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闡述了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計劃的制訂;不同類型活動的指導,如查閱資料、調查研究、觀察記錄、人物采訪等;多種方式綜合指導,如集中指導與分散指導相結合,預先指導與隨機指導相結合,教師指導、同伴互助、家長指導等相結合。最后提出了評價與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指導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一、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計劃的制訂
綜合性學習在開始之前,都要制訂一份活動計劃或方案。它是學生學習的行動綱領,起到引領、約束學生學習活動的作用。讓學生參與活動計劃的制訂,制訂計劃不僅是綜合性學習的一個環節,而且也是《課程標準》要求的一項能力。
教師要指導學生了解計劃的基本組成部分: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式、時間安排、成果展示。調動學生的自主性,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組織學生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制訂計劃,師生共同完善計劃。活動計劃要特別注重實際效果。
一次綜合性學習,無論是學生獨立進行,還是小組合作進行,自主制訂計劃,能讓學生的每個學習活動都有更明確的方向,對自己所要承擔的任務有更清晰的認識。強調學生自主制訂計劃,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師的指導不可缺位。教師必須按實際情況積極指導,目標制訂、活動安排等都要緊扣“語文”,不能偏離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初衷。
二、不同類型活動的指導
計劃制訂后,組織學生開展綜合性學習的過程是關鍵。語文素養的提升,探究、合作、創新精神的培養,都要融入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在開放式的學習中有效獲取信息,保持正確方向,教師的適度指導尤其重要。在綜合性學習過程中指導不同類型的活動:
(一)查閱資料
自主廣泛的專題閱讀。查閱資料是綜合性學習常見的活動之一。主要指查閱文字類資料。在浩如煙海的信息數據時代,根據主題查閱符合要求的資料,這是學生應具備的能力。
指導學生查閱資料。首先,了解查閱途徑。常見的有網絡檢索、書刊查閱等,必須按不同的情況合理選擇。其次,明確資料要求。資料收集并不是越多越好,查閱時要按綜合性學習主題,對信息進行篩選,排除冗余信息。最后,采集、整理資料,摘錄、剪貼、復印、打印、拍照等。綜合性學習必須培養學生積累資料的意識。資料采集后,應按一定的標準分類整理。這不僅能訓練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還能提高學生運用資料的效率。查閱資料是學生在綜合性學習任務驅動下,有目的、有選擇的自主閱讀過程,查閱資料也是自主廣泛的專題閱讀。
(二)調查研究
調查研究是在綜合性學習過程中學生走進生活和參與實踐的途徑,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研究意識、實踐能力、實事求是的態度具有重要意義。
明確調查對象是開展調查研究的前提,還要選好調查方法。調查是表象的感知和現象的采集;分析是理性的探究和結論的尋求。調查分析是訓練思維和深化認知的重要過程。沒有分析的調查是不完整的。
(三)觀察記錄
觀察是認識世界和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小學生通過觀察能獲得直觀、形象的感性認識。在現實教學中,教師往往重視觀察的布置,卻疏于觀察的指導。
觀察要分析比較,發現特點。觀察不僅要用眼“看”,而且要用腦“思”,唯有邊看邊思,才能有所發現。這樣的觀察才不走馬觀花,活動才不流于形式,綜合性學習才有真正的收獲。觀察要記錄結果。記錄既是觀察的成果體現,也為綜合性學習積累了素材。教師應引導學生設計一些表格,使用表格記錄,達到條理清楚、重點突出的效果,在表格填寫的過程中其實伴隨著教師的隱性指導。
(四)人物采訪
綜合性學習中的人物采訪是搜集資料的重要手段。從語文學習的角度看,人物采訪是一次生動、真實的口語交際。它把學生置于真實的任務情境中,人際互動產生了更多的開放性和不確定性,對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學生面對不同的情境要隨機應變,這比課堂中模擬口語交際訓練帶給學生的挑戰更多。學生在采訪中進行真正的言語實踐,可以提高傾聽、表達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
三、多種方式綜合指導
綜合性學習的過程是靈活多變、動態發展的,許多綜合性學習活動都可以在課余展開,因而很難用一個固定的模式、一套既定的流程進行指導。綜合性學習活動的多樣性和開放性要求教師的指導也要方式多樣、綜合運用。
(一)集中指導與分散指導相結合
如果是全體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或全體學生都應該了解的知識、流程或方法等,可用集中指導;只有部分學生需要了解的,可用分散指導。
(二)預先指導與隨機指導相結合
預先指導,即在活動開展前教師預想會出現的一些情況,提前指導。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可用隨機指導來解決。
(三)教師指導、同伴互助、家長指導等相結合
綜合性學習的指導不能僵化地認為是教師的事,要突破這種思維定式,把教師、同伴、家長、社會人士等都調動起來,以作為學生遇到學習困難時詢問求助的對象。只有多樣化、綜合化的指導,才能使綜合性學習過程扎實有效,為學生的自主實踐提供有力的保障,提高綜合性學習的效益。
四、評價與建議
綜合性學習的開設以及綜合性學習的開展,究竟基于什么思考、為什么要這樣做、它的價值追求何在。我們應回到語文課程,從根源來回答,即回歸課程本質,踐行課程理念。
參考文獻
[1]包建新:語文綜合性學習案例教學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2]吳忠豪: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趙凱,1965年生,黑龍江勃利人,小教高級,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