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國聲 李靜
【摘 要】本文調查廣西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的現狀,分析產生職業倦怠的原因,給出消除輔導員職業倦怠的應對策略,以期提升高校輔導員的職業認同感。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 職業倦怠 職業認同感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1C-0017-02
一、廣西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的現狀
(一)職業倦怠
職業倦怠由美國心理學家費登伯格于1974年提出,最先運用于心理健康領域,也稱職業枯竭。費登伯格引入“倦怠”一詞,用于描述一種因個體在工作中產生消極情緒,最終導致情感和行為耗竭的狀態。
職業倦怠現象較多出現在以助人為主的工作行業中,如警察、醫生、護士、教師、社會工作者、心理咨詢師等。此類職業需要工作者持續付出知識、情感與能量,對身心能量消耗極大。長期在壓力下工作,部分自我調節能力欠佳的人則會出現身心疲憊、消極怠工的現象,甚至對工作產生厭倦情緒。
(二)職業倦怠的表現
加拿大著名心理學家克里斯汀·馬斯勒曾形象地將患有職業倦怠的人們比喻為“企業睡人”。目前,國內外研究人員多數贊同美國學者馬斯勒提出的職業倦怠的三個維度,即情感衰竭、去人性化、低成就感。
1.情感衰竭。情感衰竭是職業倦怠最具代表性的指標,是職業倦怠的核心癥狀。情緒衰竭主要指工作者長期從事某種職業,情感因持續付出而處于一種極度疲勞的狀態。具體表現就是工作者極度疲憊,缺乏活力、喪失工作熱情,僅僅把工作當作謀生手段,工作呈現呆板和惰性的停滯狀態,效率低下,處理事情時出現煩躁不安等抵觸情緒。
2.去個性化。去個性化是指工作者視服務對象為物,刻意與周邊環境和服務對象保持距離,以消極、冷漠、麻木、敷衍的態度對待服務對象,缺乏必要的耐心,個人發展進入停滯狀態。
3.個人成就感低落。個人成就感低落是指工作者崗位成就感下滑,傾向于消極地進行自我評價,認為工作僅是謀生手段,甚至于懷疑工作崗位選擇錯誤,對工作前景和個人發展前景悲觀失望。
(三)廣西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的現狀
總體而言,廣西高校輔導員隊伍是一個樂觀向上、積極健康的工作群體,為高校的人才培養和學生的安全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高校輔導員隊伍人員流失現象逐年遞增,在職的輔導員隊伍也日漸呈現職業倦怠。
在隨機抽查的廣西七所高校的輔導員中,年齡介于26-35歲之間的占了82%,研究生以上學歷占了69%,在編的64%;所帶學生人數超過200人以上的占了69%,收入介于2001-3000元之間的40%,收入為3001-4000元之間的42%,收入為4001元以上的占16%。與此同時,廣西高校輔導員隊伍在職業方面呈現出以下現狀:
1.心理極度疲憊,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高校輔導員長期處于事務性工作繁瑣、長時間超負荷工作、工資福利待遇不高、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工作進修培訓機會少、工作晉升發展空間小的工作環境中,同時因工作節奏快,擠不出時間運動,導致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以上種種情況的出現,與大部分輔導員源于大學期間的優秀學生干部、佼佼者,有著較高的職業期望的心理預期不相匹配。而較長時間地從事輔導員工作后,很大一部分輔導員出現了記憶力減退、頭暈耳鳴、睡眠質量較差等現象,工作時感覺力不從心,注意力無法集中,思維反應變慢,效率不高,由于必須24小時開機待命導致擔心半夜或凌晨接到學生電話而心理壓力大。
2.日趨消極,漠視敷衍。接受調查的廣西高校輔導員隊伍中,面對臨時突發的學生狀況感到中等及以上壓力的占了72.7%;面對棘手問題嘗試放棄的占了63.6%;工作中遇到不快選擇一個人承擔自行默默消化的占了71.1%。日趨消極的工作心態,導致了輔導員對學生工作熱情下降,甚至出現敷衍塞責的現象。
3.工作滿意度低,離職傾向高。在接受調查的輔導員中,福利待遇滿意度為1.8%,考核制度滿意度為7.3%,職稱評定機制為3.7%,所在學校與學生對自身工作的認可度為27.3%,對工作的樂趣和成就感為34.6%,整體工作滿意度為40%。在離職傾向調查中,基本沒有想過離開現在工作崗位的,僅有16.3%;而選擇一旦機會成熟,就立刻轉崗的則達到了63.7%。
二、廣西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的原因分析
(一)職業壓力大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24號《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指出,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輔導員應該努力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
現實工作中,輔導員往往承擔著多方面的工作,從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職業生涯規劃、學籍管理、心理輔導、就業指導、貧困生獎勤助貸補等工作;到學生的日常學習活動、生活指導協調、安全管理、團學活動開展、黨員發展與隊伍建設工作等方方面面,事無巨細,與學生相關的一切都是輔導員的工作范疇。與此同時,學校各行政部門的各項涉及學生的統計指標也不時需要輔導員配合完成,輔導員忙于應付各種日常瑣碎事務,過重的職業壓力,導致了輔導員身心俱疲,心理壓力大。
(二)社會期望值高,支持力度低
在中國的現有體制下,社會往往把學生教育的大部分乃至全部歸結為學校教育,大學生作為青年中的佼佼者,更是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態的寄托者。社會一致期望高校能將大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思想成熟、人格健全的社會人。與此相反的是,一旦談到社會對教育、對學校,乃至對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投入時,支持的力度往往偏低;同時,學生家長將學生送到高校以后,便變成了甩手掌柜,對學生、對學校的工作配合度遠遠不夠。社會期望值高,支持力度低,成為了制約輔導員工作隊伍健康發展的一道難以跨越的屏障。
(三)激勵機制不足
高校輔導員隊伍,在不少高校的教師隊伍建設中,往往處于比較尷尬的位置。一方面,學校需要輔導員隊伍積極付出,為學校的安全穩定盡最大的努力;另一方面,在輔導員隊伍的職業提升、工資福利待遇、精神獎勵方面,較之于專業教師隊伍往往不足。舉例來說,大部分高校的專業教師均有機會外出學習或到企業掛職,而在接受調查的輔導員隊伍中,大部分工作十年甚至二十年左右的輔導員,均極少有外出接受學習和培訓的機會,大部分僅是學校進行內部的簡單職業培訓,這也導致了輔導員隊伍的職業素養提升、職稱提升一直較之于專業教師隊伍緩慢。此外,同樣是講師職稱,從事輔導員工作的教師工作一天的收入,往往與專業教師教授2個課時的收入持平或更低,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輔導員隊伍的工作積極性。激勵機制不足,導致了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提升后繼乏力。
三、消除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的策略
(一)關注職業成長,塑造職業威望
輔導員要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必須內練素質,外塑形象。首先,輔導員需要夯實個人的專業基礎,提高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管理水平,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養成具有細心、耐心和愛心的工作態度。其次,需要提升輔導員的社會職業形象,實現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做到以上兩點,一方面需要輔導員提升自身素養,另一方面,需要高校以及全社會對于輔導員工作給予職業認可,使廣大輔導員能獲得合理的職業成長機會,塑造較高的職業威望。
(二)明確工作職責,增強心理抗壓能力
輔導員的工作繁瑣,涉及學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有必要明晰輔導員的工作職責,使得輔導員做到術業有專攻,全面關注學生的思想政治動態,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服務。在這一點上,可以參考美國輔導員職業制度或復旦大學開創的“人才工程預備隊”制度。美國的高校輔導員有專職和兼職之分,同時又細分為心理輔導、生活輔導、學習輔導員、職業指導等,通過預約為學生提供相應的社會服務。有碩士點的高??梢詤⒄諒偷┐髮W的做法,選拔本校免試直升碩士研究生的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加入“人才工程預備隊”,在完成研究生學業的同時,從事本科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明確工作職責的同時,每隔一段時間,對輔導員隊伍進行專業的心理培訓和適度的心理疏導,使輔導員隊伍能永葆健康的心理狀態,增強輔導員的心理抗壓能力。
(三)搭建職業平臺,切實解決后顧之憂
任何一個職業隊伍的穩定,必須依托于良好的個人成長平臺,適度的物質經濟基礎,以及合理的精神獎勵,輔導員隊伍的建設也不例外。營造安全穩定和諧的高校氛圍,很大程度上必須依靠全社會共同來關注輔導員隊伍的職業成長,為輔導員的個人能力提升、個人職稱提升等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同時,依據多勞多得的原則,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協調機制,使勞有所得,累有所獲,讓廣大輔導員能夠獲得與個人付出成正比的經濟收入。此外,適度加大對優秀輔導員的精神獎勵,讓輔導員隊伍能享受與專業教師同等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切實解決輔導員隊伍成長的后顧之憂。
【參考文獻】
[1]謝俊榮,胡小軍.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倦怠及其自我效能感培養[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2009(9)
[2]路璐.高校輔導員工作壓力的分析與思考[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0)
[3]陳靜,黃月勝.高校輔導員心理壓力與工作倦怠的統計分析[J].高教探索,2010(3)
[4]張永強.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成因分析與應對策略[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9)
[5]張端鴻.中美高校輔導員制度比較[J].思想理論教育,2005(3)
【作者簡介】廖國聲(1982— ),女,廣西合浦人,廣西財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經濟;李 靜(1988— ),女,山東青島人,廣西財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及翻譯。
(責編 丁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