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宗濤
摘要:新課標改革對我國語文教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小學語文作為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今后的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更加受到人們的關注。在小學語文教育中,要求教師多方面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新課標改革的深入發展要求教師在授課時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全面推動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為我國教育的持續進步作貢獻。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課堂;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078-01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學作為其教學的基本組成,是學生學習的重要課程之一,對學生今后的發展方向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在新課標改革的要求下,我國的小學語文教育較以往得到明顯改善,但現階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仍然還存在很多問題,例如,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學生學習積極性低等問題,嚴重阻礙了小學語文教育的發展。本文就現階段小學語文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策略作分析,希望對解決相關的問題有一定積極作用,促進我國教育的發展。
1.有效教學的定義
學生的發展是衡量教學比較有效的唯一指標。所謂有效教學的"有效",主要是指教師在一種先進的教學理念指導下,經過一定時間的教學之后,使學生獲得進步與發展。有效教學概念的界定和研究范圍不斷發展變化、拓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待問題,分析前人總結的經驗基礎。筆者認為,有效教學是指在符合時代和個體基本價值構建的前提下,其效率在特定時空內不低于標準水平的教學。具體學科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學概念的特殊方面,必定符合有效教學概念的一般特征。要強調的是,有效教學中的"教學",是指教師與學生之間共同組成的一種教育活動,教師有計劃,有步驟引起、維持和促進積極主動地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發展智力、體力、陶冶品德的所有行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意向。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源頭來源,一旦學習的動機被激發,教師的教學便會在學生"想學""愿學""樂學"等一系列合理活動基礎上展開。二是學會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教師應讓學生清楚的知道,"了解什么"和"學習什么",這樣學生才會有意識地主動參與學習過程。三是教學方式應靈活多變,易于學習接受和理解。授課方式、教學語言、教學道具模型都應有效地服務于當常課的講授。
2.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策略分析
2.1注重學生主動的探究行為,而非被動的接受行為。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和引導者,而不應該處于教學的中心位置。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教在學生不懂之處,而不是在部分學生己有的知識點上碟碟不休。教師可提出問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好奇心、求知欲,引導學生以良好的狀態進入學習活動。針對某一重點、難點,教師應先扶后放,讓學生舉一反三,或者引而不發,誘導學生發現問題。這樣有利于學生思維品質的鍛煉。通過一系列相關訓練,當面對新問題,獨立思考代替求助他人己變為常態時,方法便了然于胸,甚至信手拈來。教師輕松教語文、學生快樂學語文,何樂而不為呢?
2.2教給方法,培養自主識字。"各種學科的教學都一樣,無非教師幫著學生學習的一串過程。"換句話說,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知識交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學生就可以受用一輩子。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用兩年的時間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左右,顯然要求教師盡快地"授之以漁"。學生只有掌握了方法,識字的興趣、能力就會顯著提高,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課堂上,老師的識字方法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識中有讀,讀中有悟。在課堂上,識字方法決不是單調的、枯燥的。在長期教學實踐中,教師們創造出多種多樣的識字寫字方法,識字方面如集中識字、分散識字、隨文識字、韻語識字、歸類識字、注音識字、字族文識字、謎語識字、圖畫識字、生活識字、游戲識字、環境識字、情境識字、多媒體手段輔助識字等等。如,學習《口耳目》,要引導學生觀察字形與其所表示的圖畫的聯系,從而掌握象形字的構字規律與識記方法。學習《菜園里》,要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那些蔬菜,認識蔬菜的名稱,滲透識字與認識事物相結合的識字方法。學習《比尾巴》,讓學生邊看圖,邊識字, 滲透看圖識字的方法。學習《四季》,讓學生邊讀文邊識字,滲透隨文識字的方法……。這樣每節課都突出一種識字方法,逐漸引導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了解規律,體悟方法,學會學習。
2.3教師完善自我形成獨特的教學藝術。除了國家和學校的培養方案,教師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自我培養。首先,明確自己所處的階段,柏林納把教師的專業發展分成新手型教師、熟練型教師、勝任型教師、業務精干型教師和專家型教師,每個階段的教師都有不同的特征,要經過一定的學習和積累才能轉型成下一型教師,教師要明確自己所處的位置,了解自己離專家型教師還有多遠,才能制定出合理的職業規劃。其次,明確優缺點,進行針對訓練。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特征,要求教師有扎實的基本功、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等多方面多層次的素養,這些素養互相交融,共同影響著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小學語文教師,要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支某某老師在成為小學語文教師前,是一名體育教師,他首先看到了自身語文知識(拼音、板書)的不足,花了兩個月的時間,進行針對性訓練,為走向特級小學語文教師邁出了第一步。最后,要利用校內外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在盡量保證日常工作的前提下,積極參與"國培計劃"和學校組織的教學教研活動,與同事交流,在學習和實踐中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結語:總之,教師的教學行為是否有效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有很大影響。在教學中教師的行為是關鍵,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有充分的自我認識,從教學準備到教學過程的實施再到教學反思階段都應努力提高自己教學行為的有效性,真正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達到高效。
參考文獻:
[1]金翎.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
[2]金旭英.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
[3]方蕊.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研究[D].吉林師范大學,2013.
[4]莫莉.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J].湖南師范學院學報,2013,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