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東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教育。現階段,按照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要求,小學語文教學需要改善教學方法,讓學生樂于學習,愛上語文課;為學生減負增效,提高學習效率,實現有效學習。對于老師來說,就需要與時俱進,依據教學內容,不斷完善自身的教學方法,在充分考慮學情的基礎上,實現有效教學。小學生處在人生成長和發展的基礎階段,在小學階段,語文對于學生掌握基礎的語文知識,提高審美與思想水平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與全面發展有著必然的影響。為此,我們必須實現小學語文的有效教學。
本課題的研究中,筆者以自身的經歷,并經過不斷的嘗試與反思,提出了一些有效教學的策略,希望能對小學語文的教學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新形勢;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創造性的利用語文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
要想實現有效的語文教學,就首先要準確的把握教學內容。新課程改革中提倡教學資源及教學內容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但是就我國目前的教育教學狀況來說,最重要的,也是利用率最高的教學資源就是教材。為此,作為語文教師就必須 鉆研、理解教材,認真備課。對于教材的利用,教師要全面把握,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難點,依據學情的變化及學習內容的銜接性,可以整合教材,創造性的利用教材。如調整教學內容、教學課時、教學順序等。在教學中,針對教學內容,要利用知識遷移及圖示理論,讓小學生形成知識的框架結構,有效的把握教材及教學內容。在具體的工作中,對于教材,最好先通讀一遍文章,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畫出學生可能不理解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方法作出“預設”,或查字(詞)典解釋,或對照近義詞、反義詞理解,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或聯系上下文理解,針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要提前預知,找到最有效的解決對策,讓他們易于理解,易于掌握。在備課的,除了掌握教學內容外,還要備學情,了解小學生的基礎情況、學習習慣、學習心理等,做到在有效的時間內,成功的完成教學任務,并達到教學目標。
二、創新教學方法,優化教學過程
不斷完善教學方法,主要是指教師要根據教學環境及學情的變化,與時俱進,自覺的嘗試新的教學手段與策略,提高自身的教學素養,實現有效教學。我們知道:“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這里面的兩個法,前一個主要是指教學的規律、法則,而后一個主要是指教師具體的教學方法,或是教學手段。這句話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雖然說教學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其主旨是不變的,但是教學的具體方法卻是不固定的。而教學方法的不固定,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方法不可過于常規化,不能中規中矩,要不斷的變化和發展,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學習《蝸牛的獎杯》這一篇課文時,學生比較喜歡這類類似于童話故事的文章,在上課之前,老師就可以利用PPT打出蝸牛的圖片,讓小學生七嘴八舌議論蝸牛,然后播放小視頻《蝸牛的獎杯》,再讓學生齊讀文章,這樣就會大大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習的效率。針對文章背后的哲理,老師也不要一語道破的告訴學生,要讓學生自己學會理解,學會分析,激發他們的探究思維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主要是做好引導工作,讓學生明白“驕傲使人落后,虛心使人進步”,輝煌的成績屬于過去,不可對于過去的成績過于炫耀和依賴,要知道未來的成功才更為重要。
三、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提升學習的效果
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想實現有效的教學,除了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教學技能,端正教師的教學態度外,最主要的是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讓他們參與其中,成為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角。小學生雖然年齡較小,但他們愛表現,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和關注,他們學習的態度很大程度上與老師的關注度有直接的關系,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可以依據學情來調整教學活動。小學語文課,教學內容比較靈活,這時候,可以把學生分組,然后讓學生之間、小組之間在學習上開展競爭與合作。在競爭中可以不斷激發他們的參與意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可以在合作中活動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語文教師可以根據語文活動開展的需要和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5—6人,由班上的語文尖子擔當任小組長,負責檢查和督促該小組成員的學習和作業。實行積分制度,小組之間進行學習競爭,期末評選出進步最大的小組并給予獎勵。進行分組學習后,小組內各成員互幫互帶,各小組之間你追我趕,形成了一種主動的學習場面,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大大地提高了,課堂上搶著回答問題,氣氛相當活躍。
四、突出學習重難點的解決,提升教學質量
小學生學習的精力是有時間限定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充分利用學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時刻講解內容上的重難點,一節課要分清教學的次重點,做到詳略得當,不可平均用力,特別是傳統教學中那種按照“作者介紹、段落大意、時代背景、寫作特點、中心思想”這種類似于八股味很濃的格式化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會浪費很多的時間與精力,不利于提高學習效率。為此,教師要善于把握教學的重難點,做到講、精煉,設計巧妙的方法來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做到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小學語文教學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有著直接的聯系,其教學目標就是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具備一定的語文素養,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提高日常生活的能力,把知識成自身的實踐能力,提高理解、交際與溝通的能力;通過教學內容的熏陶和體驗,能對學生產生正能量,不斷的提高學生的情感、價值觀的認知水平。而這些素質的提高就需要在語文訓練過程中得以實現。教師應該徹底改變以教師講析為主的基本教學形式和以知識學習為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而采取以能力訓練為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教師指導下以學生主動學習為主的基本教學形式,堅持以訓練為主線,使教和學都成為訓練的手段,在聽說讀寫訓練的全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掌握字詞句章等知識。同時為了讓訓練更有成效,教師必須精講巧問,善于設計,讓能力訓練著眼于普通的課堂提問和練習。這樣學生的能力得到提高了,學習積極性也就上去了,學習效率也就同樣得到了提高。
參考文獻:
[1]李曉敏.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策略的探討[J].學周刊,2015(16)
[2]王夢霞.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4(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