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信息時代,我們教師也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把信息技術有效地應用到生物課堂教學之中,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進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開闊學生視野,加大知識信息的容量,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變抽象為直觀,使學生更高效地學好生物科學知識,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關鍵詞】信息技術;有效應用;課堂;提高 ;素質
信息技術與課堂整合是我國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新途徑。信息技術應用到課堂教學中,不僅僅是把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而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利用信息技術所提供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等學習環境,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得到有效的鍛煉,使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指導者和協助者,以及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目標。
信息技術在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可以激活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探究欲望,開拓學生的視野。傳統的課堂教學多以教師口述為主,學生扮演配角,更多的學生只當觀眾,任憑教師擺布,多數同學處于被動應付狀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發揮,個性得不到張揚,課堂變得機械、沉悶、枯燥乏味。隨著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學生在課堂中真正動起來,使原本機械、沉悶的課堂變得輕松愉快,充滿了生機活力,使學生能夠自主地、快樂地學習。由于信息技術的應用,未知而又新奇的知識增多,學生的探究欲和求知欲也大大增強。在的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適當運用信息技術,讓學生了解自然界中的很多稀奇古怪的動植物的有趣的現象,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讓學生嘗試發現一些動植物在生活中的不為人知的現象,這樣學生因為好奇而去探究,從而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并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從而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和提高。
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營造新型的教學環境,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真正落到實處。傳統的課堂教學以知識的傳授來統領課堂,教學手段單調、乏味,以強行灌輸為特征。隨著信息技術的深入應用,教師配合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特點,借助多媒體,通過網絡獲取了多種信息,并將這些信息技術有效應用于教學過程中,從而營造了一種新型教學環境,使枯燥乏味的課堂變得直觀有趣,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充分調動出來,使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的課堂環境中進行自主探求知識的活動,這樣既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又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作為教書育人者,我們要正確認識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只有將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地應用,才能創造出高效的課堂,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隊伍。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是否能夠有效應用的關鍵是教師如何將信息技術、學科技術通過整合等手段、方法、來改善課堂氛圍,改變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自主進行學習、探究,拓展學生的學習內容,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但有些教師錯誤地認為信息技術應用在課堂教學中就是多媒體課,因此課堂上充滿了幻燈片、投影等多種電教媒體,最終導致平庸、單調的操作,老師自己忙的“不亦樂乎”,學生看得眼花繚亂,師生之間缺少了必要的交流時間,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都得不到充分體現,而且還會導致學生的思維和推理的單一化,以致對學生的智力造成不利影響。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不見得一定要有課件,即便有課件,也要適可而止,并不是越多越好,我們要把握一個原則:教學方式手段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要便于學生理解老師的授課意圖;要有一定的交互性;要有一定的拓展性;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最主要的是要具有科學性,否則會起到相反的結果。
總之,信息技術只有有效應用到課堂教學之中,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的學生素質才能得到全面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柳海民.現代教育理論進展[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傅道春.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走進新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張勤讓.談應用多媒體教學的誤區[J].中學生物學教學,2007-2008.
[5]德.信息技術與教育相整合的過程[M].北京: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7.
作者簡介
李文靜(1970-),女,吉林省長春市人。大學本科學歷。現為長春市第四十七中學教師。研究方向為生物學。
作者單位
長春市第四十七中學 吉林省長春市 13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