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素貞
摘 要: 語文教學要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擺脫“滿堂灌”,教師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學會延伸課堂,為學生營造愿學、樂學的氛圍,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展示語文課堂教學的魅力,使語文課堂成為學生求知的樂園。
關鍵詞: 語文教學 延伸課堂 營造氣氛 敢于質疑
語文教學要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擺脫“滿堂灌”,教師必須充分展示語文課堂教學的魅力,使語文課成為學生求知的樂園。特級教師于漪在談教學體會時說:“崇高的使命感和對教材的深刻理解緊密相碰,在學生心中彈奏的時刻,教學藝術的明燈就在課堂上高高升起。”渾然天成的課堂教學顯得那樣的自然流暢,甚至像是不假思索,其底里卻處處蘊含著教師的獨到匠心。要達到如此的效果,我認為關鍵在于:
一、延伸課堂
語文教學應該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育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全方位地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同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現實生活是五彩繽紛的,不可能對它視而不見,它每天每時每刻、或多或少都會生發出些許的感受,正是有了這些許的感受,才能捕捉瞬間的靈感,從而點滴成文。
我們不能把語文教育封在課堂上、鎖在課本里、依賴老師,而要把視野拓寬,放到生活,只要留心好學,就可以學好語文,而且可學得很輕松,學得有趣,學得靈活,學得豐富,學得扎實,學得開心。例如,可以利用早上刷牙和洗臉的時間聽一段電臺的新聞,利用晚飯后休閑散步的時間欣賞一曲流行音樂,從中可以學習生動、精練、富有時代氣息的語言;在飯桌上,可以向家人講述學校的見聞趣事,可以聽家長講過去的事情或教育的話,這是在學語文;在晚上,可以適當安排時間看電視,不斷增長知識;在節假日,可以和家人一起外出旅游或參觀學習或讀課外書;在教室,可以經常有意識地提出一些問題和同學展開辯論,從而鍛煉自己的思維和口才。這樣集腋成裘,潛移默化,自會長進。
二、營造氣氛
和諧而親切的課堂氣氛,能讓學生“親其師”而后“親其道”。實踐發現,很多學生尤其是初中生都會因為喜歡某某老師而對其所教學科感興趣,同樣也會因為不喜歡某某老師而討厭所教學科,這是所謂的情感傾向。為此,老師首先要注意加強重視在情感方面的投入,進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方面,我的主要體會是多表揚學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俗話說:“自信的人不一般,不一般的人生有自信。”可見自信對一個人的成長是何等重要。我國科技大學的教授顧鈞先生曾這樣告誡我們:“從本質上說,每個學生都是人才,都有極大的潛力,我們永遠不要對學生說你不行,永遠不要挫傷他們的自尊心。”因此在課堂上,我總是盡量多地鼓勵和表揚學生,只要他們“肯回答”“敢回答”甚至只是“有回答”,只要態度端正,即使答案錯誤,我也對他們肯定一番,久而久之,課堂上就形成一種“爭著開口”“搶著舉手”的充滿活力的氛圍。
營造一個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才能為學生自由自在地放飛思想的小鳥奠定良好的基礎。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勵學生主動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教學的根本目的。
三、敢于質疑
學生除了有創新意識外,還應該有自己的主見,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敢于質疑。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教人發現真理。”這句話給了我們一個啟示:真理越辯越明。在學生的爭辯中,他們的言語代表他們的思想,他們爭辯的結果再由老師點評,學生就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其中的體會會更刻骨銘心。例如教學《春望》一詩,我拋出問題探究:“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一聯歷來有兩種解釋:(1)詩人因感時恨別,見花而落淚,聽到鳥鳴而驚心;(2)以花、鳥擬人,花感時而落淚,鳥恨別而驚心。你贊成哪種解釋?理由是什么?在學生爭辯的基礎之上,教師進行小結:其實兩種理解都可以,并無本質上的區別,都表達了感時傷世的感情。李白說“天生我才必有用”,學生要相信自己的潛能。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這樣的質疑探究之后,相信學生肯定收獲更多。
未來的社會,競爭與挑戰無處不在。語文能力對未來的擇業、事業的發展、未來美好生活的創造,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轉變觀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多向情感交流,并延伸語文課堂,落實“生活語文”這個新的語文教學觀。
參考文獻:
[1]譚細龍.探尋農村教育發展之路[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11.
[2]申繼亮.論教師教學的監控能力[N].北師大學報.社科版,1995第一期.
[3]鐘啟泉.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師范生讀本[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