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秀英
摘要:本文主要針對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教學的發展趨勢,提出靈活運用信息技術對《語文》教學進行有效的整合,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創設逼真的學習情景,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交流學習平臺,提升學科教學效率。
關鍵詞:語文;信息化教學;教學情境;微課
中圖分類號:G71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132-01
近年來,在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職業學校的教學模式也在悄然改變,正由傳統的教學方式逐漸向信息化教學方式過渡,《語文》任課教師在迎來了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越來越多的信息化媒體介入《語文》課程教學。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運用多媒體課件、網絡交互平臺等,使教學內容更加充實,使教學情境更接近學生的生活,使教學評價手段更加有效,使師生交流平臺更加寬闊。
1.信息化教學簡述
信息化教學,是以現代教學理念為指導,以信息技術為支持,應用現代教學方法的教學。是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使教學的所有環節數字化,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它也是是以現代教育思想和理論為指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教育資源,優化教育過程,以培養和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為重要目標的一種新的教育方式。信息化教學明確以學生為中心,強調情境對信息化教學的重要作用,強調協作學習的關鍵作用,強調對學習環境的設計,強調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到信息化教學模式的特點,才能更好地把握住信息化教學的特點,才能勝任信息化教學。
2.職業學校《語文》課程信息化教學的內涵
職業學校《語文》課程的信息化教學是建立在建構主義理論基礎之上的,其學習環境包含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四個要素,可以描述為: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協作與會話等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語文》課程知識進行意義建構并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獲取信息的幫助者、促進者,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信息所攜帶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教學過程由講解說明的進程轉變為通過情景創設、問題探究、協商學習、意義建構等以學生為主體的過程;媒體作用也由作為教師講解的演示工具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意義建構、解決實際問題的認知工具,學生用此來查詢資料、搜索信息、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
3.職業學校《語文》課程信息化教學的應用
3.1創設教學情境,喚醒求知欲望。在《語文》課程教學中,許多傳統教學手段不能給予學生非常直觀的場景,學生又沒有經歷過哪些場景,所以只是通過學生的想象是難以描繪出語言所要表達的效果,繼而學生不能很快的進去情境之中,也就不能能好的理解這篇文章。此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再現課文所描繪的場景創設教學情境,多媒體教學和網絡資源搜尋示范教學極大的拓寬了《語文》教學內容的獲取渠道,為最新的《語文》課程教學資源的即時利用創造了條件,從而使得《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時代化、鮮活化、趣味化,更能得到學生的心理和感情上的共鳴,這就為教學過程的優化提供了物質上的支持。例如:在講解"李白的《蜀道難》"時,教師可以通過信息化介入給學生展現"大漠"、"孤煙"、"長河"、"落日"這些景象的圖片和影像,幫助學生進入這個情景,才能更好的展開聯想,從而更好理解詩文。筆者曾經在講解《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這一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更好更深的認知,并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索新知的興趣,我把貼切性、感染性等作為搜集選擇教學資源的首要標準,搜集選擇了一些與香港問題有關的圖片資源、文字資源、聲音資源等。例如:中英兩國參與談判的關鍵人物的珍貴照片(鄧小平同志與撒切爾夫人談判時的資料照,鄧小平同志以南海為背景的偉人照),1997年中英兩國政府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彩照,五星紅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隨風高高飄揚的照片等,并將圖、文、聲、像等各種教學信息有機地組合在一起,使學生開闊視野、激發興趣、為啟迪思維創造條件,同時還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從而也能喚起學生求知的欲望。
3.2直觀生動展現,調動課堂氛圍。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教師可以彌補傳統語文教學缺少直觀性、生動性,不能更好的調動學生課堂氣氛的不足之處,使用信息化教學可以使《語文》課程教學內容生動形象,直觀清晰,聲像結合,動感強等優勢,促使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使人如身臨其境,學得輕松愉快,理解更加深入透徹,也能使課堂氣氛顯得既緊張又活躍,學生眼界得到有效開闊,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和動手動腦能力的培養,激發了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思維與創新能力。例如:在講解《清塘和韻》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利用圖片或影像來展示給學生,加深學生對講解對象的了解,便于學生對對象的認知和理解。筆者曾經在布置"改革開放帶來中國大地巨大變化"這一主題作業時,讓學生上網查詢資料,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在網上尋找相關的的信息,有的學生找來了深圳改革開放前與改革開放后的對比照片;有的學生收集了改革開放后中國人生活上發生的各種變化的數據資料等等,學生們將學習的樂趣延伸到課堂之外,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深化了對主題作業內容的理解和認識,又擴大了自身視野,真正做到了"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信息化下的《語文》課程教學不但豐富了傳統的教學內容,使課堂信息容量、知識容量加大,而且能通過各種媒介手段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多種感官,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直觀生動,能調動學生課堂氛圍,使師生愉快的氣氛中輕松地完成教學任務。
4.提高自主學習,增強教學實效
教師在《語文》課程教學中要合理的運用信息化教學,將基礎的知識點通過信息化展示出來,并且也能夠實現知識點的延伸拓展,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信息化教學也能夠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感受到《語文》課程學習的快樂。教師也要注意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實際需要對信息化內容制作進行補充,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在進行《語文》的課前預習時,教師可以利用微課讓學生對將要教授的課文進行基礎的了解,明確課文知識點并做到熟悉,這樣學生就會對知識點中難以理解的部分有所關注,在上課時就會集中注意力解決困惑。對于一些難度較大的知識點學生無法做到深入了解,學生在課后就也可以利用微課鞏固學習和輔導學習。信息化教學能夠幫助學生自主對感興趣的知識點進行學習,有自己的興趣方向,給學生一定的自由發展的空間,從而彌補課堂教學中知識點范圍狹窄的缺陷。
總之,在職業學校《語文》課程的信息化教學中。教師應當認清信息化教學的實質和精髓,然后才能真正地充分發揚它的優點,揚長避短,趨利避害,真正科學地把信息化技術與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教學整合起來,加快實現《語文》課程教學的現代化。
參考文獻:
[1]王佑鎂.信息化教學的新思路,《中國電化教育》,2015.
[2]余武.信息化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建設,《中國電化教育》,2016.
[3]王衛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研究,《西北師范大學》,2016.
[4]郭紹青.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策略的個案研究,《中國遠程教育》,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