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夢瑩
摘 要: 轉變教學觀念,探索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學方式,讓每個學生參與學習全過程,體驗學習的樂趣,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內驅力,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創設合作學習的氛圍,讓個體在群體中汲取營養。打破固化的學習模式,創設自由開放的學習空間。注重個性要求,培養學生自我發展的學習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主動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主觀能動性 合作 自由開放 綜合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9-0187-01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處于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的傳統模式,如何轉變這一狀態,使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主學習、自主探究、主動發展,是新形勢下語文教學的一項重點改革任務。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就需要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探索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學方式,讓每個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體驗學習的樂趣,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對此略有感悟,現就對如何“轉變語文學習方式,促進學生主動發展”談一下自己的拙見: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內驅力,使學生在學習中變被動為主動
1.為學生營造理想的學習環境。對教學而言,一個理想的學習環境就意味著人人參與、平等和諧,課堂不再是教師單獨表演和學生被動靜聽的場所,而是師生間進行對話交流、溝通探究的互動的舞臺;對教師而言,它意味著在教學活動中不是把已有的知識給學生,而是為學生主動學習提供條件,支持人的自主成長,不是關注物而是關注人。只有這樣教學課堂才能夠變得春光明媚,成為師生競相展露個性才華的理想殿堂。
2.為學生提供主動學習的條件。首先,應給學生以讀書的時間,讓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感悟。小學語文中有一些文章淺顯易懂,只要讓孩子們多讀幾次,就能夠讀懂。其次,應給學生以思考的機會。因為成功的教學就在于它能最大限度的激活學生的思維,把學生的目光引向課堂外那個豐富而復雜的世界。我們要允許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求得多種答案,要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有創意的解決實際問題。再次,應給學生以選擇的權利。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他們有權利選擇學習的伙伴,學習的方式,學習的載體并發表獨立見解。例如:我在教授四年級下學期的課文《小英雄雨來》時,由于課文篇幅較長,讓學生全部復述難度較大,而文章恰能用小標題的形式劃分為六部分,我便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對這一部分進行復述或表演,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做到自己把握所學內容,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創設合作學習的氛圍,讓個體在群體中汲取營養
如果說創新實踐活動在客觀上要求學生應是自主探究的主體,那么合作則強調學生個人在群體中的獨立價值。言語實踐需要合作,交際活動需要合作,綜合性、探究性學習也離不開合作。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動的和諧氛圍中進行學習,也有利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形成。
1.培養合作的意識。合作不是大人們的專利,就小孩子的天性來說,他們是最愿意交朋友也是最容易交朋友的。與成人合作所不同的是,小孩子之間的交往是自然、坦誠而率直的,無功利性可言。他們與人合作更多的是為了彼此的興趣、愛好,甚至是玩耍。因此需要教師的有力引導,以使他們懂得在交往中互相學習,互相欣賞,彼此尊重,在交往中展開競爭,分享成功的快樂。需要指出的是我們不能強迫命令,也不要過多的指手畫腳,應在彼此的心靈對話中潛移默化地給予影響。
2.開辟合作的途徑。我們不能把合作僅僅定位于課堂上的討論,而應該給合作以更廣泛的理解,師生間的對話,與他人的交流,以及參觀訪問調查實踐的形式等等。針對當前教學實際,就討論而言特別需要強調的是:要選擇好討論的話題,把握好討論的時機,給予充分討論的時間,組織好討論的過程,交流好討論的結果,提高討論的效益。使討論的過程同時也成為一個引導學生不斷創新的過程。尤為迫切的是,我們應更多地關注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進行合作性的學習。例如:一次主題為“尋找生活中的浪費現象”的主題班會中,同學們通過交流討論明白了節約的意義,在最后討論節約的方法時,同學們進行分工:有的實地拍照;有的向科學老師請教;有的到圖書館查找;有的上網搜集下載;還有的幾個人合作一起摘錄電視或報紙上的廣告,多渠道、全方位的通過合作的形式將活動做到有聲有色。
三、打破固化的學習模式,創設學生自由開放的學習空間
1.開放語文學習的時空。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千姿百態的自然世界,視通萬里的網絡媒體,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等等,都是學習語文的絕好載體。語文學習的活力在于它和學生的生命成長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在講授《富饒的西沙群島》時,課前我便讓學生廣泛搜集資料,課上同學們把自己搜集的有關內容向其他同學做以匯報,結果這堂課開頭,同學們各抒己見,精彩講解, 相互交流,這樣的語文課程才是開放的語文課,給學生以無限自由空間的語文課。
2.加強語文綜合實踐。紙上談兵是難以形成語文能力的。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就小學教學而言,除了讓學生親身感悟,主動積累,大量實踐外,尤其要加強語文綜合性學習。它以問題為中心,以活動為主要形式,著重于培養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注重個性要求,培養學生自我發展的學習能力
世界上沒有兩片樹葉是完全相同的,有效的學習方式在本質上都是個性化的。因為學生有知識基礎的不同,學習興趣愛好的不同,學習能力以及條件的不同。所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盡量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要求,允許和鼓勵學生采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教師的引導、組織,不僅僅在于向學生傳授確定性的東西,而在于通過行之有效的引導,使學生能運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主動地、富有個性的進行學習。同時我們必須注意,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是正常的,我們應視它為一種正確開發和利用的教學資源,從而努力實現學生學習的個性化和教師指導的個性化。
綜上所述,轉變語文學習方式,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其根本就是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把學生從學習的客體地位上轉到主體地位上來,讓學生樂學、善學、好學,實現在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主動發展之目的。
參考文獻
[1]倪文錦,謝錫金主編.新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