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齋+祝士苓
摘 要:積極穩妥地推進新型城鎮化,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基本途徑和重要戰略之一。本文在分析中國城鎮化發展面臨的困境的基礎上,提出破解困境之道就是要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指導下,以人為本,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關鍵詞:五大發展理念;新型城鎮化;以人為本
中圖分類號:D61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12-0020-02
積極穩妥地推進新型城鎮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解決三農問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基本途徑和重要戰略之一。分析中國城鎮化發展面臨的困境,尋求破解之道,對于走集約、智慧、低碳、綠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推動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國城鎮化發展的困境
近年來,我國城鎮化發展迅速,規模不斷擴大,城鎮化率由1949年的10.64%提高到2015年的56.1%[1]。城鎮化帶動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了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生活條件,但也面臨著困境,使其發展受阻。
(一)城鎮化質量不高,“半城鎮化”問題突出
我國城鎮化是低質量、不徹底的城鎮化。城鎮人口的統計口徑是城鎮常住人口,其中包含2億多長期生活工作在城市卻不能享受到平等市民待遇的農民工。雖然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農民工權益,但要讓農民工真正融入城市,享受無差別的市民待遇,提高人口城鎮化質量依然任重而道遠。此外,現有城市中還存在大量“城中村”需要提升改造,也成為困擾城鎮化健康發展的突出問題。
(二)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城市土地擴張與人口增長不匹配,城鎮化效率低
城鎮在空間上急劇擴張,超過了人口城鎮化的速度,土地城鎮化與人口城鎮化不是同步推進,形成了城市擴張“要地不裝人”的格局,發展模式粗放,建設用地過度擴張而人口的集聚相對不足,未能充分發揮城鎮吸納人口的功能,導致土地資源的浪費,加劇了中國人地矛盾,也引發了大量失地農民權益受損的問題[2]。
(三)區域發展不平衡
總體上看,地區經濟發展上的差異決定了城鎮發展建設規模、水平等方面的差異,城鎮化發展呈現東高西低狀態。東部發展水平最高,東北次之,而中西部較低,呈現出明顯的“三級階梯”的特征。地區之間城市發展的不平衡、人口和產業的集聚能力差異,引發了人口的大規模流動、資源能源遠距離調運,進而增大了交通運輸壓力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本。
(四)人口與產業集聚不協調
有的地方在推進城鎮發展中,盲目擴張城市建設用地,導致出現“鬼城”或“睡城”,有產業無居住配套設施,使人口無法就近居住;或有住宅卻沒有產業,使人口無法就近就業。人口與產業集聚不協調,產城不能有機融合,也加大了通勤成本和壓力。
(五)城鄉發展失衡
近年來黨和政府為解決三農問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發展農業,提高農民收入,加強農村建設,但城市的快速發展與農村發展相對滯后的局面并未徹底改變,城鄉居民收入、生活工作環境和享受到的公共服務差距依然明顯,201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依然高達2.90∶1。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耕地撂荒、水土污染、垃圾圍村等問題,正成為困擾農村居民的“農村病”。城鄉居民收入和享受到的公共服務差距持續擴大,產生了一系列新的社會問題。
(六)城鎮化面臨著資源和環境的嚴峻挑戰
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使資源與環境的剛性約束凸顯,水資源短缺、大氣污染、環境惡化、生態修復能力下降、自然災害頻發,嚴重影響了城鎮化的健康發展。
二、城鎮化困境的破解之道:堅持五大發展理念,走新型城鎮化道路
要破解城鎮化困境,必須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走新型城鎮化道路。這是新的歷史發展階段適合中國國情的必然選擇。新型城鎮化具有以下特征。
(一)發展目標的人本性
以人為本是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要始終把“人”而不是“物”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發展目標的人本性,以促進人的發展和人民利益的實現為終極目的,城鎮化只是為人民根本利益服務的手段。五大發展理念集中體現了“人民共創共進共生共贏共享”的人本思想。創新即共創,體現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協調即共進,體現為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產業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之間、人與人之間協同共進;綠色即共生,體現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開放即共贏,體現為中國與世界合作共贏、互利共贏;共享即共建共享,體現為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二)發展理念的系統性
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要深入理解五大發展理念的辯證關系,系統推進。其中,創新發展是動力,通過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破解城鎮化發展難題,釋放新型城鎮化創造需求和供給的巨大潛力。協調發展是方法,堅持協調發展,讓新型城鎮化成為推動區域、城鄉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抓手。綠色發展是方向,也是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途徑。開放發展是戰略,是新型城鎮化順應全球化發展、參與國際競爭的時代要求。共享發展是歸宿,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是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價值目標與追求。
(三)發展過程的協調性
新型城鎮化通過統籌規劃,協調推進城鄉發展、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同區域發展,努力構建全國“一盤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體系。
(四)發展方式的集約性
新型城鎮化從我國人多地少和資源、環境剛性約束趨緊的基本國情出發,轉變發展方式,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集約型發展方式,取代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推動城鎮化綠色發展。
三、以人為本,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路徑
推進新型城鎮化,就是要在五大發展理念引領下,堅持以人為本,推動城鎮化科學發展,不斷改善城鄉人民生活,提高生活質量,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一)有序推進農民工市民化進程,提升人口城鎮化水平
要因地制宜、有序推進農民工市民化進程,使他們能夠在城市穩定就業,享受市民待遇和均等化公共服務,切實提高人口城鎮化水平。
(二)堅持生態優先,推進城鎮化綠色發展
要堅持生態優先,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鎮化的全過程和各個方面,推進城鎮化綠色發展。健全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加強對生態功能區的保護與管理;轉變城鎮發展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城市;加強對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維護生態平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友好相處。
(三)強化產業支撐,促進產城融合,推動“四化”同步發展
新型城鎮化發展中要優化產業結構,推進農業現代化,夯實產業發展基礎;推進新型工業化,實現工業化與城鎮化的良性互動;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增強城鎮化發展的后續動力;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城鎮化與產業發展的互促共進。要合理布局城市和城市群產業結構,協調產業鏈條,提高城市產業和人口集聚能力,促進產城融合,推動城鎮化實現協調可持續發展。要將信息化有機融入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之中,充分發揮其引領作用,提升發展的競爭力,推進“四化”協調、同步發展,促進城鎮化發展轉型升級,強化城鎮化的產業支撐,增強城鎮化發展的內生動力[3]。
(四)優化城鎮化空間布局,構建科學的城鎮體系
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優化城鎮化空間布局。轉變土地利用方式,實現集約發展,嚴格控制土地增量,盤活存量,整理開發廢棄廠房和閑置土地,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切實提高城鎮建設用地集約化程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解決國土開發空間不足的問題。優化城鎮規模結構,重點是統籌規劃,提高不同層級城鎮間的關聯度和互補性,解決城市間產業趨同、低水平競爭的問題,使城市群內各層級、各單元城鎮間實現科學定位、合理分工,逐步形成以大城市為中心、中等城市為骨干、小城市和小城鎮相結合的布局合理、功能互補、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網絡體系。
(五)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鎮化質量
要提升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和管理水平,完善城鎮功能;加強綜合交通運輸路網建設,優化城鎮和產業布局;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城鎮信息化建設,創建智慧城市。
(六)統籌城鄉,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要加大統籌力度,堅持城鄉一體化發展方向,著力在城鄉發展建設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等方面統籌安排,促進城鄉生產要素的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的均衡配置,使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社會保障向農村擴展、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延伸,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一體的新型城鄉關系,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現代化設備改造農村落后的生產方式,用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取代農村落后的生活方式,提高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融合,讓城鄉居民共享現代文明成果。
(七)尊重自然與傳統,塑造城鎮特色
新型城鎮化發展中要把城鎮發展建設與歷史傳統、文化背景、自然風光和區位特點有機融合,依托山水脈絡,讓城鎮融入自然,充分挖掘現有資源優勢,塑造自身特色,培育城鎮文化和城鎮精神,實現城鎮的可持續發展。讓人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還要結合城鎮發展實際,將傳統與現代有機結合,引導居民樹立科學、健康、文明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提升城鎮內在品質。
城鎮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立足國情,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走新型城鎮化道路,促進城鎮化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6年2月29日)[EB/OL].(2016-02-29)[2016-06-29].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602/t20160
229_1323991.html.
[2]趙美玲,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經濟現代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280.
[3]王素齋.新型城鎮化科學發展的內涵、目標與路徑[J].理論月刊,2013(4):16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