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紅蕾
摘要:我們語文老師真的是很辛苦了,如何在不影響既定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給我們自己減減負,打造一個實用高效的課堂,上好每一節實實在在的"家常課"呢?用專家的話來講是:讓我們實實在在地上好每一節家常課,起點低一些,想法細一些;講的精一些,練的多一些;秀的少一些,落的實一些。
關鍵詞:輕松;高效;家常課;課時目標;教學主線;評價語言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031-01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在探索中不斷走出最初的誤區,由原來熱火朝天的盲從,到現在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洗盡鉛華,除去浮躁之后,人們不禁要問:如何按照課改的精神,打造一個實用高效的課堂?如何上好一節實實在在的"家常課"呢?其實公開課與家常課并不矛盾。
公開課是華麗的時裝,家常課如樸素的布衣;
公開課是經過雕琢的美玉,家常課是原生態的玉石;
公開課如頻頻出鏡的美女,家常課如默默無名的農婦;
公開課是改善待遇的小灶,家常課是養壯身體的粗糧;
公開課似名廚掌勺,家常課則"若烹小鮮"。
只會上家常課不會上公開課的人,是實干家;不認真上家常課而只會上公開課的人,是表演家;為了上好公開課而荒廢家常課的人,是名家(為了名利而不顧自己真正的家);能上好家常課又能上好公開課的人,是真正的行家。
家常課不是金屋藏嬌,無須羞于見人。我覺得我們可以以今天裘老師與陳老師的公開課為例,來談談我們每天都要面對的家常課。我覺得我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做一些探尋:
1.以生為本,確定家常課的課時目標
我們語文課跟數學課最不一樣的地方就在于:數學課的流程非常清晰,復習舊知作鋪墊,學習新的知識點,最后是練習。我們的語文課的流程是可以各顯其能的,但帶給老師們的反而是很難把握一篇課文兩課時或三課時的學習,教學任務或目標每節課到底應該如何配呢?今天我們一起來作一下探討,大家覺得這樣的分配是否合適,是否更有利于我們語文老師的教學思路更清晰一些,其實這些也是我們大部分老師在做的
就以裘老師的掌聲為例:他的第一次試教,選擇的是《掌聲》的第二課時,教學目標是理解兩次掌聲。但試教的結果是時間的問題,第一次掌聲學生理解的很透徹,但第二次掌聲由于時間的問題,沒有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我覺得這是因為課時目標劃分得不是很合理。所以我們作了如下調整:改上第一課時,目標定位于:(1)初識課文。(2)學習字詞。(3)理解第一次掌聲。(4)完成生字抄寫。有的老師會覺得這不是太家常了嗎?我覺得我們都是一線的語文教學,平時上的都是家常課,把家常課拿出來探討才是我們最需要的。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就可以定位于:(1)理解第二次掌聲。(2)完成相關的課堂作業及練習。
我覺得這樣的模式,學生通過這課時的學習不但學習了字詞,而且也了解了第一次掌聲。兩節課的教學目標無論從課文的理解還是作業練習的時間都分配得比較合理,學生聽說讀寫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練習。
這樣家常課課時目標的劃分其實更有利于我們老師把握,有了這樣的教學流程更有利老師們把時間花在對教材的理解及學生已有知識基礎上學習目標的定位。如《掌聲》一課學生對第二次的掌聲并不難理解,理解稍有困難需要老師點撥與引導的是第一次掌聲響起的原因與意義,所以放在學生學習效率的第一課時,生字的抄寫較容易,主次分明;第二課時第二課掌聲的理解更接近學生的生活,所以理解之后可以把重點放在課堂作業的練習上,有易有難。這樣的學習目標與課堂節奏,使學生與在兩課時內完成學習任務,會覺得不那么繁重。
2.文本出發,尋找家常課的教學主線
說起語文課留給大家最大的困惑是,那么多的問題一個接一個,老師疲于提問,孩子忙于回答,但一節課下來在孩子們的腦海中到底留下幾個呢?我們的辛苦到底有多少成效?為此,我們感到很無奈,但不得不又經常面對這樣的痛苦與無奈。
我覺得我們不如偷點小懶,說不定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學校昨天晚上召開家長會,為了不辜負各位家長的期望,我非常勤勞地在前天晚上挑燈夜戰到12:30,洋洋灑灑地打下了三千多字的發言稿。誰知到了昨天晚上開家長會上臺講時,我就開始后悔了,因為看著讀會覺得很不自在,反而會覺得緊張,我就脫稿憑著印象講,結果遺漏了不少關鍵性的內容,真是白辛苦一場。我又回想起,去年四年級的家長會,因為那段時間事情實在太多了,所以導致到了中午我還是沒有寫好家長會的發言稿,沒辦法老虎都咬到屁股了,我只寫了提綱,就開講了,沒想到正因為只有提綱,沒有那么多的字要讀,反而結合平時的事例講得更吸引家長了,可謂是懶人有懶福。現在仔細想想,其實是因為去年的家長會我沒有那么多語言的羈絆,抓住了主線,所以會事半功倍。
其實,我們的語文教學也是如此。陳老師在第一次試教《陶罐與鐵罐》時,課的流程很緊湊,但上完后就喊:"我累死了,陶罐與鐵罐那么多的對話,我一句追著一句問,真的累死我了。"是的,這樣的設計需要老師緊湊的語言與學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才能有效交流,如果上那天的學生沒有這么集中注意力呢?為此,我們共同開始去尋找陶罐與鐵罐的個性特征,得出。于是把對話的學習歸結成一個問題:"從這些話里面,哪些地方讓感受到了陶罐是自傲的、鐵罐是謙讓的?"這樣主線一拎,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清楚。
所以只要我們老師在課前,從文本出發,深人鉆研教材,找到文章的主線,如一句話、一個詞,或是課題,都能精心設計教學,教學主線明確,教學流程才會更清晰,教學目標才會更明確,目標達成率才會更高效。
3.課堂生成,積累家常課的評價語言
在陳老師的課中,給我感受最深的是她對學生回答的反饋與評價非常的及時與到位,我學得正因為有這樣及時、中肯的評價語言,所以有那么多的孩子被陳老師吸引住了。
其實這也是不少老師在家常課所遇到的困惑之一,"上課時,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卻顯得我的評價語言是那么的單調貧乏"。其實,我們老師不必給自己增加這樣的心理負擔,我們的評價語言不僅僅是對學生的肯定與不肯定的判定,其實更多的是可以聯系課本、聯系課堂,給學生及時、中肯的評價。今天,陳老師的課中我們就有了不少的收獲,如:
發自內心深處的,真誠的贊賞,這樣,才能真正博得學生的信任,贏得學生的心。如"××同學,老師相信你的實力。""你的發言很精彩,老師為你自豪!"(面帶笑容)"你說得真好,剛才不舉手不就失去了一次很好的表現機會了嗎?相信自己。""你讀得真讓我感動!"一句溫暖的話,一個真正的動作,一個真誠的微笑。也是一種溫馨的評價,可以使學生滿心歡喜。
我們老師真的是很辛苦了,在不影響既定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給我們自己減減負,可以美其名為"高效課堂"喔,用專家的話來講是:讓我們實實在在地上好每一節家常課,起點低一些,想法細一些;講的精一些,練的多一些;秀的少一些,落的實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