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
摘 要: 黨史文化是黨的歷史與先進文化有機結合的產物,其蘊含的價值觀念與高校制度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契同。新形勢下社會發展轉型對高校制度文化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黨史文化中的優良傳統、作風及崇高精神等精髓對高校制度文化建設具有十分有益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 黨史文化 高校 制度文化建設
高校制度文化是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滲透于學校各個組織部門機構和規章制度當中、被全體成員認同并遵循、體現其特有的價值觀念、道德追求和行為準則的文化。它一方面外化為高校的規章制度、管理機制、機構職能等,另一方面包含學校長期形成的道德規范、行為方式、約定俗成的禮儀習慣等。但長期以來,相比于校園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國內各高校的制度文化建設略顯薄弱且呈現諸多缺陷。總體來說,制度文化并未得到應有重視,很多高校的規章制度大都停留于行為規范、輔助教學等外在層面,并未貫徹到學校工作的各個環節之中,因而不能形成持久的約束力和深遠的影響力,更無法上升到制度的文化層面。
新形勢下,社會發展轉型對高校內涵發展與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有了新的訴求,同樣對高校制度文化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制度須遵循一定的價值取向與發展規律,做適當調整與改進,才能形成良好的制度文化,以充分發揮其在高校資政育人過程中的價值導向、目標激勵及行為規范等功能作用。
黨史文化是中共自成立以來,在馬克思主義的引領下,帶領全國人民在認識和改造社會歷史進程中創造出來的,經過不斷總結積累、形成發展起來的一切有利于資政育人的文化成果的總和。從精神層面或觀念形態來說,黨史文化包括艱辛探索過程中升華的科學理論,形成的優良傳統、作風及崇高精神等。這些寶貴經驗具有歷久彌新的時代價值,對如今高校制度文化建設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作用。習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開學典禮上強調,要認真學習黨史、國史,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從建設高校制度文化角度來看,探究黨史文化的現實指導作用,有利于黨史研究工作的進一步發展深化。
高校制度文化一旦形成,具有相對穩定性,對它的塑造與改進不能一蹴即成,需要長期積累和沉淀,其本身是一項巨大工程,任重道遠。本文主要針對如何建設高校制度文化,向黨史文化精髓借鑒。
一、理想信念是高校制度文化建設的精神向導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始終強調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理想信念缺失或者動搖,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就會政治上變質、經濟上貪婪、道德上墮落、生活上腐化,就會出這樣那樣的問題。
每種制度都包含著一定的價值理念,制度文化是高校的價值觀念、基本信念和理想追求的凝結,蘊含了大學的道德理想和精神價值,具有道德教化與引導的功能,良好的制度文化規范著高校師生的價值期望、思想道德和行為方式。因此,高校制度文化建設須以理想信念作為精神向導,并自覺成為高校師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實現途徑,才能保障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撐作用貫穿校園各項工作與學習。
在如今自媒體時代中,很多社會熱點問題都會在微博、微信上流通,對這些問題的各色評論鋪天蓋地而來,其中充斥著多樣性的價值取向,既有積極可取的,又有消極腐化的,魚龍混雜;廣大師生,尤其是大學生普遍缺乏鑒別能力,容易被其影響,這就對高校校園文化引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能夠及時關注現實焦點,又要能夠堅持共產主義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解釋現實問題。高校制度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體現這一職能。
高校在制定規章制度時,應首先明確其指導思想,突出其精神引領性質,制度實施過程中,結合具體內容,嚴格落實切合性。通過制定并實施適宜的激勵與懲戒制度,對符合社會主義理想信念行為施以物質獎勵、精神激勵,對先進典范行徑予以贊許和宣揚;或對違反道德信念的言行予以約束、懲罰,從制度層面對師生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召,激發對理想信念的向心力。將理想信念融合在制度文化中,才能更好地發展其內涵,使文化特質更具持久性與感召力。
二、民主集中制是高校制度文化建設的基礎
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的制度,是無產階級政黨、社會主義國家機關和人民團體的根本的組織原則,也是黨史文化中的優良傳統。該制度強調民主是集中的基礎,只有充分發揚民主,才能達到正確的集中。在當今高校中,制度從最初的制定和之后的實施、反饋過程都很難體現這一點。大部分制度,師生民主參與的意識不強,制定與實施過程不夠透明,無法反映廣大師生的共同利益與要求,沒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很多高校在制定規章制度時,并未聽取廣大老師、學生的意見,大多是管理者自上而下決定的,這就導致廣大師生對制度缺乏認同感。另外,由此制定出來的制度不一定能夠體現廣大師生的利益要求,更缺乏操作性,當相關制度與師生的現實情況發生沖突時,如缺乏有效溝通,將導致師生設法規避制度的管理,最終制度失去內在文化價值導向。
因此,高校制度的制定過程、制度內容與實施過程均可借鑒黨史文化中民主集中制這一組織原則,體現民主性。任何一項制度要獲得認可、產生實效,就應使人們相信制度是他們自己的,從中體現著他們的利益與訴求。師生參與制度的制定,既凸顯了學校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治理的理念,又有助于師生形成對學校制度的正確情感態度和持久的心理定式,減少規避抗拒心理。另外,民主公正的制度應當做到信息透明。如在制度制定過程中,通過學校公告欄、校園網絡媒體等渠道將相關信息向全校公開,尊重廣大師生的知情權,并在實踐中進行動態更新。
通過轉變管理理念,突出民主建設需求,使高校主體能真正參與到學校的發展與建設中,對制度形成認同感和參與感,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形成民主的制度文化氛圍。同時,尊重教師的參與權與質詢權,意味著對學術的尊重、對人才的尊重;讓學生平等地參與制度的制定,有利于學生自主、平等人格的形成,進而促進良好德行的形成與發展,有效發揮制度文化的價值引導作用。
三、以人為本是高校制度文化建設的落腳點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中共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體現。以人為本,就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應該堅持以人為本,將之納入制度文化建設中,將人本思想對人的內在的影響、熏陶與制度外在的規范、約束相結合,使硬制度與軟管理形成合力,以達到剛柔相濟的效果。
在目前高校規章制度的設計上,普遍缺乏人性化關懷。表現為制度剛性過多,柔性不足;否定性條款多,肯定性條款少;懲罰性規范多,獎勵性規范不足;約束與抑制不當行為的多,鼓勵與引導正當行為的少;強調義務居多,強調權利不足等。部分制度本身背離了基本的道德規范,常常導致學生出現越軌行為,又要求師生遵循,必然會降低大家對制度的文化心理認同,這些都忽視了制度引領與教育的價值所在。
高校在致力于制度建設過程中,首當堅定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以活躍校園氛圍、激發創新活力為目標,體現制度的公平、自由等秩序價值,增強人們對制度的敬畏與尊重,進一步內化為自身的精神追求。尤其是在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與個性多元化的趨勢日漸凸顯,校園制度不能再繼續堅持灌輸式教育,而應當把握師生現狀,適應時勢,真正反映出高校主體對學校、部處、院系等的現實需求。充分調研,從保障廣大師生利益角度出發,建立適應學校特點的激勵機制,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彌補校園制度的文化內涵。在學生工作及其他校園工作上,需要做到公平公正,不搞人情,杜絕潛規則,制定公正有效的學校規章制度,并在實際操作中嚴格依照學校相關章程辦事。遇到質疑,不能回避,需要謹慎對待,并公開問題的處理結果,從而使師生相信制度建設,認同領導工作。
四、依法治校是高校制度文化建設的保障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中共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作為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具體體現,依法治校是在教育領域的法治實踐與創新,已成為大學發展的內驅動力、重要根基和必然選擇。建立公正合法、系統完備的制度與程序,保證學校的辦學宗旨、教育活動與制度規范符合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社會主義法治是高校制度文化建設的保障。
注重高校校園制度文化建設的合法性、權威性與可操作性,推行依法治校。高校規章制度要真正做到有章可循、立章民主、按章辦事、程序正義。嚴格依照憲法、教育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而不與之相沖突抵觸;在學校法律風險防范與處置方面,推行和普及聽證、申訴、訴訟制度;創新管理的法治思維、方式、載體和考評指標,規避校內規章制度的執行不力、監督不嚴、救濟不實的現象,切實推動依法治校的與時俱進。另外,促進依法治校與民主治校的融合。依法治校的實質是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治理學校,核心是對權力的約束與監督,而民主治校是依法治校中施行民主管理與監督,即通過管理者與相對人之間的協商與對話,充分發揮師生在學校民主管理中的主體作用,暢通師生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和合法監督,從而確保實現法治與民主的雙重目標。
高校制度文化是依法治校與以德治校的統一結合,是針對全體師生員工具有約束、指導、規范和協調作用的內部規定。因此,應注重高校制度文化的不斷創新,制定出切合實際、維護廣大師生員工的合法權利的規章制度,弱化對師生員工的人為管理,強化制度管理,對不符合規范的隨意行為及隱蔽行為加以杜絕。
只有在良好的法治校園氛圍下,學校的各項工作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任何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體制和制度上依法落實和保障師生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讓制度自覺維護廣大師生員工的切身利益,形成公平正義的法治育人環境,這樣的制度文化對師生樹立法制意識、培養法治精神是十分有益的。
五、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是高校制度文化發展的動力
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是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有機構成,是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歷史的、邏輯的展開、豐富和發展。它要求用辯證統一的思維看問題,打破主觀偏見和習慣勢力的束縛,面對并研究新問題,解決新問題。這一理論不僅根植于中國發展的歷史,更作為一種時代精神時刻鞭策著人們用發展的眼光、全新的認識探析事物的本質。
高校制度文化經過長期積累和積淀而成,其內涵的形成需要經過一個長期的產生、發展、認同、接受的過程,因此具有相對穩定性。但高校校園文化隨著時代的變遷時刻發生著變化,作為其中重要保障部分的制度文化需要不斷隨之健全、完善,修弊規新,針對不斷出現的新狀況及時予以總結,并制定合理的制度予以管理規范。
目前高校內的部分管理制度還不能滿足大學生自我管理的實際需要,學校中某些已經陳舊過時的制度文化對學生的創新性產生抑制和束縛,規章制度缺乏彈性,存在劃一、煩瑣、刻板的特征,將學生的培養過度地限制在既定框架內,而不重視因材施教原則以培養特色學生。為激發鼓勵學生的創新與突破提供相對自由的空間,在新觀念、新技術不斷產生的新形勢下,高校應當重點培養能領導科技潮流、有發明創造能力的人才。有時往往是制度束縛,讓高校教育趨向管理型、封閉型,大部分學生接觸社會的機會不多,普遍缺乏創新精神和冒險精神;再加之過分注重學習過程與形式,而忽略學習初衷,不利于人才的長遠發展,以及社會對人才的多元化與多樣性的需求。
為此,高校在制度的施行過程中,應不斷展開調研,切實聽取師生工作學習中的想法與建議,認清新情況、發現新問題,并采用規范程序,不斷改進完善制度體系,減少部分制度的滯后性帶來的不良影響,改變師生對制度文化守舊不變的消極印象,讓制度文化成為充滿新能量的活文化。
參考文獻:
[1]陳理明.黨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研究.
[2]韓珺珺.論黨史文化的內涵及其價值.
[3]鄭天竹.大學制度文化育人功能探析.
[4]劉宇培.馬克思主義文化觀視域下高校文化建設研究.
[5]趙駿.論高校制度文化建設.
[6]李海珍.高校制度文化建設與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
基金項目:2016年湖南科技學院科學研究課題“新形勢下黨史文化與高校制度文化建設研究”(項目編號16XKY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