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強
摘 要: 通過語文高考試卷,教育者們考查應試者對文學作品的賞析能力、漢語言的認知表達能力、使用優美漢字的書寫能力,以及對中華文化的通會本領。所以要在試卷中做出完備的答案,應試者必須懂得什么是完美。本文就如何在語文紙卷中做出完備的答案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 高考語文 文學鑒賞 識記內容 文字題答案 寫作訓練
語文是美的學科。做完備的答案,是對語言美、文字美、文學美、鑒賞美的一種靠近甚至親歷的體驗。答題能力造就的,如或不是美的創造,就是對美的再創造,答案完備的本質是對審美活動結果的展示。
一、應試者要用情感閱讀試卷中的文學作品,使解答題目的過程回歸到文學鑒賞是審美活動的本質上。
語文試卷所承載的文學作品是具有審美意義的。這里有司馬遷的史家絕唱,也有王羲之的放浪形骸;有李白的登峰長歌,也有杜甫的普世情懷;有蘇軾的竹板抒嘯,也有柳永的蘭舟情結。對詩歌、散文和小說等文本出題的回答,需要應試者以感受情感之美為基礎。倘若在詩歌鑒賞題的閱讀文本中給應試者一個場景:小樓明月,水流花落,那么應試者應當理解:那個憑欄遠望的是怎樣的人呢?如果他是一位國君,那么他可能是被軟禁的李煜,正感嘆著“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間”;如果他是一名儒將,那么他可能是退居二線的辛棄疾,正低吟著“水隨天去秋無際,無人搵取英雄淚”;如果他是一個不知名的女子,那么他可能是一名失神的少女,正感慨著“殘妝含淚下簾坐,盡日傷春春不知”;抑或是一位閨怨之妻,煩憂著“雁盡書難寄,愁多夢不成”。是人皆有感情:仕途通達,便長嘯高吟:“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宦游官場,需道別好友:“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白居易貶謫遠地,于是感慨天涯淪落,以至于青衫盡濕;杜少陵飽經失落,于是慨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秦觀有感于牛女真情人間難得,于是高吟“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古往今來,凡詩文中透露情感的,無論喜憂,都是美的;哪怕是對敵人的怒火,也是值得贊嘆的愛國情義。詩歌鑒賞題要想懂得詩意,首先要懂得中國的詩歌的創作傳統。傳統上明月表相思,于是有“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傳統上柳枝贈別友,于是有“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景是解析情感的鑰匙,應試者用如此思維解題,就會使答案趨于完備。
二、應試者需抓住課本內容和基礎知識,強化對識記內容的自我檢查和訓練。
高考語文卷識記部分的考題是有關名篇名句記憶、語音識別、字形規范和成語使用的考查。這些內容在很大程度上是屬于識記性的知識,因此要求應試者將考綱中規定背誦的詩文,不僅要全部背熟,而且要正確書寫。應試者要定期自我檢測,且在訓練中堅持獨立默寫,不要在做題時查找資料。對于語音、錯別字和成語,要即遇即解決;除此之外,還要對輔導書上專門列出的相關條目需加以識記。在2017年的新考綱中,強調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考察。對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和復習,應試者一方面需要對必修、選修教材中分散介紹的內容進行復習,另一方面要對專錄知識進行集中記憶。另外,在新考綱中把實用文本閱讀題和文學類文本閱讀題由原來的選考改為必考,看起來和識記的內容沒有關系,其實不然。原先幾年,在試卷中出現應試者選答的少有文學類文本(如小說)閱讀題的現象。根據調查,應試者多選擇后者,大多是覺得后者較為容易。究其原因,解答文學類文本閱讀題,更需要具備大量術語,了解寫作和鑒賞的諸多理論知識;應試者因懼怕或覺得沒有精力去識記這些知識,就失去了在應試中選擇文學類文本閱讀題的底氣。現在考綱一改,自然對應試者掌握寫作和鑒賞的理論知識有了新要求。
三、應試者要加強對答題方法和要領的學習,務必使文字題的答案凝練而規整。
部分應試者在平時訓練和模擬考試中所做的答案文字稀少,要點遺漏,原因主要是應試者未能明白答題要領和步驟。因此應試者要盡快掌握解題技法。首先,應試者要重視非正文部分的信息。部分應試者在解答文言閱讀和詩歌鑒賞試題時,只閱讀正文,而對命題人提供的注釋,甚至詩文的標題都忽略不看,這樣解題難免出現偏差。命題人若提供了注解,說明注解不是可有可無的,注解的內容很可能隱含著答案。其次,應試者要揣摩命題人的設問,因問而答。如古詩鑒賞題,如果只問應試者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應試者只要答用了比喻或者擬人就可以;如果在問“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之外,還有“試加以分析”的要求,應試者就必須指明詩中何處用了該修辭手法;如果要求進一步分析其“表達效果”,那么應試者就必須要指出運用該修辭手法在刻畫描摹或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另外,在文字題的書寫上,要符合一定的要求。比如應試者書寫的答案不能超出答題框,在此基礎上,在左右兩邊要各留少許空白,以免太接近掃描邊線而給閱卷者帶來版面不美觀的感覺。答題時要分條目,用帶圈的數字標出條目序號,避免把問答題的答案寫成作文片段。答題語言要凝練有度,所寫篇幅在接近答題框的下沿為宜,這些均需要應試者做專門的訓練。
四、應試者需加強寫作訓練,且應該把“美觀地書寫文章”變成一種習慣。
高考作文題向來收到應試者乃至社會的特別重視。在審題立意、文采等方面努力之外,應試者要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應試者在作文前應該擬一個提綱。應試者應該明白,語文是離不開對書寫的考查的。自古以來,書法、文學、繪畫、音樂等藝術是互相通連的。在古代,往往在一個人身上就集之大成。古代一個文學家,極有可能也是書法家,或者畫家。比如王羲之、蘇軾、鄭板橋、唐伯虎等,都是兼家。語文考試成績好的應試者,字寫得不好的極少。應試者如何在考卷上,把字寫得更完美呢?第一要領是書寫要工整。若不能做到字體美觀,應試者要力求把字寫得工整。因為工整也能帶來美觀的效果。應試者應該在保證速度的前提下盡可能一筆一畫地書寫,且要控制字的大小,做到大小適宜。第二要領是下筆要慎重。作文時應試者不能頻繁修改,亂涂亂劃。下筆前要三思,不要因筆誤而出現錯別字。在使用標點符號時,不要整段單一地使用逗號,更不能用中文中不規范的標點符號“.”號代替所有的停頓符號。這種不正確、不規范的標點符號若在高考中使用,必須會大大影響作文得分。
完備地答題,要求應試者展現高水平的應考能力,這要求應試者具有較高的思想境界。王國維云,“蕓蕓少年”,應有三種境界:“第一境界是立志,曰: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界是勤奮,曰: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抓住機遇,曰: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做出完備的答案,創造完美的答卷,要求應試者在高考前潛心研究答題技巧,并及早地頓悟、體味和實踐做題的高境界。
參考文獻:
[1]范慶元.現代文探究題解題策略[J].語文教學與研究(教師版),2013(5).
[2]趙快綢.談高三學生語文答卷中存在的三大問題[J].新校園(中旬刊),2013,(9).
[3]陳小明.怎樣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版)[J].201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