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惠存
摘 要: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分別采用矛盾分析法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采用史料激勵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解答數學習題時,采用實例引申法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采用“以美啟智”法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充分利用數學研究性學習課題,采用知行統一法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
關鍵詞: 高中數學 人格魅力 德育滲透
一個學校的德育工作不只是校長、書記、中層領導、政教部門和班主任的事。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主要任務是傳授數學知識,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運算能力,同時也要結合數學教學內容,不失時機地向學生進行德育教學。寓德育于數學教學之中,達到水乳交融,自然滲透,隱而不露,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智育的目標不僅在于發展和充實智能,而且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優美的品質。”我通過查閱資料、閱讀文獻,并在教學實踐中探索數學教學的德育功能,為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促進其全面發展做了嘗試。
一、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體現的人格魅力
教師人格的作用教育家加里寧指出:“教師的世界觀,他的自身形象,他的品行,他的精神,他的生活,他對每一現象的態度都這樣或那樣地影響著全體學生。”也就是說“身教”重于“言教”。教師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學生起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的板書設計、語言的表達、教師的儀表等都可以在無形中給學生美的感染,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學生都在細心觀察,有意無意地仿效。因此教師的品德、精神、舉止應不愧為學生的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以自己的言行鼓舞、鞭策學生,勢必與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交相呼應,起到強化其效果的作用,激勵學生以堅忍不拔的頑強精神對待學習。比如,為了上好一堂數學課,老師做了大量準備,采取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這樣學生不僅學得很愉快,而且產生一種對教師的敬佩之情,并從老師身上體會到一種責任感,對以后學習工作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1.闡釋數學概念時,采用矛盾分析法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恩格斯指出:“數學是辯證的輔助工具和表現形式,連初等數學也充滿著矛盾。”對立統一的觀點在數學體系中到處可以找到印證。如在數學概念方面,代數中的實數和虛數對立統一于復數之中,常量與變量,函數與反函數,有限與無限等,都表現為對立形式,微積分學中的定積分概念,由分割、作和、取極限這幾個過程形象地體現了“量變到質變”的運動規律和事物變化的過程;笛卡兒創立的解析幾何學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使數學兩大基本要素“數”與“形”統一起來。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數學概念,采用矛盾分析法,對學生進行生動而具體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使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和領會事物的絕對與相對、現象與本質、靜止與運動、具體與抽象、特殊與一般。量變與質變、實踐與認識、對立與統一的辯證關系。如在講授圓錐曲線的統一定義時,利用它提高學生對“事物發展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由質變到量變的無限交替過程的認識”。事實上,離心率e由零逐漸接近1時,曲線是橢圓且由接近圓逐漸變得很扁平,這是一個量變過程。當e=1時,就發生質變,它不再是橢圓了,而是拋物線。當e>1時,曲線再次發生質變,變成了雙曲線,接著又是一個量變過程。隨著e趨向無窮大時,曲線又發生質變,成為兩條相交直線。說明離心率e在數量上的變化引起了橢圓、拋物線、雙曲線和兩條相交直線的質變。
可見數學中充滿辯證法,在教學過程中應不失時機地給學生予以揭示,不僅可加深學生對數學概念的認識,還可使他們從中有所發現、有所提高,為學生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礎。
2.在講授數學方法時,采用史料激勵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數學教學實踐表明:如果用歷史回顧和歷史軼事點綴枯燥的問題求解和歷史解說中明白:數學并不是一門枯燥呆板的學科,而是一門不斷進步的生動有趣的學科,特別是那些為數學拼搏一生、奉獻一生的數學家故事,多年來一直激勵無數數學學習者。“敘述數學家如何跌倒,如何在迷霧中摸索前進,并且零零碎碎地得到他們的成果,應能使任一搞研究工作的新手鼓起勇氣”。當然能使任一學生鼓起學好數學的勇氣。
如在講簡單幾何體體積時,我就加入祖暅原理內容,這是因為早在公元5世紀,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暅,又名祖暅之,在實踐的基礎上總結提出“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的觀點,并首先利用它證明球的體積公式。在歐洲,直到17世紀才由意大利的卡發雷利提出這個客觀事實。又如在講二項式定理時,楊輝三角表出于《釋鎖》算書,且我國北宋數學家賈憲(約公元11世紀)已經用過它,這表明我國發現這個表不晚于11世紀。但在歐洲這個表被認為是法國數學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年—1662年)首先發現的,他們把這個表叫做帕斯卡三角。這就是說楊輝三角的發現要比歐洲早五百年左右,由此可見我國古代數學家的成就是非常值得中華民族自豪的。
上述史實說明,我國數學在世界數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正如英國著名科學史學家李約瑟所言:“在公元3世紀到13世紀之間,中國保持著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還有近代著名數學家陳景潤通過頑強拼搏,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遙遙領先。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求知欲被激發出來,通過介紹我國的數學史,課堂上洋溢著愛國主義激情和民族憂患意識,德育教育落到實處。
3.在解答數學習題時,采用實例引申法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
數學在21世紀得到空前發展,數學各學科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互相滲透日益加強。數學的應用不僅形成一大批新的應用數學學科,而且與計算機的應用相結合形成數學技術。數學一方面仍發揮基礎和應用基礎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成為現代社會中一種不可替代的技術。數學社會化、社會數學化展示了數學在社會中的巨大作用。因此,要強化數學意識和提高學生的數學修養,探索人類社會和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中量的規律及與外界的普遍聯系。數學將這一切作為對象加以抽象,然后返回到教育過程中時,無論是內容還是方法,都可能廣泛涉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各個領域的問題。現代社會中的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生產效率問題、企業管理問題等均與數學關聯緊密,同時無不受價值觀念與道德規范的制約。因此,在數學教育中要注意數學本身的知識體系向各個領域推延而自然派生的德育意義。如講數列時可加進一些人口問題,從而正確理解黨的計劃生育政策;講排列組合時可加進一些計算機的編碼技術知識等。譬如學習指數、對數內容時,就有關于我國人口數的一道習題,通過計算表明,我國人口按1%的年平均增長率遞增,到21世紀中葉將達到20.54億人的驚人數字,為使我國人口在本紀中葉不超過16億,就必須年增長率不超過0.45%。我將國家最近公布的統計數據擬成有關習題讓學生解答,對學生進行國情國策教育。
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深刻地說明了計劃生育作為我國基本國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這樣做不僅改變了數學課的枯燥性,活躍了課堂氣氛,還使學生對數學知識加深了理解。
4.在進行數學教學時,采用“以美啟智”法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數學本身也有無窮的美妙。”可以說數學是萬花筒,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數學是研究現實生活中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客觀存在的實體為數學提供了極其豐富的內容,使數學充滿了美:有數學語言的簡潔美,有解決數學問題的奇異美,有整個數學體系的和諧美,圖形的對稱美,還有數與形的結合美等。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美的規律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打開智慧之門,使命題得到巧妙的解答。
本題解法通過巧妙構造與之相關的數學模型,將數與形轉化,得到簡潔、清晰的解法,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給人數學解題的巧妙美。
由此不難看出在數學教學中應自覺引進美學機制,按照美的規律選擇、創造,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同時欣賞數學,實現數學思維過程與審美過程的統一,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美的審美能力。
5.充分利用數學研究性學習課題,采用知行統一法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
德育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教師的說教上,應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利用研究性學習,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汲取營養。一個研究性課題,學生一般要經歷選題、確定課題研究目標、制訂研究計劃、課題研究、課題結題等階段。教師傳統角色發生了變化,而學生投入更積極、主動的學習當中,教學過程更能體現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密切合作,從而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以及尊重知識、熱愛勞動的優良品質。
總之,中學數學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因素,教師要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思想實際、掌握知識情況和思維發展水平,有計劃、有目的地選擇德育素材,做到量力而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防止牽強附會、形式主義和貼政治標簽,不可將數學課變為政治課,那將失去數學課的教學本質;避免脫離實際、要求過高就會出現形式主義。而要將德育內容與知識傳授融為一體,將德育貫穿教與學全過程中,反復向學生滲透德育內容,不可厚望于某節課、某個內容。但要遵循重點性原則,即一堂課要突出一個主要觀點進行教育,不求面面俱到;要突出一個重點,使其色彩濃些,力度大些,以求取得好的效果。當然德育要講究藝術性,要充分發揮情感的感染作用。教師動之以情,才能激學子之情,使之樂其所學。要像“潤物細無聲”的春雨那樣,在“潤”字上下工夫,寓理于情、清理結合、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在課堂的理性灌輸中融進形象化情感,使教與學產生和諧的共振效應,德育就會進入新的境界并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數學4.必修(A版).
[2]曹一鳴.高中數學課程標準的研究.數學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