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鵬
摘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一種有效途徑,是深化產學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載體,是提高人才培養工作水平的重要內容。本文以數控技術專業為例提出了產教融合、校企合作“433”模式體制機制,即依托四個校企合作組織,建立四個校企合作制度,完善三個保障制度,形成“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緊密型校企合作體制機制,提升專業服務行業產業發展能力。
關鍵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體制機制;數控技術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及《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描繪了2020年建成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藍圖[1]。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建設以產教深度融合為導向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已經成為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根本目標。然而,從現實看,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往往流于形式和表層,產教深度融合效果不佳,怎樣推動產學結合和校企合作由表層結合走向深度融合,學術界尚未形成共識,問題一直懸而未決,因此操作層面上產教深度融合的機制建立、創新和完善迫在眉睫[2]。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一種有效途徑,是深化產學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載體,是提高人才培養工作水平的重要內容。為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工作,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和《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精神[3],筆者以數控技術專業為研究對象,探索數控技術專業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體制機制建設的一套標準模式。
1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建設現狀
1.1 校企合作中企業動力不足。現有校企合作中,企業更多關注人才輸出即就業招工,而對人才輸入招生及人才培養過程缺乏積極地參與、溝通,使得人才培養、課程設置難以于企業崗位需求對接,供給側矛盾依然突出。
1.2 校企合作深度不夠。現有校企合作中,尚未建立產業驅動專業調整機制,課程設置也與專業典型工作崗位的核心技術技能存在偏離現象,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機制也不順暢。
1.3 校企合作平臺缺乏。大多數學校校企合作缺乏獨立的管理機構,校企直接運行機制、制度、平臺尚未建立,使得校企合作溝通更多是臨時性、階段性,缺乏系統性的合作。
2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創新與實踐
2.1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組織建設
2.1.1 依托職業教育集團組建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充分依托集團內企事業單位,挖掘合作各方優勢資源潛力,關注各方利益訴求,采取定向培養與行業培訓相結合,短期崗前培訓與繼續教育相結合,學歷與非學歷教育相結合的培養方式組建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形成以行業為依托,以企業需求和在職發展為導向的“工學交替、訂單培養”人才培養模式,積極為行業企業發展輸送人才。
2.1.2 強化校企合作專業群建設理事會的指導作用。制定《校企合作數控技術專業群建設理事會章程》,確定理事會成員的組成、權利、義務和責任,建設和完善理事會運行機制。研究制訂專業校企合作發展規劃、企業參與學校人才培養、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的雙向交流、校企之間先進技術應用、技術開發與技術服務、員工培訓與繼續教育、畢業生就業等方面的制度,促進學校和企業共同建設資源共享型實習實訓基地。
2.1.3 完善數控技術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工作載體。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負責與合作企業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引入行業企業技術標準開發專業課程,推行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教學模式,探索多學期、分段式的教學組織模式,組織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吸納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與評價等,推動校企合作在專業中的具體落實。
2.2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建設
2.2.1 建立工作運行機制。制定和完善《校企合作專業理事會章程》、《校企合作專業理事會日常議事規則》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健全工作運行機制,促進和保障校企合作理事會工作有效決策和實施。
2.2.2 深化互惠共贏機制。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堅持“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贏發展”的原則,以雙方受益為突破口,確立互惠共贏機制。企業依靠學校的專業優勢、人才優勢和信息資源優勢,對員工進行多種形式的培訓,通過訂單班、冠名班、委托培養等合作辦學形式,解決技能型人才需求狀況;學校通過學生頂崗實習和教師掛職鍛煉,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教師的雙師素質,校企合作共建技術研發中心,共同建設“校中廠”和“廠中校”,共同承擔科技攻關和技術研發,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與教學水平[4]。
2.2.3 完善溝通交流機制。每年系主任、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定期走訪合作企業,了解對學校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和建議,了解企業職工培訓和技術服務的需求信息;堅持開展校企聯誼、文化交流、專業技能大賽等活動,促進企業文化和大學文化的深度融合,促進校企合作持續深入開展。
2.2.4 健全激勵保障機制。通過授予榮譽稱號、給予物質獎勵、合作科研項目等多種形式,調動校企雙方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積極性,鞏固和發展校企合作的成果;從組織、政策、制度和經費等四個方面,為校企合作理事會高效運行提供保障。
2.3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建設
2.3.1 建立校企合作育人制度。建立企業深度參與的專業課程調整機制,優化專業課程結構,以適應行業和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對人才的需求。校企共同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設計課程體系、共同開發核心課程、共同組織教學、共同評價學生、共同安排頂崗實習,實現校企“雙主體”育人。
2.3.2 健全校企合作師資共建制度。修訂完善《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管理辦法》和《“雙師素質”教師培養認定辦法》等制度,將教師企業實踐經歷情況與職稱評審、評先評優直接掛鉤;建立兼職教師準入機制,明確兼職教師準入條件,以合作企業優質人力資源為基礎,以建立兼職教師資源庫為抓手,打造一支符合專業建設要求的穩定兼職教師隊伍;建立“雙帶頭人制度”,明確專業要同時具有校內和行業企業專業帶頭人,使專業帶頭人在專業建設工作、引領專業發展等方面起帶動作用[5]。
2.3.3 深化校企合作實訓基地共建共管制度。按照“共建、共管、共享、共贏”的原則,制定《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管理辦法》,將企業先進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與職業文化引入基地,發揮生產性實訓基地的生產性教學、職業培訓、技能鑒定、師資培訓和技術服務功能,以企業標準為依據,按照企業實際工作流程組織實訓教學,形成按項目、按模塊的教學標準并進行質量評價;完善《校外實訓基地管理辦法》,進一步規范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與管理,從制度上保證實踐教學環節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保障實踐教學質量。
3 總結
通過實施校企合作“443” 體制機制建設(即“職業教育集團”、“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校企合作數控技術專業群建設理事會”和“數控技術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4個校企合作組織;校企合作工作運行機制、互惠共贏機制、溝通交流機制、激勵保障機制4個運行機制;校企合作育人制度、師資共建制度、實訓基地共建共管制度3個保障制度),專業“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緊密型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將進一步深化,產業技術進步驅動課程改革機制、真實應用驅動教學改革機制將進一步得到落實,專業服務行業產業發展能力及專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必會進一步提升[6]。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2010.
[2]王炎斌.利益相關者視域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生態位管理[J].教育與職業,2010,(2).
[3]崔清源.社會本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主導價值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2).
[4]劉曉,徐珍珍.政府在促進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的角色與行為調適[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4,(5).
[5]李濱.試論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政府主導型戰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0).
[6]馬樹超,范唯,郭楊.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若干政策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