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驊
摘 要:新課程襲來,給音樂教學帶來新的生機,音樂教師應當在日常教學中,努力將新課程教學理念滲透到日常教學中,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音樂;教學方式;歌唱方式
在新課程的浪潮沖擊下,音樂教師應當以學生為本,在教授知識技能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學生的綜合
素質。
一、新課程背景下的決策者
縱觀音樂學科的發展歷史,傳統的音樂課程導致音樂教師成了唯一執行者,成了專屬的課堂執行者,導致偌大的教學課堂卻擁有狹小的發展空間,教師漸漸喪失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不出應有的教學水平。新課程的襲來令音樂教育者心生恐慌。新課程要求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教師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不僅注重知識技能和過程方法的教授,也應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取向的表現,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材內容的綜合性加大將復雜零散的知識進行匯總簡化,給教師更大的創造空間,教師必須經過耗費更多的時間精力查閱資料,豐富教材內容,使教師成為課程的決策者。
二、激發學生興趣,學生趣味性的“歌唱”方式
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僅僅局限于音樂課本,可以給學生創設一些音樂活動。這些音樂活動的開展能夠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審美能力
例如,教材中“小小音樂會”的場景模擬,學生可以充分釋放自己的音樂天性,盡情在旋律中展現自己的歌唱水平。歌曲、樂器、舞蹈配合得淋漓盡致,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每位學生都能參與進來,創設研究話題“我最愛的音樂風格”,讓每位學生說說自己喜歡的音樂風格,喜歡的歌手,談一談這個歌手的音樂生涯,在熱烈的討論交流中,可以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
為了發散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音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屬于自己的音樂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上網搜集有關電影資料、音樂影像,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延伸到生活實際中,給學生插上創新的翅膀,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音樂教師以一個主持人的身份加入到學生設計的音樂互動中,跟學生去交流、探討,與學生一起去發現美、感受美。一起快樂,一起成長。
三、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學生唯美的“歌唱”方式
根據新課程的核心理念,要求音樂教師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為目的,在教學過程中,將音樂以美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在各種音樂活動中樹立高雅的藝術品味,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幫助學生充分體驗音樂的深刻內涵,豐富學生的情感。
例如,在各大春節聯歡晚會經常播放的《春節序曲》,當熟悉的音樂響起時,多數學生都會情不自禁地置身在喜氣洋洋的意境中,又如,在學校的表彰大會上,一首耳熟能詳的《歡迎進行曲》播放的時候,不由地使學生心情激動,興高采烈的表情中夾雜著一種有序的安寧姿態;不同的音樂能勾起學生不一樣的情感,學生可以音樂的世界中,與音樂家跨越時空的界限,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啟迪智慧、陶冶情操、凈化他們的心靈,真正領悟真善美的理想境界,賦予學生高雅情趣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生全方位的“歌唱”方式
在音樂教學中,音樂教師應當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競爭意識,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新課程要求提升學生的自信,用積極樂觀的態度為人處世,音樂以其獨特的靈魂感穿透力,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中漸漸提升學生的精神品質。
例如,在教學情景劇《陽關三疊》的時候,音樂教師讓出課堂,將時間留給學生支配,將課堂設置成表演舞臺,讓學生自由分配角色,將詩人、詩人的朋友、吹簫人、酒保等劇中角色在課堂上進行演繹,模仿詩人和朋友離別的情景,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深刻體會詩人當時的所思所想,將音樂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巧妙地滲透到情景劇中,在一顰一笑的演繹中不斷提升自己音樂素養,情景劇結束后的雷鳴般掌聲是對學生精心付出的匯報,情景劇的巧妙設置,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也加深了學生對音樂知識和技能的了解,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高尚情操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五、教學方式的轉變,學生自由的“歌唱”方式
在日常教學中,音樂教師不僅應當要求學生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音樂資源,還應當在課外實踐中體味音樂的魅力。
例如,在教學《茂密的森林》相關內容時,音樂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收集資料,走進大自然中去尋找音樂內容,用自己的親身感受表現身邊生活中的音樂,自由享受清晨帶來的音樂享受,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
音樂有跨越一切障礙的穿透力,深入靈魂的愛撫,能夠突破學科的界限,幫助教師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
例如,語文教師教學戲曲、古詩詞相關章節的時候,可以用一首貼切主題的音樂導入課,成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教師課堂教學有重要的鋪墊作用,為一堂高效語文課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總之,音樂是一門富有創造力和感染力的學科。音樂以其多變的表現形式,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增強學生的信心和提升道德情操,對于學生的綜合發展有重要意義。因此,音樂教師應當在教學實踐中,積極將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不斷融入教學內容中,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為把學生培養成全面型人才盡一份力。
參考文獻:
[1]郭永華.談人本主義在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過程中的影響[J].中國校外教育,2009(5).
[2]李業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影響農村教師課程適應的因素分析[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