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亮
摘要:我想問問正在從教或曾經從教一線的老師們:學生不完成作業,你會不會著急?學生撒謊,你會不會生氣?班里丟了東西,一時間會不會束手無策?相反,學生成績優秀,你會不會自豪?學生善解人意,你會不會內心溫暖……我們都不是圣賢,既學不會蘇東坡“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與大氣,也沒有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閑與自得。這教育教學之路上的酸甜苦辣誰不都是刻骨銘心地體驗過?
關鍵詞:德育教育;教育教學;思想教育
我的孩子今年讀四年級,伴隨著他的成長,我經常反思自己的工作:我們的盡心竭力有時是不是無功而返,有時甚至適得其反,這是不是因為我們有些操之過急了?作為老師,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觀點能被學生接受,自己的話語最好立竿見影,在學生身上很快得到兌現,學生能夠朝著我們設想的目標邁進。但是,我們卻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生命的成長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就像種子發芽需要時間,幼苗出土需要時間,花蕾綻放需要時間,果實成熟需要時間,冬去春來需要時間一樣,生命的成長是一個抽枝拔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耐心,我們應該學會等待。
今年六月份,小升初畢業考試那天,外校學生到我校考試,占用了我校的部分教室,其中也包括我們班。那天我也正在別的學校監考,看到那個班講桌上放著的存錢罐,我就想到了自己班里的那幾個存錢罐:從一年級開始,我們就說好,不買零食,把節約下來的錢存起來買我們喜歡看的書。到現在已經三年多了,少也有個百八十塊了。我突然有了一個隱晦的想法:外校的學生不會拿我們罐子里的錢吧?第二天一大早來到學校,我首先奔到教室去看我那幾個寶貝罐子。拿起一個,空的!晃一晃,還是空的!拿起第二個,空的!第三個……說實話,我都沒有勇氣繼續拿下去了,可不拿,心里總還存著一分僥幸。五個存錢罐笑瞇瞇地看著我,空空如也。我身上都氣軟了,不假思索的對孩子們說:我們存錢罐里的錢都沒了,肯定是來考試的孩子們拿走的。班里一時也炸開了鍋,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議論著。就這樣,一節課情緒都沒有平靜下來,腦子里不時想著把錢找回來的辦法。
下課回到辦公室立刻把這件事與大家交流,本想得到大家的同情,同時也好好罵罵那偷東西的家伙,讓他的耳朵好好發發燒,沒想到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大家一致認為:外校學生偷盜可能性不大。一個孩子怎么偷?大庭廣眾,眾目睽睽之下;大家一起偷?人家是來考試的,一個不管不顧,那一班孩子都不管不顧了?更何況還有監考老師,還有巡視領導,絕對不會讓這樣的事情發生的,還是在自己班里好好查查吧。是呀一席話點醒夢中人!好小子,竟然能夠如此鉆空子,真是不簡單啊。我經常以我們班的孩子乖巧懂事自詡,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嗎?這該如何下手是好呢?
監控錄像,對,監控錄像。下班后我到傳達室找到了前一天的監控錄像,經過仔細觀看,終于鎖定了目標——傳達室看門阿姨的孫子,他利用住校又拿著班門鑰匙的便利,利用中午的時間拿走了班里的積蓄。我的氣不打一處來:本來學習成績就不怎么樣,干這個倒挺有想法。怎么辦,直接在班里審問,給他來個下馬威。不行,絕對不行。如果是我的孩子,別說孩子自己,首先我這個做家長的就會恨老師的,這不等于毀了孩子嗎?這讓孩子的臉往哪放啊?第二天,趁辦公室里沒人,我假借讓他幫我抱作業把他叫到辦公室里來詢問。他倒是個痛快孩子,不用我軟硬兼施就承認了錯誤,他拿錢去買了零食和玩具。其實我能感覺到,看到老師和同學們那么著急、生氣,他也有些悔恨自己的所作所為,這倒讓我心里有了一些欣慰。
事情怎么處理呢?現在就告訴他奶奶,讓他退錢?應該不好。他奶奶的教育方式是有問題的,否則孩子不會成了今天這樣,打了罵了,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處理不好,還會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告訴他的父母,他們都不在身邊,雖然比奶奶管教合理些,可遠水解不了近渴啊;可是如果什么都不說,又不能給孩子以警醒,這次縱容了他,恐怕下次還會再犯。等等吧,讓我看看這孩子的表現,也讓我好好想想處理的辦法。
他本以為會有狂風暴雨到來的,做好了視死如歸的準備,沒想到一如往常,十分平靜。于是他小心翼翼了許多,很怕老師在同學們面前暴露了他的秘密,學習還多了幾分用心。看著他這段時間表現不錯,我準備再等等。
就這樣,在等待中,我們也迎來了期末考試,馬上就要放暑假了。暑假他就要回父母家去住了,這正是和他父母見面交流的好機會。事不宜遲,我打電話約父母在學校見了面,將事情的前因后果對家長做了交代。當然家長很生氣,但他們很配合工作,退了錢,道了歉,給孩子樹立一個敢作敢當、雷厲風行的好榜樣。
九月份開學初,經過這位學生的同意,我們舉行了一次“班里丟了東西怎么辦”的班會。在這次班會上,我向全班同學講述了這次事情的前前后后,并且這個孩子主動向全班同學倒了歉,沒想到孩子們報以熱烈的掌聲,我也被感動得熱淚盈眶。
講述這件事情給大家,不是想表達我把這件事情處理得有多么好,而是想和大家分享:等待在這件事情中發揮著微妙而又重要的作用。正因為等待,讓我有了冷靜思考的時間;正因為等待,讓孩子有了改過自新的機會。
臺灣女作家龍應臺曾經這樣描繪美麗的教育場景:“我,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她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扎好,用她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我很欣賞這樣的教育,我期盼著這樣的場景在我們的教育實踐中多多出現。我們的教育需要心平氣和,需要慢慢等待,在等待中尊重生命,成熟生命,怒放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