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琴
【摘要】工具性很強的數學學科在現實生活和社會、科技的各個領域都有所涉及,相當于一種科學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國民的數學素養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發展程度的重要衡量指標,國家也一直很重視數學教育,進行了不斷的改革和實踐嘗試.素質教育的推廣和教育日趨大眾化的發展趨勢下,數學文化在數學教育中的重要意義愈發凸顯.為此,本文以高中數學為例,就數學文化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滲透問題展開了分析.
【關鍵詞】高中數學教學;數學文化滲透;分析
我國對于數學文化的研究已經從最開始理論上的宏觀意義逐漸向著實踐層面和平民化方向發展,在數學教學中向學生滲透數學文化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在針對普通高中數學課程的新課程標準當中也提出,數學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數學課程應該適當對數學的歷史與應用以及發展趨勢有一定反映,讓學生對數學的思想體系、美學價值以及數學家的創新精神都有所了解和學習,以使學生認識在人類文明的發展當中數學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形成正確的數學觀念.由此可見高中數學教學中數學文化的重要性.下面對如何在高中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做進一步具體分析.
一、在高中數學教學當中滲透數學史,彰顯數學的文化性
作為數學文化中的重要構成內容,數學史能夠把數學學科的發展歷程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其中包括數學概念和方法、思想的產生背景、發展歷史以及數學同社會、經濟、政治與生活之間緊密的聯系等,凸顯了數學學科的積累性與繼承性、發展性.具體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展開數學史的滲透:
(一)重要概念的來源
集合與函數以及解析幾何、向量等的概念是一直貫穿于高中數學的重要數學概念,表面上似乎它們是互不關聯的,但實際上它們相互之間的內在聯系十分緊密,一同構建了整個高中數學的基石.所以,對于這些概念應該適當介紹有關的發展由來和發展歷程以及其與已學知識間的聯系、對后續知識學習的幫助作用等,讓學生對它們的應用基礎、地位、作用有所了解,從而讓學生跨過心理上的認知障礙,更樂于接受新知識.同時,通過數學發展史的滲透學生可以對所學知識的產生背景、作用以及同其他知識間的聯系等有所了解,有助于學生數學知識體系的梳理和構建,加深對數學問題實質的理解.以對客觀世界運動變化規律進行描述的數學模型——函數為例,通過函數發展史的介紹,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很多時候數學知識都是在遇到實際問題之后數學家想出的解決辦法,提出的數學模型,如汽車表盤上的里程和瞬時速度以及貸款利率年限同還款數額間的關系等,認識到函數的應用.同時,也能夠讓學生認識到函數概念的形成發展是數學家經過長時間探索、總結得到的,隨著后續發展還會有新的內涵,讓學生認識到知識具有相對準確性,應該用辯證的眼光看待.
(二)數學家的事跡
通過數學家事跡的介紹給予學生思想上的指導,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其一,數學家里面既有像華羅庚、陳景潤這樣的出身貧寒之人,也有像祖沖之和納皮爾這樣出身富貴的人,所以,可教導學生科學不論出身,更重要的在于自身的勤奮、努力的程度和持之以恒的信念與決心.
其二,通過對數學家發現知識、獲得科學成果整個艱苦歷程的介紹讓學生認識到任何科學成果的獲得都是要經過長時間努力付出和刻苦研究的,想要有收獲,先要付出足夠的努力.在日常教學中可以適當調整教學內容的難度,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維持其學習的熱情和自信,體會到付出之后的回報能夠帶給他們學習的樂趣.
其三,在教學中加入一些有關數學家的生平趣事,用先輩的優秀品質、精神影響學生.比如,希爾伯特在面臨國內非難的情況下仍然拒絕在德皇《告文明世界》書上簽字的堅守正義之舉等,即在介紹數學家事跡的時候要把其中隱含的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呈現給學生.
二、在高中數學教學當中向學生展示數學之美
引領學生從不用側面對數學之美進行解讀和體會,包括數學表達式和數學方法以及數學邏輯結構上體現出的簡潔美,幾何與代數、函數、化歸思想、公式、習題中體現出的對稱美以及平面、空間上的和諧統一美.比如,數學當中只通過公式F=Gm1m2r2就把萬有引力表述出來,即以最簡潔的表達方式將最深刻的思想表達出來.又如,幾何中點、線、面、球體的對稱和代數里面成對出現的共軛復數、關于x軸和y軸以及直線y=x對稱的函數圖像等.通過這些具有美學特質數學內容的講授,不但可以讓學生欣賞到數學的美和魅力,還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理解數學.
結束語
數學是一門在實際生活、科研等領域中都很有用的工具性語言,數學素質和能力的掌握對于學生來說十分重要.在高中數學教學當中,為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數學觀念,認識到數學知識發展的不易以及數學家們的辛勤付出和堅守、數學知識具有的美和魅力,應注重從多個方面向學生滲透數學文化.
【參考文獻】
[1]張倜.數學文化滲透高中數學教學的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3.
[2]劉宇紅.淺析數學教學中數學文化的滲透[J].中學教學參考,2012(14):16-16.
[3]任淑萍,李全林.新課標下的高中數學文化滲透[J].考試周刊,2013(35):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