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馨
摘要:共享發展理念何以內蘊倫理精神?其蘊含何種倫理精神?這兩個問題試圖從深層回答共享發展理念為何能夠成為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理念的問題。從倫理學視角觀之,這種共享成為發展理念的動力就是倫理精神。具體而言,共享發展理念內涵的以人為本、公平正義的倫理精神是共享成為發展理念的原因和共享發展理念得以實現的動力。
關鍵詞:共享;以人為本;公平公正;倫理精神
在黨的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提出了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五大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提出用新的五大發展理念引領我國的發展方式的轉變。“全會提出堅持共享發展,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的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加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由此,共享發展被提到理論與實踐的高度。在一般的意義上,共享發展是我國的新的發展方式和發展理念,旨在促進社會的持續發展。從倫理學的角度,共享發展理念是對現在發展后果的反思,重新關注人本身,回歸到其最根本的價值基礎——倫理精神。那么,共享發展理念何以內蘊倫理精神,蘊含何種倫理精神?
一、共享發展理念何以蘊含倫理精神
共享發展理念何以蘊含倫理精神,對這一問題的探究是從倫理學視域深入思考共享發展理念的價值基礎和價值追求,尋求共享發展的邏輯起點。對于這一問題的回答需要從這三個層次剖析:首先,共享何以提升為發展理念?其次,從倫理學角度觀之,共享發展有何內在特征?最后,為什么說共享發展蘊含倫理精神?
對于第一個問題而言,探究共享何以成為發展理念,首先要從共享的概念入手。從詞源的意義上,“共,同也。”①(《說文解字》)由共引申出來的詞有:共享、共用和共有。“享,獻也。”②(《說文解字》)本義指祭獻、上供、貢獻。享又有受用的含義,引申為人在生命過程中,物質或精神得到滿足。共和享的主體都是人,人共同處在社會之中。馬克思精辟地論斷,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共享就是人的社會性本質存在的體現。共、享、共享三者辯證發展構成了人類的生活史。共享也應該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狀況的現實體現。在倫理學的意義上,共是共享的自在形態,共享的倫理性實體。享是共享的自為形態,是共的主體意識,主體精神,也是在現實社會發展中對人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得以實現的要求。所謂“共享”即實現恩格斯所說的“結束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狀況”,“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的福利,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③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綜觀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狀況,不可否認,我國社會發展在全體人民的共同建設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實現了社會的有效發展。但是,當下中國的發展仍然有待進一步改善,盲目追求財富的增加造成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造成了文化的空洞和環境的破壞,忽視了人的意義和價值的追問,現在實際上上就是發展的價值的異化。作為關注人本身獲得感,以人的意義為價值訴求的共享就是對目前發展形態的反思和批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理念的的變革即對發展價值的回歸。因此,必須把共享的概念引入到發展體系中,使發展更具持續性。
對于第二個問題而言,倫理學維度的共享最為重要的特質是:一方面,共享發展內涵對人類向善的追求;一方面,共享發展內涵發展價值的回歸。首先,共享發展理念的提出是人類向善追求的表現,一個好的社會必須具備一種品質:人能夠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判斷一個社會善惡文明的水準要看社會共享的程度。共享不是僅僅說發展需要共享,而是要使共享成為評判社會發展文明水準的重要指標。共享既是發展的目標,也是發展的評價標準和發展的動力機制。其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理念的變革是對發展價值的回歸。發展的最終價值在于實現人的價值,使人獲得幸福。而現在盲目追求經濟的增長實際上就是發展價值的異化,忽視了作為發展的最終目的的人的幸福和獲得感。而共享發展理念就是在反思社會發展現狀的基礎之上的反思和追求發展的真正價值,其真正的價值體現在使全體社會成員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
對于第三個問題而言,為何探討共享的倫理精神以及如何理解“精神”的內涵?在認識論上,精神是對存在的反映,形而上地反映了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社會中人的生活方式。在存在論上,精神以人的意志、心靈、道德的形態存在,包括人的信念、思維方式和外在氣質。從倫理學的角度,倫理精神是對價值的追問。倫理精神作為倫理學的基本范疇,既是倫理的理性,也是倫理的現實。倫理精神是一種倫理主體的道德力量,在倫理體系中居于形而上的范疇。倫理精神是道德規范的精髓和靈魂。由規范論拓展到價值論,由關注行為方式拓展到關注行為方式的價值指向。所以,倫理精神是社會倫理道德的內在精神。共享發展理念在一般的意義上是國家發展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反映社會的發展方式和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種倫理現實,是人類追求向善的現實表現。對共享的倫理精神的探討突出了共享的內在特質,即對我國發展現狀的反思和超越,以及對發展價值的回歸。共享內涵的倫理精神是把這種倫理理性轉變為倫理現實的內在道德支撐,是社會持續發展的內在機制。這就是深層探究共享內蘊的倫理精神的原因。
由此,以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享有社會發展成果為要求,以人類向善追求和發展價值回歸為實質的共享,是對當前中國發展現狀的反思和超越。一個健康的社會發展必須把人能共享社會發展成果作為發展理念和發展目標,這樣的發展理念需要有形而上的道德力量——倫理精神作為邏輯起點和內在基礎。而中國在長期歷史發展中積淀的以人為本、公平正義的倫理精神就是共享發展的得以實現的內在道德力量。
二、共享發展理念蘊含何種倫理精神
共享內涵的倫理精神是其成為我國發展理念的內在道德支撐,那么共享發展理念到底蘊含了什么樣的倫理精神,又是如何顯現的呢?具體而言,共享發展理念內涵的倫理精神包含以人為本、公平正義兩個方面。
首先,共享發展理念蘊含以人為本的倫理精神。人在社會中處于主體地位,共享發展理念的主體就是人,它關注全體社會成員的獲得感。在馬克思看來,“創造這一切、擁有這一切并為這一切而斗爭的,不是‘歷史,而正是人,現實的,活生生的人,‘歷史并不是把人當做達到自己目的的工具來利用的某種特殊的人格。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④全體社會成員都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者,也是社會主義發展成果的共享者。社會發展成果使由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建設,也理應由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享有。“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反復證明,人民群眾不懈奮斗的終極目的,主要不在于追求某種形式的所有制,而是能夠安居樂業,過上富裕祥和、安定幸福的生活,真正成為國家、社會和自身的主人。”⑤追溯中國的長期;歷史發展過程,共享發展理念以人為本的倫理精神與我國長期歷史發展中的以人為本倫理要求相呼應。《尚書》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寧。”⑥西周時期形成了我國最初的民本思想。據《尚書》記載,夏、商、周三代,人們所崇拜的是“天”,天具有道德意志,代表的是人民意志。“天命靡常,唯德是輔。”“民之所欲,天必從之。”⑦由此可見,以人為本的倫理精神是中國長期歷史發展的沉淀。共享發展理念蘊含了對發展價值的回歸,對人的自由平等的追求和人生意義的追問,與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以人為本的倫理精神相一致。可以說,共享本身就是一種倫理精神,而從共享的本質出發,其蘊含了以人為本的倫理精神。
其次,共享發展理念蘊含公平正義的倫理精神。共享的基本目標就是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只有實現公平才能保障社會成員平等地享有社會利益,要求分配給全體社會成員的權利應該與其對社會所做出的貢獻相一致。一方面,共享發展理念蘊含了以人為本的倫理精神,共享關注的是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所以說,社會中的每個人都理應享有平等地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的權利。另一方面,共享發展理念內涵是社會成員在“共建”的基礎上擁有與其“共建”相一致的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的權利。每個社會成員都對社會發展負有一定的責任,每個人都有義務參與社會建設和財富的創造。而實現社會發展的最根本的目的是實現人的價值和幸福。發展成果必須由人民共享,使人有獲得感。所以,共享發展理念必然蘊含公平正義的倫理精神。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2.12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5.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85.
[4]陳湘舸,畢昌萍.胡錦濤“共建共享”思想的幸福意蘊探析[J].江西:求實,2010.1
[5]尚書·五子之歌[M].湖南:岳麓書社,2001
[6]尚書·泰誓[M].湖南:岳麓書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