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瑾玥
摘 要: 時事政策教育是連接學生與外界的紐帶,是了解國內外社會發展動態的重要渠道,使學生在學校接受素質教育的同時和社會接軌,跟上社會發展步伐,不斷調整自己的定位,最終樹立正確價值觀,強化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增強自身競爭力,促進社會發展和進步。高校思政課教學需要加強對學生的時事政策教育,本文通過分析時事政策教育的重要性、時事政策教育現狀及原因,就如何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融入時事政策教育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 時事政策 思政教學 教學探討
引言
時事政策教育是獲取國內外最新信息的重要渠道。在社會飛速變化發展、信息技術日益成熟的社會背景下,掌握社會發展走向,是高校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對于缺乏社會經驗又即將步入社會的高校學生來說,及時了解社會動態,從而調整自己的定位,增強自身綜合素質,對不久的將來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是十分必要的。高校思政課對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起著重要作用,將時事政策教育融入高效思政課教學,不僅可以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熱點的良好習慣,提高思想政治思維能力,還可以豐富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氣氛,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本文就如何將時事政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進行探討,并提出幾點建議。
一、時政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重要性
時事政策教學有利于將學生培養成一個具有全局思維的人。時事政策反映的問題方方面面需要辯證客觀地看待。高校學生社會經驗不足、人生歷練不夠,對問題的認識容易停留在表面現象,甚至容易出現極端認識,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時政教育的思辨性對鍛煉學生辯證思維能力,培養全面思考思維習慣起著重要作用。
時政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時事新聞是社會現狀的動態反映,折射出社會的人情冷暖,刺激學生發散思維進行思考,主動尋找事情發生因果,從而更好地了解這個社會和自己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學校是一個避風港,相對于社會隔絕,感受不到社會的問題、壓力,容易形成一種盲目樂觀、不思進取的病態價值觀。時政教育是現實的一面平光鏡,使學生認識到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從而有條不紊地自主學習,成為具有社會競爭力、對社會有價值的人才。
二、時政教育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現狀
(一)對時政教學資料選擇隨意。
時事熱點豐富廣泛而繁雜,變化迅速,不同學生有不同興趣點。如何篩選符合教學標準,又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貼近的信息,是教師設計教學內容必須考量的問題。其中很多教師選擇材料十分隨意,教師中存在對新聞熱點不關注的現象,導致時政資料過時、缺乏時效性和教學性。對資料不加以整理、分類,時事與教材之間、時事與時事之間缺乏關聯性和規律,照搬照宣采用“填鴨式”教學,讓學生產生時政知識并不重要的錯誤認識,忽視學生的實際需求,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興趣。
(二)教學方法和形式創新性不足,欠缺實踐教學。
時政教育區別于傳統教育課程,沒有具體課本章節可以遵循,時政資料的廣泛性依賴于教師的甄別和整理。教學形式主要是教師當堂講述和分析,全程都是教師闡述事實,沒有對學生的關注點進行了解,資料的選擇是教師一個人的事,導致教學資料缺乏適用性。教師的側重點在于教導學生了解時事新聞,缺乏對時事新聞現象的本質探討。經調查發現,大多數教師在教學中長期使用同一個案例,不僅沒有實際意義,更降低學生學習熱情。
時政教育實踐性強。高校思政課時政教育通常是封閉式教育,局限于在課堂上對理論知識進行講解,缺少社會實踐檢驗,學生對相關問題的探究停留在表面,必然導致學生對實際問題思考的偏頗,不利于學生形成正確認識。
三、將思政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措施
(一)增強思政教學素材的針對性。
思政材料的選擇影響學生積極性和整個課堂質量。教師要增強對時事的把握力度,關注重要的、權威的媒體,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和思政課教學要求,篩選出有價值、與課程內容關聯度高的內容,保證信息的準確度、代表性。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該注入新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重視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二)創新教學方式、增加實踐環節。
電子白板、多媒體教學健全了教學硬件設施,運用科技性強的教學硬件,通過電子白板或者多媒體創設情景模擬事件現場,將時事熱點以更加立體、直觀的方式呈現出來,使學生在了解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增強對事件的敏感度,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討論中。另外結合小群體教學模式,將學生科學合理地劃分成幾個辯論小組,選擇當前最具代表性的話題,開展正反方辯論。通過舉辦辯論賽刺激學生主動查找信息,尋找支持論點的材料,在辯論過程中增強辯論能力和論辯思維,學會辯證思考。
設立實踐基地,開展實踐課題研究,帶領學生從課堂走向戶外,讓扁平化的本本教學轉化為立體的實踐教學。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積極性,而且有利于實現教學目標。隨著新課改,時政教學方法需要結合實際進行改革和創新,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結語
時事政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有助于培養學生思辨能力、開闊學生視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同時有助于豐富教材內容,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通過時政教學引導學生關注國家大事、了解社會現狀、市場經濟的變化發展、國家政策的改革和創新,并以全面客觀的眼光看待當前我國國家進步與不足,如就業問題、房價問題、貪污腐敗問題等。高校要以學生為主體,將時政教育科學地融入思政課教學中,增強思政課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常玉華.時事政策教育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方法研究[J].價值工程,2014,08:278-279.
[2]孫悅,常玉華.對時事政策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教學過程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4,29:121-123.
[3]廖珊珊.新課改背景下思政課教學中加強時政教育的思考[J].改革與開放,2011,04:48.
[4]羅玉.高職院校思政教學中融入時政教學的路徑構想[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12:84-85.
[5]王道乾.論時政資源在思想政治課中的有效利用[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6,05: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