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開發的意義,從課程定位和課程內容體系對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進行設計,并提出應從構建團隊式教學模式、建立專業的廣西民俗博物館、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坊與第二課堂相結合、建設校園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活動平臺、構建四位一體的合作模式、實施多樣的考核方式等方面采取改革措施,以提高旅游專業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
【關鍵詞】高職 旅游專業 非物質文化遺產 課程開發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1C-0068-03
2011年頒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規定了教育機構和文化部門應該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工作,該法頒布之前的2005年,國家有關部門就對此類工作提出意見,并指出教育機構和文化部門要從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選取合適內容,根據教育對象和教育條件編寫相關教材,開展相對應的教學活動。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從2007年起,截至2016年公布了5批共424項廣西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包含22個擴展項目),已評出了5批共421名自治區級非遺項目傳承人(含16名國家級傳承人),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經大力開展起來。但目前不少地方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開發認識不夠,打著經濟效益優先的旗號和現代化加工名義,出現不少歪曲民俗旅游的現象,使當地的民俗旅游在開發中變形,民俗旅游庸俗化,很多旅游活動在商業化開發中變味,地陪導游迎合旅游者的好奇心理,對旅游目的地的民俗風情進行錯誤的傳播,使得當地的旅游文化在被誤傳歪曲,在傳播中產生傳承變質。廣西文化旅游資源種類多,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遍布全區,在高職旅游專業開設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是傳承廣西本土文化的渠道之一。該課程應從明確課程的教學目標、搭建課程教學內容、確立課程的定位等著手,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校園多元文化建設相結合,提高旅游專業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
一、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開發的必要性
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是廣西首次在高職旅游專業中開設,該課程的開設對旅游專業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以及學校多元化文化建設具有很大作用,也會激發學生參與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播等相關活動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本土文化的認同。
(一)教育傳承與文化傳播的需要
激發大學生對本土非遺文化的興趣,促使本文非遺文化的正確傳播,這是目前高校非遺文化教育的任務之一。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的設置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正確地融入這個現代化的社會,讓校園教育在非遺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讓大學生也積極參加到保護遺產的行列之中。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可以讓高校的教育資源優勢充分利用,教師和學生都將受益匪淺。
(二)校園多元文化建設的需要
現在大學校園里,學校重視校園多元化文化的建設,各種系部活動、協會活動和技能比賽等名目繁多,但學生感興趣的少,參與人數少,整體效果不好。在網絡化的沖擊下,出現大量低頭族,網絡游戲在高校中普遍流行,學生上課缺席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高校本身肩負著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播的重任,學校設置非遺課程,開展相對應的非遺活動,在學校成立非遺產文化長廊等,不但可以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得到正確全面的傳播,而且可以進一步加強校園文化的多樣化建設,豐富大學生業余文化生活。
(三)旅游行業人才文化素質培養的需要
1.培養導游本土文化素質的重要性。導游擔負著本土文化的傳播工作,在從業人員里對文化綜合素質要求是最高的,地陪導游如果文化素質低,對本地的文化了解膚淺,那么他們對品位高、等級高的人文旅游資源,解說就會黯然失色。目前在旅游專業的課程設置里,導游實務、導游帶團和講解技巧、模擬導游實訓等課程在培養導游帶團的規范性和基本講解上是必需的。但在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培養上,本土文化熏陶還做得遠遠不夠。民俗旅游現在已經是旅游的重要類型,導游除做好本職規范性工作外,對當地文化的熟練講解是非常重要的,地陪導游對本土非遺文化有深刻的了解才能引領游客進行正確的學習。
2.導游特色才藝培養的需要。導游才藝尤其是帶團才藝是一個優秀導游必備的技能,要想帶好團,除了講解水平、服務態度好,在游客面前展示自己的一些帶團才藝也是一個好辦法。在教育部門、旅游行業協會、旅游局等舉辦的各種導游職業技能比賽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講解,導游才藝展示都是其中主要的環節。很多參賽的導游對于導游才藝比較畏懼,但實際上,表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些本地特色才藝項目,比如當地的音樂、舞蹈、戲劇、曲藝、體育、武術等,是非常出彩的,而這些可以通過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的學習來掌握,難度也相對較小。
二、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的設計
(一)課程定位
1.課程性質:將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設為旅游專業學科基礎文化課和學校的文化公選課。教材的內容設置以廣西的區級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主要教學內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教學內容主要考慮能否與旅游專業其他文化課程相結合,能否與學生興趣、社團活動相結合,能否服務于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能否提高旅游專業學生的才藝、文化綜合素質。課程以廣西非遺項目中的各類民間民俗、人類文化為基本理論部分,選取廣西非遺項目的民族語言、民族音樂、民族舞蹈、民族戲曲、民間手工技藝等有代表性的項目,跨學科搭建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學內容,理論與實踐學時各占一半。
2.課程目標: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課程目標包含三部分,即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和文化素養。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理解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理論知識;掌握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理論;掌握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野外調查的基本技能;掌握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講解技巧;提高學生專業的導游文化素質;掌握一定特色的導游才藝,促進關系本土文化傳承與交流。
(二)課程內容體系
課程的內容體系包括三大模塊,即知識理論模塊、專業技能模塊和社會實踐模塊。模塊一是知識理論,包含兩大項目,第一項目是遺產的基本定義、形成歷史、遺產保護的理論、遺產分類;第二項目是廣西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這是本模塊的這個、重點內容,包括有10大情境,對應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大類的內容;模塊二是專業技能,包含導游帶團的本土人文講技巧、導游帶團才藝和導游大賽才藝三大項目。模塊三是社會實踐部分,包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野外模擬講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野外調查。
三、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的改革措施
(一)構建團隊式教學模式
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的授課內容涉及的學科較多,因此,應成立多專業跨學科的教學團隊,成員由旅游、音樂、舞蹈、體育、藝術等專業的教師共同授課,不同教學內容上課地點都不一樣,每個學科的教師負責其中的專業模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理論和民俗部分由旅游專業教師講授,民間文學由漢語言文學教師負責,傳統音樂、舞蹈等可由音樂教師負責,手工技藝部分由藝術設計的教師負責,體育、游戲與競技部分由體育教師負責,還將邀請民間傳承人和國內相關知名專家進課堂擔任客座教授。
(二)建立專業的廣西民俗博物館
建立專業的廣西民俗博物館,該博物館的民俗文物由每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野外考察中師生共同收集,打造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學會相結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基地和模擬導游校內實訓講解基地。如果學校支持,申報設計主題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長廊,該長廊可以作為校內物質文化遺產活動節慶的載體,為創建學校3A旅游景區提升文化內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型為旅游產品。
(三)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坊與第二課堂相結合
通過校企合作共建模式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設立各種平臺,比如工藝研發、設計、制作工作室,工藝流程展示室,作品展示廳,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教育長廊等,利用這些基地平臺,學校可以參與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產品設計,和學校營銷協會合作,參與產品的生產、銷售。在這些平臺,可以進行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旅游專業的畢業生要設計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作品;與藝術專業的師生合作,設計有廣西本土元素的旅游工藝品,將其中優秀的作品挑選出來,參加設計類的比賽,比如南寧禮物設計大賽等。
(四)建設校園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活動平臺,建設多元化校園文化
以旅游專業學生為主體力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校園文化活動中,借助課余文化活動的大舞臺,由學校團委、各系辦主辦,旅游協會承辦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文化節,讓受學生喜歡的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比如各種民族體育、武術、音樂、舞蹈等在全校推廣。這些校園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文化節是定期與不定期舉行的,如三月三,花炮節等民族節慶必須定期,像大學生校園科技藝術節、寢室文化節、廣西禮物設計大賽、手工藝文化節、民族服裝大賽、導游技能大賽、學校的桃花節、芒果節等可以不定期舉辦,這些活動都要融入廣西本土的非物質遺產文化,培育成有特色的高校旅游節慶,形成多元化的校園文化。
(五)構建四位一體的合作模式
高職院校、地方政府、企業與“非遺”傳承人依托非遺實習實訓基地這一平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行之有效的、科學的保護與傳承。聘任民間傳承人和國內知名學者進入校園開展相關實訓工作與專題講座活動。專業教師走出校門,向傳承人學習,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把企業、傳承人的工作間變成學校的校外基地,把校園的非遺課堂建設為非遺知識傳承基地。學校要與廣西區文化廳、廣西非遺研究機構等的相關單位合作,參與廣西非遺項目的調查、申報、分類、編目等科研工作,加快師資力量的培養。
(六)實施多樣的考核方式
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采用的考核方式有期末考核(占總比的30%)和課堂考核(占總比的70%);課堂考核方式多樣,有課堂互動、模擬專項文化講解、專項文化創意設計,野外非遺項目調查。在課堂考核環節,學生將占主要地位,分成若干小組,每小組成員4-6個,每個小組的模擬講解或創意設計結束后,其他的小組進行打分和評論,其他的打分小組平均分就是該講解小組的這個考好環節的分數,教師在該環節起主持的作用。無論期末考核還是課堂考核,都要突出對廣西本土文化的培育,把廣西非遺產知識的傳承與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相揉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為目標。
四、結束語
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高職旅游專業的文化基礎課和大學的文化選修課,是培養大學生對當地的民族文學、音樂、舞蹈、戲劇、體育、傳統技藝、民俗等的興趣,能提高地方高校的辦學特色和促進校園多元化文化的建設,有助于傳承和發展廣西本土文化,提升旅游專業學生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將廣西非物質文化的教育落實,拓寬廣西本土文化的傳承渠道,極大提高大學生綜合文化素養,對廣西旅游行業和廣西高職旅游教育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王紅.西部高校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公選課的意義和策略[J].柳州師專學報,2011(5)
[2]宋德新.大學校園文化建設[J].天津人民出版社,教學研究,2011(2)
[3]杜紅艷.“非遺”牽手高校的理性思考[J].陜西教育,2012(6)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多元文化背景下廣西高校本土文化教育模式研究”(2010C067)
【作者簡介】李長春(1978— ),男,廣西北流人,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講師,研究方向:民俗旅游。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