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利萍


【摘 要】 目的:探究心理在風濕寒性關節痛治療中的應用。方法 在我院選擇2015年入院治療的44名風濕寒性關節痛患者,隨機選擇其中22名作為護理組,進行心理護理治療并配合常規用藥,另外22名患者作為對照,進行相同的常規治療,服藥,常規護理相同,護理組則額外給予心理治療。 結果 一個月之后,護理組患者自述關節痛程度低于對照組,心理護理配合常規治療療效更好(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將心理護理運用在風濕寒性關節痛的治療中,患者癥狀得到明顯緩解,具有臨床意義。
【關鍵詞】 心理護理 風濕寒性關節痛 治療
風濕寒性關節痛是一種以肌肉、關節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與風濕寒邪侵襲密切相關的疾患由我國著名風濕病專家王兆銘根據十余年臨床觀察,結合中西醫有關理論提出的新認識而命名。本證與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病不相同,主要是實驗室生化指標未見異常[1] 。我國風濕寒性關節痛患者多,并且逐漸趨于年輕化,疼痛發作時難以忍受,造成患者心情低落消沉,不利于疾病恢復,于是本人嘗試介入心理護理,與常規療法結合起來,給予患者身心兩方面的照顧,探究心理護理在風濕寒性關節痛中的作用,為風濕寒性關節痛的治療提供臨床治療方式。調查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月至12月入我院治療風濕寒性關節痛病情程度類似,自述疼痛為3級的患者,共44人,年齡在26-66歲廣泛分布,女性32例,男性12例,女性在此病的發生率高于男性。隨機將這44名患者分為心理護理組和對照組。護理組22例,對照組22例。
1.2 入選標準 關節肌肉酸痛,畏寒,遇天氣變化疼痛更明顯,血沉,類風濕因子,C反應蛋白檢查正常[2]患者自述疼痛分級達到三級重度疼痛。
1.3 方法 對照組 進行常規治療,服用抗風濕藥治療。護理組 與對照組一樣服用常規抗風濕藥治療,另外介入心理護理治療。派1-2名心理護理師,對護理組進行心理指導,包括幫助患者建立對抗疾病,恢復健康的信心,持續給患者積極的心理暗示;鼓勵患者適當的鍛煉,多交流,保持一個積極的心態,病痛是人一生所難免的,要正確看待,減少患者負面情緒;組織一些交流活動,對象包括護士和病人,鼓勵患者交友,轉移注意力到新事物新朋友上面。
1.4 標準 6個月的治療之后,患者自述疾病疼痛程度,按照主訴疼痛程度分級(VRS)記錄患者的情況;醫生對患者的康復情況作出評價。
2 結果
6個月之后,護理組自述疼痛程度為0級的為0人,自述疼痛I級 輕度疼痛15人,占68.2%,II中度疼痛有6人,占27.3%,Ⅲ級重度疼痛有1人,占4.5%。對照組 自述疼痛程度為0級的為0人,自述疼痛I級 輕度疼痛9人,占40.9%,II中度疼痛有9人,占40.9%,Ⅲ級重度疼痛有4人,占18.2%。調查結果可見,護理組重度疼痛程度的只有1人,對比對照組的6人,說明疼痛程度得到了明顯改善,輕度疼痛的人數多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附表1
考慮到患者自述可能有心理或其他干擾因素存在,另外還請主治醫生對患者的狀況做了一個評價表,完全康復0人,護理組組康復狀況好有14人,良好7人,差1人,基本和患者自述溫和,對照組完全康復0人,康復狀況好10人,良好8人,差4人,兩組和患者自述的差異不大,不完全相同的原因考慮是患者的耐受能力和心理積極性不同。醫生做出的評價表依然客觀的顯示了護理組治療效果比對照組好(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附表2
3 討論
從調查結果來看,護理組的22名病人大部分得到了明顯的緩解,有68.2%的病人疼痛已經降至輕度,基本上不影響活動和睡眠,心態也得到改善。說明心理護理在風濕寒性關節痛中有明顯的治療作用,可能因為風濕寒性關節痛除了與環境因素有關外,極端的情緒、重大的變故、精神刺激等因素也可能是風濕性關節痛的病因。心理護理幫助患者建立信心,積極的心理暗示在醫學心理學中證明對疾病是有利的,心理護理一定程度上幫助患者積極接受治療,暗示服藥,謹遵醫囑,這也是促成疾病緩解的一個因素。心理與疾病的聯系原本就息息相關,如長期的A型性格可能會導致冠心病[3],所以,負面情緒的及時疏導對個人的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心理護理的工作就是及時給患者疏導心理,鼓勵和支持患者,對疾病的恢復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心理治療對會將藥物的作用最大化。疼痛方面的疾病本來就容易引起負面情緒,類似煩躁。易怒。消沉。所以心理護理在以疼痛為主訴的疾病中有重要的作用,本調查給出了證據,說明心理護理在風濕寒性關節痛中有一定的治療作用,為今后的臨床治療提供依據,可以嘗試心理護理在其他疼痛疾病中的運用,為我國的臨床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黃勝光,譚寧,風濕寒性關節痛的診療體會[N],湖南中醫藥大學報,2009-2,29,1
[2]魯小梅,特色療法加心理護理治療風濕寒性關節痛觀察[J],光明中醫,2016-5,31,9。
[3] 楊夭云,A型性格與冠心病的關系研究[N],當代醫學,2012-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