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松凱 王魁倉 范公會
摘 要 當代社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會學生學習,已成為當代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這也是新課程改革下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我們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關鍵詞 語文教學 自主學習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4-0004-01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個古訓在當代教育中仍具有很強的生命力。“魚”與“漁”,意義完全不一樣。一個是結果,一個是尋求結果的過程。如果把它用在教學上,其含義就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這要比直接給予學生某些現成的、特定的知識,讓他們死記硬背更有效、更實用,在授“魚”的同時更要注意授“漁”。因此,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非常重要,我們要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
(一)要交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充分調動大腦,提高能力。因而我們教師在課堂上應盡量少講、精講;有些問題稍加點撥,不給出標準答案,多采用啟發誘導的方法,教師不僅要于善于提問,還要教會學生提問,鼓勵他們大膽質疑,誘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
(二)要倡導合作學習。新課程倡導“合作的學習方式”,它的真諦就在于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培養他們的自我合作精神。所以在具體教學中,要真正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合作性,教師有必要為學生創設一定的合作情境,如學生共同設置學習目標,互相引導、獨立思考、交流后解決問題過程,使學生在合作學習的環境中能圍繞主題、思考、引經據典、踴躍發言,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他們自主思考的過程,也是相互學習的過程。
二、引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教師要做的是:第一,要讓學生熱愛語文,將語文學習看作是他們生命成長的一部分。第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充分利用好各種教學媒介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思想性,打破課堂教學如死水般的寂靜,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第三,教師要注意每個學生原有語文水平的差異性,因材施教。對語文水平相對較差的學生要降低評價標準,樹立學生認同的學習榜樣以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第四,支持、鼓勵學生采用創造性的自主學習方式,對他們在學習中有思想、有創造的問題不抹殺、不否定,而是更加積極地給與反饋、贊揚。所以,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認識基礎上還要設法激發他們的興趣,使學生樂于學習。這些都需要靠教師在課堂上適當的引導才能完成。
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一)培養課前預習的習慣。在很大程度上講,這樣既解放了學生,也解放了老師。學生不僅增加了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而且由于許多問題在課前已自主解決了,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避免作進一步的分析介紹,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在每天新課之前,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按照以上所講的自學法進行預習,對生字詞和課文內容作個初步的識記與思考。學生一旦養成預習的習慣,自學的能力也會有相應地提高。
(二)培養認真聽講的習慣。課堂是老師傳授知識的主陣地,聽講是課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門。學生認真傾聽教師的講解,在聽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才能保證課堂教學活動有效地進行。
(三)培養練習鞏固的習慣。不管學生多認真、費勁地去學習語文知識,關鍵還在于如何理解分析所學的內容并加以融會貫通。因此,必須培養學生練習鞏固的習慣。除了認真做作業和思考所學,方法還有很多,例如:找與課文相關的內容磁帶多聽;自讀課文;復述或背誦課文;寫讀后感等。
(四)培養自我檢測的習慣。這一習慣作為學習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對學習進程起著重要的調節和控制作用。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對自己的學習結果進行檢驗和評估,同時也進行了自我調節、完善以及不斷發展認知。平時可以采用多種方法進行檢測,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出題自測,教師點撥,學生矯正或學生之間互考互評,教師做好裁判等。
[本文為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課題“高中語文新課程與學生自學能力培養的研究”,課題編號:JCJYC150107005。]
(責任編輯 陳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