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領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對初中數學教學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現行數學教學工作開展中仍有較多不足之處,如以學生發展為本理念的落實、學生學習效果過差等,很難實現課程改革的預期期望,更無從談及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這就要求數學生本課堂中,將精細化管理理念引入,為生本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強化提供保障。圍繞精細化管理理念,對其基本內涵以及在初中數學生本課堂中的實踐策略進行探析。
關鍵詞:精細化管理;初中數學;生本課堂;策略
自新課程標準實施后,基礎教育工作逐步邁入全新時代,尤其強調構建生本課堂。該課堂模式下,以學生發展為本,傳統以傳授知識為主、以學科本位為主以及以接受學習為主傾向都將得到改變,而該目標的實現很大程度需依托于課堂的精細化管理,但如何在數學生本課堂中落實精細化管理理念,又成為值得考慮的主要內容。因此,本文對精細化管理在初中數學生本課堂中的實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精細化管理相關概述
精細化管理思想源于科學管理之父泰勒,其認為精細化可作為一種觀念、一種意識、一種態度、一種精益求精的文化。該理念最初應用于企業管理中,其中的“精”為切中要點,強調對運營管理內的關鍵環節進行把握,而“細”側重于量化所有標準,并將標準具體落實于實踐中。若引入課堂教學中,其內涵則以教學管理信息化、系統化、規范化為主,其中精細化教學先行者為教師,而體現者則是學生,對生本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可發揮重要作用。
二、精細化管理在初中數學生本課堂中實踐的策略
1.精細化管理在教師方面的體現
作為精細化管理理念落實的先行者,教師需實踐的工作集中表現為三方面:第一,課前精細化。課前精細化理念的應用側重于對教師基本功的考驗,需做好導學案設計以及小組建設工作。其中導學案設計方面,教師將立足于學生實際,且結合教學知識與相關材料,進行問題的精心設計,用于導學與導練,導學案是否合理有效將會對整個課堂活動的開展與學生知識的掌握起到關鍵性作用,此時的精細化需滿足知識問題化、問題探究化、探究開放化要求。而對于小組建設部分,教師應注意遵循相關的編組原則,如組間平行、異質編組、同質結對等,學生學習能力、興趣愛好、性格特點以及心理特征等都將作為小組編排的依據。
第二,課中精細化。教師需做的工作主要以課堂氛圍的營造、即時點評與總結工作為主。對于課堂氛圍營造部分,生本課堂下本身強調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應鼓勵學生“想聽,能展示”,其中“想聽”注重師生間良好關系的構建,使整個課堂氛圍充滿和諧、民主與平等。而在“能展示”方面,側重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表達問題或質疑問題。另外,在即時點評總結上,教師需做到及時、有效、準確地給予學生相應的評價或對某一知識點進行總結,如針對某一數學課題,采用小組討論模式,對于各組獲得的結論,教師都需予以總結與評價,做到尊重學生的同時,多元化解讀學生的展示。
第三,課后精細化。該階段的精細化更注重教師全面性的體現,可考慮進行數學作業檔案袋的構建,該檔案袋將綜合評價學生各方面情況,如課堂練習情況、口頭作業或家庭作業等,都可置于檔案袋內,每周可統計一次,既有利于教師對學生情況的掌握,也可起到激勵學生的作用。此外,課后教師也需做好教學反思工作,對自身的教學工作進行總結,發現問題并及時處理。
2.精細化管理在學生方面的實踐
精細化管理理念的落實關鍵在于學生層面,具體實踐中將表現為:首先,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習慣。生本課堂環境下,無論小組討論方式或競爭模式,實質都為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體現,教師可結合數學知識,將課外生活內容與姿勢結合,鼓勵學生主動探索生活中的知識內容,達到自主學習目標。其次,幫助學生培養參與課堂習慣。如課堂活動中,學生應自覺接受教師指導,主動參與到小組活動中,避免出現“左耳進,右耳出”情況。最后,應幫助學生養成歸納總結的習慣。由于數學知識涉及的知識點較多,且邏輯性、關聯性較強,若學生無法有效歸納總結,將無法在頭腦中形成知識體系。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幫助學生培養歸納總結意識,如要求每個學生利用塑料文件夾規整所有數學單元考試卷,其中同資料可利用膠水粘在一起,有助于學生思維條理性的培養。
精細化管理理念的應用是提高初中數學生本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所在。實際開展精細化管理中,應對精細化管理的基本內涵給予足夠重視,且在實踐方面注意從教師、學生兩方面開展,如教師方面的課前、課中與課后精細化以及學生方面的自主學習習慣、參與課堂習慣與歸納總結習慣的培養等,這樣才能推動教學質量與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楊百良.農村初中課堂教學精細化管理的實踐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2.
[2]王海彬.在初中數學生本課堂中滲透“精細化管理”[J].理科考試研究,2014(18):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