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在分析目前高職師范類院校英語教學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立足學前教育專業,通過問卷調查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學習方法等,嘗試從英語課程的評價方式進行改革,力求提高學生英語學習效率,有的放矢的搞好英語基礎教學,幫助學生更好、更快的適應工作崗位,真正滿足學生的就業需要以及今后的進修發展。
【關鍵詞】大專 學前教育 英語課程
前言
目前的學前教育師資培養屬于高職高專教育體系,從中等師范學校轉型而來的高師院校,在高職高專教育改革的大環境下,傳統英語教學如何能夠適應新形勢,形成與學前師范教育相匹配的特色和優勢,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是廣大高職高專英語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大課題。本研究力圖通過改革學生成績評價方式,明確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學習英語的針對性,進一步拓展英語教師的教學思路,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他們的英語基礎水平,為未來幼兒教師的教學工作和進一步求學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問題的提出
《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堂教學基本要求》明確規定語言測試在考核英語知識的同時應著重考核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要做到科學、公平、規范。然而我校原有的英語課程評價體系主要是終結性評價。我校學生沒有升學壓力,期末考試成績對學生的評價占很大比重,形成性評價僅限于平時考勤,完成作業等簡單的評價。所以大部分學生會選擇考前突擊背題應付考試,小部分學生由于英語基礎不好,英語課聽不懂,老師不關注,期末考試時可能就會選擇作弊或者直接放棄英語學習。要想改變現狀,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就應該改革以終結性評價為主的評價體系,將對學生學習更有監督激勵作用的形成性評價方式納入評價系統,在教學過程中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及時調整學習策略,有不同層次的提高。
二、實驗過程與結果
1.問卷調查與前測。本次調查以濟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專業高中起點2013級1班、2班兩個平行班作為實驗對象,在學生入學初,對實驗班和對照班都進行了前問卷調查和前測。目的是為了解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問卷題目內容涉及英語學習動機與興趣(motivation and interest)、英語學習習慣與態度(habits and attitudes)、英語學習方式與策略(methods and strategies)以及英語考核與評價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四 方面。
(1)實驗班與對照班的基本情況。兩個班年齡分布大體一樣,從高考英語成績來看,實驗班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分別為121分和55分,對照班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分別為119分和57分,每個班的平均分分別為88分和87分。所以,實驗前的基本情況大體相同。
(2)前調查問卷調查結果分析。從英語口語學習興趣、習慣等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兩個班級的學生都普遍認為英語的口語表達能力是目前最需要提高的英語技能,也是今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重要的能力。但是大家的英語學習興趣卻很,三分之二的學生認為英語學習太困難,30%的學生基本沒有信心能學好英語。90%以上的學生不敢開口說英語。選擇總是或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只有20%左右。雖然對自己的英語水平不滿意,卻不愿意積極地去改變這種現狀。總之,盡管學生對于英語口語學習的重要性非常清楚,但是由于英語基礎較差,很難靠自己的努力,跟上老師的課堂教學,課下沒有開口練習的機會,學習興趣越來越少,更別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了。
從對學生評價方式的來看,問卷調查和訪談結果顯示,82%的學生認為,老師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檢查僅限于讀課文、背單詞或翻譯語法練習,學生基本沒有自由發揮的機會。所以大多數學生認為,學習英語的過程是枯燥乏味的,沒有一定的激勵機制,單純用一張期末試題來衡量學習水平是不全面的。
2.實驗過程。基于學生反映的問題情況,老師們借鑒同類學校的評價方式,并結合我校學生的具體情況,探討形成性評價的具體操作步驟。開學初,再次征求學生意見,設計了以學生學習檔案表為依托的評價方式,在實驗班試行。
首先,細化學生的平時成績。10分是學生自選的口語展示成績。每次課都有學生做3分鐘的班級報告(class report),內容可以選擇講英語故事(story telling)、演唱英語兒歌(nursery rhyme performance)、短劇表演(role play)、兩人對話(dialogue)、課文朗讀或復述(passage reading and retelling)等,要求學生語音語調基本準確。老師當場評價學生的表現,并做好記錄。20分是每學期進行兩次口語測試的成績。對水平差一點的學生來說,口試包括朗讀課文和回答老師簡單提問等;水平中等的同學可以編寫與所學內容相關的對話或角色扮演;對于水平高一些的學生,可以提供給他們話題,自己談論想法。任課老師要給學生的兩次口語展示講評、打分并記錄。另外10分可以與課堂考勤、聽寫、回答問題、小組討論等掛鉤,學期結束將每個學生的平時成績記錄單反饋給每個學生,并與學生交流今后的努力方向。
其次,強調合作學習,建立英語學習小組。我們學校每個班的班額很大,大都在50人上下,任課老師很難做到每次課提問所有的學生。為了讓每個學生都有說英語的機會,小組合作學習,組內成員互補搭配就顯得尤為重要。課堂展示很多都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課后,小組成員之間可以根據課堂表現進行互評,并記錄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內容包括學習參與程度、合作學習、知識掌握等方面。這樣小組成員間的自評和互評,是老師對學生評價的補充,從而更全面的評價每個學生。
最后,當小組合作學習形成良好的習慣,就可以進行某個英語文化主題的介紹與演示。文化主題涉及西方節日、大學生活、電影賞析等。學生們可以在小組內確定主題,分工搜尋相關材料,做成幻燈片,并在全班范圍內甚至是全校范圍內進行展示。通過主題項目的制作和展示,學生的合作意識、參與意識、創造性思維都得到了較大地提高,并真正提高了英語語言表達能力。
3.實驗后結果分析。經過兩年在學前教育專業英語教學和評價等方面的改革嘗試,筆者在實驗班和對照班再次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英語口語測試,結果如下。
(1)學生英語口語水平得到提高。從口試結果可以看出,學生們在語音語調,詞匯語法,學習興趣和交際策略的使用方面,變化比較明顯。首先在語音語調上,實驗班的學生能較好地掌握單詞的讀音,語調較自然。而對照班的學生在語音方面還存在明顯不足,常用的單詞發音不準確,影響了整體的意思表達。其次在詞匯量和正確語法使用方面,實驗班的學生能使用較正確而貼切的詞語進行表達,能有意識地使用新學的詞匯,語法上雖有使用不當之處,但不影響意思的傳輸。而對照班的學生詞匯量上沒有明顯提高,比較多的學生出現長時間的沉默,導致交際經常中斷。最后在互動交際策略的使用上,實驗班的學生能夠利用互動策略就話題進行簡單的交流,在交談中能夠及時回應大部分的交際話題。而對照班的學生在交際時缺乏互動策略經常出現長時間的停頓,難以堅持三個話輪以上的語言交流。
(2)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得到加強。后問卷調查中,兩個班學生實驗前后針對英語學習興趣、參與英語測試的積極性和學好英語的信心方面的選擇比例出現變化。尤其是實驗班認為“學習英語口語興趣大”的人數由實驗前的5.3%增加到了31.6%,而對照班只多了2人;實驗班選擇“興趣不太大或沒有”的學生由21人下降到了7人,占12%;在“對英語學習的信心”方面,實驗班普遍選擇“較強”,占46.6%,選擇“很少或沒有”的人數只有10人。而對照班這幾個選項的選擇基本沒有變化。由此可見,經過課程改革實驗之后,實驗班的學生的口語學習興趣有了很大的提高。
(3)學生學習習慣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實驗進行前,學生的總體學習習慣較差,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課堂上走神、說話和玩手機等不良行為時有出現。實驗后的第二次問卷調查顯示,針對“是否課前預習”,“是否主動背單詞”,“是否主動觀看英語電影等英語節目”,和“是否保持積極的學習情緒”等題目,實驗班選擇“總是,經常”的學生人數分別增加了十個到十五個百分比。然而對照班這四個指標都沒有明顯變化。由此可見,新的評價方法的實施,能很好地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指導,幫助他們形成更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更加清楚應該學什么,如何學,從而使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提高。
(4)學生合作學習能力得到了鍛煉。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實驗班選擇總是或經常主動與他人合作學習的學生數從實驗前的11個增加到44人,三分之二的學生愿意參與合作學習。同時,對于“小組合作學習對你的英語口語學習是否有促進作用”和“你是否喜歡讓同伴參與評價你的學習”這兩個調查選項,實驗班和對照班在實驗前后的選擇結果分析可以看出,在形成性評價開始實施以后,實驗班“喜歡小組合作學習”的人由10上升至22人,選擇“不喜歡”的人數明顯減少。然而對照班這幾項的變化不明顯。由此可見,由于采用了多種多樣的形成性評價方式,細化了平時成績的分數分配,大多數學生開始樂意在小組合作中學習,通過學生自評、學生互評、老師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鍛煉并養成了學生的合作學習習慣,對自身和他人都有了更加客觀的評價。
三、結論
考核評價模式對教學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的促進與推動作用,我們在評價標準、評價內容、評價方式、評價手段以及評價主體上,都進行了改革和創新。學生的評價方式的選擇、建立、使用和修改都是學生實際參與的,而且有詳細的記錄。通過閱讀學生的學習檔案、觀察學習評價表,老師能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即時指出學生的長處和不足,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發展動態;學生通過學習評價表,逐漸學會了自我評價、自我管理;師生通過討論,可以更加了解彼此之間的想法。形成學習小組,進行項目與演示也要求學生緊密合作,無論是確定主題、篩選材料、形成項目還是最后的演示與答辯,都是師生共同的勞動結晶。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鍛煉了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
四、研究問題與建議
形成性評價不單純指向學生的學習能力,更多地指向學生的情感和態度,以及習慣的養成,這就需要任課教師與所任課班級的班主任、輔導員有更多的溝通,才能更全面的了解每一個學生,幫助不同學習能力、不同興趣愛好、不同職業追求的學生進步。而且老師們一定要銘記,形成性評價的目的不在于區分好壞,而在于幫助學生找到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方法,它不能完全代替終結性評價,是終結性評價的必要補充。總之,高職高專的英語教學,相對自由的教學空間也保證了形成性評價的可操作性,今后可以進一步開展研究探討。
參考文獻:
[1]郭貝.形成性評價在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
[2]鐘緯.關于提高學前教育專業英語教師綜合素質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5.
[3]向前進,曹佩升,劉文平.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改革與發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肖江蘺.形成性評價在幼師英語口語教學中運用的實證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