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霞
摘 要:教師應積極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和諧、優良的成長環境,要想方設法上好第一堂數學課,讓興趣吸引學生,并注意分類施教和分層施教同步;注意情感教育和知識教育的融合,并能積極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情況的調查和課題研究,就有可能能讓農村留守兒童重視數學學科的學習,從而促進數學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
關鍵詞:留守兒童;數學學科;德育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2-002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2.014
當前,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已經成為廣大a農村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新課題。這些孩子的父母長期在外務工,由爺爺奶奶或親戚承擔平時的監護和教育任務,家庭教育相對滯后和缺失,學生在心理和行為上表現出對學科教學的漠視,這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數學是一門基礎性和創新性很強的學科,新課程標準更加重視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和提升,與社會生活實際聯系日趨緊密,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嚴重缺失導致學生心理上放大了數學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困難,社會基本生活常識的缺乏又使其克服困難的信心受挫,導致出現應付或抄襲作業來對付老師檢查的現象。學生認為,只要老師檢查過關就完成任務了,久而久之,學習成績就開始下滑,這給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帶來了新的挑戰。本人所在學校屬于農村留守兒童集聚的地方,下面就如何讓農村留守兒童重視數學的學習這一課題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上好第一堂課,讓興趣吸引學生
第一課堂至關重要,學生對教師懷著極高期待,這種認同感會在他們的頭腦中持續很長的時間,一旦師生產生共鳴,教師的教學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和思維性很強的學科,在課堂內同學生的初次交流中,教師既要從言談舉止等細節方面力求做到恰如其分,又要從教學設計方面體現出自身高超的專業素養,還要從教學評價方面展現出高尚的師德水平和對學生真誠的關愛,當教師征服了學生,學生才會從內心深處產生對教師的尊敬甚至是崇拜,所謂“親其師,信其道”,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作為農村留守兒童,從家庭得到的關愛相對較少,內心深處渴望著能得到高素質教師的教學指導和真心呵護,教師的第一印象將會激發起學生意想不到的內驅力,為后期的教學起到重要的導向作用。
二、分類教育和分層施教同步
由于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位、自信心的缺乏和學習動力的缺失,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出現了許多問題,我主要以問題為導向,采取分類教育和分層施教的方法。
1.有些學生思想消極,只是在外力的強制下被動到學校完成學業,對于為什么要上學,為誰而學缺乏基本的認識,對于自身未來的人生和學業規劃更是無從談起,對于這一類學生主要以思想教育為主。我通過打電話或家訪,詢問他們的親人朋友等方式,多方掌握第一手資料,幫助他們端正思想認識、樹立人生目標、規劃學業生涯。通過反復的交流、引導和教育,在情感上獲得他們的信任,進而讓他們產生了學習的內驅力。
2.有些學生很有上進心,懂得學習機會的來之不易,但是思維狹窄,方法欠缺,學習效率低下,對于這一類學生主要以學法指導為主。我通過分析他們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指定個性化的學習方案,跟蹤指導和調整,逐步幫助他們找到符合自身實際的學習方法。
3.有些學生平時疏于管教,和家長溝通不暢,逆反現象嚴重,性格偏執,行為極端,教育難度較大,對于這一類學生主要以思想教育、行為矯正和心理輔導為主。我通過與班主任及家長溝通,引導他們轉變認識態度,反復矯正他們的不良學習行為,同時開展積極的心理輔導和行為干預。
三、情感教育和知識教學融合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曾說:“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就在于讓每個兒童看到人的心靈美,珍惜愛護這種美,并用自己的行動使這種美達到應有的高度。”這里的“看到人的心靈美”,簡而言之,就是要我們注意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為了凸現情感教育,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我把數學知識和生活常識緊密聯系起來,把愛心、耐心、恒心和信心始終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把尊重他們的主體意識和個性發展放在了知識教學的前面,努力營造寬松、和諧和充滿愛的氛圍,因為我深知,與你一同笑過的人,你很快就會將他忘記,與你一同哭過的人,你卻永遠不會忘記他,因此,我同學生的感情是建立在這樣一種渾然天成的過程中的。所以學生格外喜歡我,也喜歡我的課堂,我們班的數學成績也因此一直穩居年級前列。
四、把德育滲透到課堂,讓德育發揮威力
毋庸置疑,德育的力量已經遠遠超越了知識本身,學生的行動是思想的反應,學生的學習歸根結底是內心的升華,沒有了德育就產生不了學習的意愿、自主、信心和堅持。雖然賞識教育備受爭議,但教師在課堂中適時地肯定、鼓勵和表揚是非常重要的,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決定了他們渴望被反復的肯定、沒有學生會在教師的指責當中產生學習興趣,樹立學習信心。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特殊的成長環境,心理上更需要教師對他們成長的關注、關愛,個性的尊重、理解。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德育教育在數學教學中的滲透絕不是虛無縹緲的,數學的教學最終是要走進生活,教師對德育教育的用心程度決定了學生對教師教學的認可度。
五、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情況的調查和課題研究
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速推進,農村空心化現象越來越嚴重,留守兒童數量也越來越龐大,而其身心發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長方面存在的問題也日益凸顯,需要我們高度重視。開展針對性地調查和課題研究,對于分析留守兒童心理、制定科學的轉化措施、開展有的放矢的教學輔導非常必要。
農村留守兒童兩極分化的現象突出,數學學習效果普遍較差,主要是因為行為習慣較差,心理出現偏差,監護管理不夠強,監護人自身素質偏低,家庭教育缺失等綜合因素所致。了解了問題的成因,教師才有可能進行有針對性的科學分析,以問題為導向研究解決的辦法,為監護人提出合理的教育策略和指導。
農村留守兒童也是祖國的未來,是教育現代化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作為農村一線教師應當積極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和諧、優良的成長環境,要想法設法為課堂學科教學固本強元;應該在教學活動中多滲透情感教育,多關愛留守兒童,努力探索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新的途徑,用熱情和愛心架起他們學習知識的橋梁,心有所致,愛有所致,數學課堂教學才能終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