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妙冰
摘 要:課改提倡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知識的真正構建者,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初中生喜歡觀看,喜歡動手,自制教具極具形象性,這更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體參與、主動思考,使學生展開自主探究活動,加強知識的理解,掌握基本的數學思想與方法,是提高數學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自制教具;初中數學;學生主體參與;學習興趣
教育信息化的不斷發展,現代化教學設備逐漸引入課堂,給學生的視覺帶來了全新的感受,也給數學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助于形成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氣氛,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制教具可以使枯燥的數學概念活起來:利用剪剪、拼拼、擺擺去尋找“神秘”的數學規律;變“聽”數學為“做”數學,引導學生通過實驗進行測量和計算,提出假設并予以證明或否定。
一、數學自制教具的術語界定
自制教具的特點:
1.自制教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自制教具要針對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和亟須解決的問題而設計制作,將教師的教法與學生的學法融為一體。在彌補教學儀器配備品種數量之不足、擴大學生動手操作使用教具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改進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自制教具有很強的靈活性
自制教具緊密結合教學實際,師生在使用時可以達到隨心所欲的程度。數學教具可以邊講邊做,邊學邊做,也可以利用業余時間制作。它的靈活性還表現在同一課題可以有許多不同的表達形式,以適應靈活的教學方法,這是正規教具所無法比擬的。
二、自制教具在數學課堂中的應用
1.驗證和發現數學規律
在教學“平行四邊形對角線性質”時,我事先讓學生用四條木條做好一個任意平行四邊形,并分別用兩條橡皮筋連接對角,形成對角線。在課堂上讓學生結合小組討論的形式,對平行四邊形進行拉動,通過操作、猜想和度量發現對角線的性質,再對發現的規律進行一般性驗證,最后用幾何語言和文字語言闡述這一規律。通過這樣的實驗過程,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對角線性質”不再神秘,印象深刻。
2.變“聽數學”為“做數學”
在教學“三線八角”時,我利用三根木條和兩顆螺絲釘制作了一個三線八角的活動教具。實際上就是三根木條兩個釘子,木條能互相轉動,能轉出各種不易分辨的角。在認識了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后,再增加難度,隨著木條的變化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中鞏固新知,讓他們的認知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
3.形象直觀地解釋概念
在教學“圓與圓的位置關系”時,若能用多媒體來演示日全食的過程,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盛大的視覺沖擊下,探究出圓與圓的5種位置關系,這不失為一個好方法。但是如果讓學生親自操作、感知,則對概念的理解會更加深刻和清晰。所以新課引入時我先跟學生講,今天老師要給大家演示一個偉大的天文奇觀,請同學們猜一猜老師表演的是什么奇觀,學生馬上進入了狀態。然后我就用事先剪好的一大一小兩個圓形紙板給他們演示了日全食的過程,學生馬上就猜到是日全食。再用多媒體演示日全食的過程,讓學生融入真實的情境。接著我又問:在剛才的過程中,你看到了兩個圓的幾種位置關系?學生因為有了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作鋪墊,立刻就想到利用交點的個數去分類:相離、相切、相交。我又將相離和相切的兩個情況再演示,讓他們看到不同,到要繼續分類。再從外切和內切入手找到,圓心距與兩個圓半徑之間的關系。我在上這堂課的時候就只剪了兩個圓,操作簡單、效果好,整堂課下來,學生對外離、外切、相交、內切、內含五個概念了然于胸,達到讓學生動態觀察到5種位置關系的目的。
4.引導學生主動解決問題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實驗進行測量和計算,提出假設并予以證明或否定,從數學模型的建立到演示、從性能預測到規律的探求,從而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進而解決問題。
在教學“特殊平行四邊形———矩形”時,我利用圖釘和硬紙條,制作一個可以拉動的平行四邊形,讓學生思考這個四邊形拉動到什么位置時面積最大。學生在老師演示的過程中,馬上會想到,底不變,高最大時面積最大,即鄰邊相互垂直時。我又提問:如何給這個四邊形命名呢?學生立刻搜索記憶庫,將小學中學過的矩形知識尋找到了。這樣課前的探究問題的主動解決,已經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再適時激勵他們去探索矩形的性質。
在初中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不失時機地自制教具,增加學生的動手機會、用眼觀察的機會,進而創造性地解決數學問題,學生學得既輕松又透徹。讓我們正確認識教具,合理使用教具,有效利用教具,為初中的數學教育錦上添花。
參考文獻:
[1]劉曉燕,盧一鑫.如何進行教具開發[J].教學與管理,2009(4).
[2]柴華芳.自制教具讓數學課堂動起來[J].成功(教育),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