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摘 要: “學案導學”的核心是“導和學”,關鍵是教師,根本在課堂。學案導學是一種以學案為教學載體,以引導幫扶為教學方法,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強調師生合作以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創新型教學模式。
關鍵詞: 學案導學模式 農村高中 應用效果
學案導學是一種以學案為教學載體,以引導幫扶為教學方法,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強調師生合作以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創新型教學模式。“學案導學”把教學重心從研究教材的教法轉變到研究學生的學法,促使教師角色轉換。要求教師從主演變為導演,把主演位置讓給學生,走下講臺,深入到學生中。在利用“學案導學”的過程中,如何避免由教師的一言堂變為學生放任自流的放羊式,真正做到以學案為載體,使課堂形散而神不散,使教師的教學主導作用得到有效且有形的體現。長期以來農村高中物理教學現狀一直困擾廣大農村高中物理教師。針對這一現狀,我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根據新課標理念,就如何運用學案導學實現農村高中物理高效課堂教學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一、以學案為載體——問題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
學案導學的第一步就是教師在遵循教材要求并貼合教材內容基礎上,根據知識要點設計問題并借此打通課堂脈絡的神經,而其必須以學案為有效載體。教學過程中每一個問題都會成為學生思維的階梯,使學生在問題串的引導下,通過自身積極主動地探索,實現由未知向已知的轉變。教師可以依托學生問題的解答,層層遞進,識別他們的想法,洞察這些想法的由來,同時通過恰當的引導,引發學生互相交流和質疑彼此觀點,引導學生豐富或調整自己對問題的理解,使各自想法、思路明晰化,幫助不同學生實現最終學習目標,構建知識體系框架。
如在《摩擦力》學案中設計如下問題引入新課:問題1.行駛中的汽車剎車后,為什么很快能停下來?問題2.當你用一個很小的力拉物理課本(物理課本未動),你能感覺到有東西阻礙嗎?如果有,是誰給的呢?問題3.當你用很大的力拉物理課本時,你會看到什么現象?問題4.當你松手后,你又會看到什么現象?問題5.在物理課本運動的過程中,受到東西阻礙嗎?通過以上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很好地理解靜摩擦和滑動摩擦,設問立足學生實際,突出引導功能,注重問題設計的趣味性、情境性、針對性、啟發性、層次性和引導性。
二、以學生為主體,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小題訓練。
《牛頓第二定律》教學中關于公式F=ma的理解與應用,學案設計中以問題探究形式存在,學生交流討論為主,以學生為主體為中心展開課堂教學:
問題探究一:從牛頓第二定律知道:無論怎樣小的力都可以使物體產生加速度,可是螞蟻竭盡全力都推不動一塊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磚頭,這跟牛頓第二定律是否矛盾?你能否幫助螞蟻解決困惑?(提示:畫磚頭的受力圖)
問題探究二:一個質量為m=1kg物體靜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突然受到一個水平向右的拉力F=2N,
問題1:當力剛開始作用的瞬間,物體的速度為多少?加速度為多少?
問題2:如果力變為4N,加速度為多少?力為8N,加速度又為多少?
如果力F增大,加速度如何變化?力F減小,加速度又如何變化?
問題3:如果力F作用一段時間后突然消失了,思考此時物體的加速度如何?
通過學生交流討論、小題訓練,一個復雜枯燥的概念教學變得充滿激情與挑戰,學生對于這樣的學案還是容易接受的。
三、以運用為目的,練習實踐、強化鞏固,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
知識的最終目的除了幫助人類更好地認知世界之外,還在于協助人類改造世界、解決問題。因此,學案導學法的最終落腳點應當放在以運用為目的的練習實踐上。具體來講就是教師在學案設計的最后一個環節應當是習題演練或實驗操作,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實現從理論知識到實踐運用的轉化。表現在知識掌握上就是學生會通過正確的思維與方法解答題目或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如“交變電流的產生與描述”復習課,涉及的概念很多,有交變電流的產生及變化規律、表征交變電流的物理量、交變電流的圖像等。如果我們將各個部分割裂開來一個個知識點復習,必然導致復習低效,而且目標定位非常像新課教學,學生沒有思維挑戰,缺乏聽課興趣。為此我們設計選擇如下情境問題:如圖所示,設矩形線圈abcd以角速度ω繞OO軸從線圈平面跟磁感線垂直的位置(中性面)開始做逆時針方向轉動。磁感應強度為B,線圈的面積為S,匝數為N,總內阻為r。
(1)t時刻的電動勢是多少?
(2)t時刻的回路電流是多少?
(3)四分之一個周期內,流經電阻的電量是多少?
(4)一個周期內,外電阻產生的熱量是多少?
通過這四個問題,學生在嘗試中完成交變電流的產生、峰值、瞬時值平均值和有效值及中性面復習,知識、方法在問題背景中得到復習,實現“知識習題化”的目標,改變過去那種將知識與方法與問題情境脫離的空洞記憶、脫離思維、無趣低效的教學方式。
“學案導學”的核心是“導和學”,關鍵是教師,根本在課堂。導的形式多種多樣、多姿多彩,需要教師導以目標,導以興趣,導以思維,導以方法,導以規律,導以能力,導以創新。“學案導學”模式促使“教”圍繞“學”轉,但以學定教,不是對教的全面否定,而是對教師的導提出更高的要求。運用“學案導學”這一模式,教師只有本著為學生終身發展負責的態度,正確處理好導和學的矛盾,才符合教育發展客觀規律,實現教和學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