習慣
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遭遇失敗未必是壞事,吸取教訓,總結經驗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從而不再犯類似的錯誤。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用賞識的眼光積極鼓勵學生建立學習科學的信心,并耐心引導學生做好總結與反思,通過認真分析實驗的每個環節,認真思考,反復實驗,從而取得成功[1]。例如:在學習電路連接時,很多學生經常在實驗過程中出現小燈泡不亮的情況,這時教師先不要急于幫助學生尋找故障所在,而是先引導學生自主思考究竟是哪一實驗環節出了問題,自主分析導致小燈泡不亮的原因,學生便會爭前恐后分析出很多的故障原因,如線路接觸不良、電池沒電了等,并根據分析出來的原因一一進行檢測,找到問題,分析問題,這樣對待“失敗”,能夠使學生收獲的更多,并通過總結與反思,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創新意識。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反思與總結,找出關鍵點,正確看待“失敗”,這樣才能獲得更多鍛煉的機會,使實驗教學受益匪淺。
二、養成動手又動腦的學習好習慣
小學生往往是樂于動手,但不善于動腦,也不愿意動腦,面對眼前的各種實驗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實驗中也只顧“熱鬧”。所以科學教育要養成學生動手與動腦結合的學習好習慣,引領學生有目的、有意識地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動手之前要明確動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決的問題,預測可能的結果,制定實驗方案,去驗證預測可能的結果,即動手之前先動腦。活動中要提醒學生手、腦、眼、鼻、耳多種器官的都用,要及時捕捉事物的細微變化,善于分析現象產生的原因,從直觀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質[2]。例如:在探究《電磁鐵》的性質時,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出他們對于電磁鐵感興趣的問題,以及生活中的電磁。諸如:電磁鐵是由什么構成的?怎樣制作電磁鐵?生活中的電磁鍋是怎么工作的?電磁鐵能吸哪些物品?電磁鐵的磁性強弱與什么有關?電磁鐵與磁鐵有什么區別?然后,讓每個研究小組對本組感興趣的問題,先提出預測,再根據多種實驗材料,提出實驗方案,最后動手實驗尋求問題的答案。同時在活動中,要使學生養成勤于做科學筆記的習慣,要及時記錄下自己瞬間閃現的智慧火花,把觀察的現象、發現的問題、預測的結果、對現象的分析、以及對活動的感悟,都要及時記錄下來并認真總結,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養成動手又動腦的學習習慣。
三、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小學科學教師應該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及學習的欲望在科學教學中進行觀察能力的培養。好奇心是孩子與生俱來的,但是觀察力卻不是,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學科的特性及學生的好奇心進行觀察力的培養,幫助學生建立對任何事物的觀察能力,并且增強學生的耐心。教師應該明確觀察的定義,觀察力不僅僅是看,還要在看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事物的本質,進而引發事情的思考。首先教師應該在科學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在觀察時一定要以客觀事物的實際情況為基礎,在觀察的過程中認真的觀察每個細節,說出實際的客觀現象,這樣才能保持在以后的科學工作中保持嚴謹的態度。其次,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觀察持久性,許多科學實驗都不是一次成功的,有許多實驗需要反復的觀察、多次的實驗才能獲得結果,并且部分科學實驗需要很長的反應時間,這就需要觀察者要有耐力[3]。例如:在小學科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做利用放大鏡聚光燃燒白紙的實驗中,由于實驗結果反應時間相對較長,教師一定要在實驗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從不同方面進行觀察,并且在觀察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耐力之余還要引導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從實驗的聚焦點觀察初始燃燒現象的產生過程,找出有意義的科學現象進行討論。
四、根據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學習習慣
教師是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第一責任人,教師的日常教學會對學生學習習慣造成重大的影響。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在學習習慣的培養融入小學科學教學課程之中,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讓學生認同這種學習方式,在實際中踐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或者以教師提供的學習習慣為基礎,根據自身的學習特點進行符合自身的轉變[4]。例如:在學習“植物的一生”知識時,教師可以以植物生長、發育的特點,對學生堅持不懈、認真觀察的學習習慣進行培養。對上述習慣進行培養的過程中,教師向學生分配學習任務,讓學生在課下尋找自己喜歡的植物,要求學生深入觀察該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然后自行查找資料深入了解該植物,總結它生長所需的環境。該過程需要學生認真的觀察,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把生活經驗融入資料之中,然后反復的論證其中存在的問題,逐漸養成細心、認真以及不輕易言棄的學習習慣。
結束語: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實際中教師就要做好創新與研究工作,明確教學的意圖,同時還要貫徹新課改的要求,吸引學生的目光,讓學生可以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提高學習的效果與質量。
參考文獻:
[1]雒鵬程.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J].改革與開放,2015(18):133-134.
[2]韓連啟.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12):129-130
[3]武毅琴.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J].新課程(小學版),2016(07):154-155
[4]縱雯閣.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7(11):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