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濤++王黎
摘要: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形成基本數學思維以及基礎邏輯思想的重要階段,因此小學數學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的計算方法,更應該在計算的過程中掌握一種運算能力,從而達到熟練掌握的目的。本文就將針對小學數學加減法教學中常見的幾種策略進行簡要闡述與分析,以期為相關小學數學教師提供理論參考與實踐經驗。
關鍵詞:小學數學;加減法;教學策略
數學學科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并且學生數學計算能力的強弱也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質量。故而在小學階段應該注重對小學生加減法計算能力的培養,通過這一基礎能力訓練,增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從而不斷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科學習積極性,為學生之后的數學學習奠定基礎。
一、增強小學生對數學加減法教學的興趣
常言道: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所以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該不斷增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這樣才能使得小學生從內心萌生對數學知識的好奇心,進而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師設置的課堂教學環節當中。比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喜好,舉一些學生熟悉的例子,如“現在需要對整個羊村的羊進行食物發放。假如懶羊羊有10塊糖,美羊羊有8塊糖,那么大家想一想誰的糖比較多呢?那么如果懶羊羊給了美羊羊一塊糖,現在他們誰的糖更多呢?”通過這樣的例子,學生將會更有興趣進行計算,也可以按照題目要求列出簡單的式子:10-8=2,則可以得出懶羊羊的糖比美羊羊的糖多了2塊,所以懶羊羊的糖數較多。如果懶羊羊給了美羊羊一塊糖,列式為:10-1=9;8+1=9,9=9。所以如果懶羊羊給了美羊羊一塊糖,他們兩個的糖數就會一樣多。這樣的探討與思考更符合小學生的心理認知,同時也更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不斷增強學生學習數學加減法的興趣,使得原本枯燥的數字變得有趣起來。
二、創設合理的情景幫助學生激發熱情
創設適當的情景,也將有利于幫助小學生進行數學計算。因為小學生本身年齡較小,所以對于枯燥的數學學習,難以集中注意力。而良好的情景創設則可以使得小學生在一種相對輕松的氛圍中進行學習,也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創造性。比如教師可以將課堂創設成文具用品店,然后教師自身作為商家,由學生扮演顧客,來到店鋪中購買一些文具。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創設這樣的情景:一支鋼筆的價錢為10元,一個筆記本的價錢為5元,現在你們的手里有20元,請問我應該找回你們多少錢。對于一些數學知識掌握較為深入的學生,教師還可以讓其不斷拓展思路:如果剩下的錢再讓你們買其他東西,算數本5角,鉛筆1元,橡皮1元,請問可以買哪些東西?或者有幾種買法?通過這樣的形式不斷讓學生思考。一方面,提高了學生利用數學加減法進行運算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得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不斷增加。
三、引導學生積極動手進行操作以鍛煉計算能力
數學知識與現實操作之間,實際上是密不可分的關系。由于數學知識本身比較抽象,加之一些數學知識往往需要動手才能獲得更為深切的體驗。所以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不斷發現與探索,最終通過實踐獲得結果。如教師讓學生計算11+14等于多少時,許多學生只能按照傳統的計算方式,列式計算。其實不然,這個數據還不算大,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拿出手中的學具,比如數學小棒,然后擺一擺,算一算,再通過計算對在這個數據進行驗證。這樣的方法,可以符合小學生好動的特點,也可以幫助其深入理解加減法知識,提高學生主動探究與思考的能力,進而增強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
四、將數學加減法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
新課程改革之后,更加注重對學生的素質教育與培養。小學數學教學也絕不例外。因此教師應該注重課堂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系,將數學加減法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將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實用性,進而拉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更為有效地進行數學學習。比如在生活中,學生與父母去菜市場買菜,或者交水電費,刷公交卡等,都可以成為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數學學習知識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有用素材。只要教師善于發現并且對這些內容加以利用,學生必然會在潛意識里樹立起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意識。長此以往,將會培養學生善于發現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通過不斷探究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為之后的數學學習提供幫助。
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通過小組內共同探討,彼此交流,可以使得優秀的學生帶動成績較差的學生,也可以在其中形成一種良性競爭的氛圍。不斷強化學習意識,每個人都可以獲得不同程度的進步與提升。
結束語:
小學數學教學中,加減法教學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基礎性學習的保障。所以教師應該格外重視小學生的加減法教學,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探索出符合小學生年齡與心理特點的教學方法,從而不斷增強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小學生愿意投入到數學學習當中,為之后的學習奠定基礎與保障。
參考文獻:
[1]孔利君.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探究[J].新課程(小學),2015,1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