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紅
摘 要: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初中數學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結合數學教學現狀及數學改革的方向,改進傳統教學方法勢在必行。而在教學過程中“模型思想”的滲透對于初中數學課堂有很大益處,結合教學實際,對初中數學“模型思想”的滲透進行了一定的研究。
關鍵詞:初中數學;模型思想;教學模式
自21世紀初我國實行課改以來,在全國各地就興起了許多新的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這些新的教學方式都非常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模型思想”的滲透,而“數學模型”滲透是指:通過對問題的分析、歸納等過程,應用數學方法確定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然后在此基礎上再建立起數學模型,然后利用相關方法、手段等求解數學模型,最后再對該模型進行驗證,在驗證的基礎上加以推廣,展示其應用的前景。這樣看來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
一、把握教學的本質
在教學中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模式,其根本出發點都是要從教材出發,因此,當教師想要在初中數學教學課程上完成“模型思想”的滲透時,首先要做的就是仔細研讀教材內容,把課堂上所要講授的教學內容吃透,這樣才真正把握了教學本質,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才能將“數學模型”加入到每一步教學設計中來,讓課堂真正地高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模型思想”的魅力。
例如,筆者在教初中數學三年級上冊時,首先對教材內容進行了仔細的研讀與把握,這樣就能將教材內容上所涉及的“特殊的平行四邊形”“一元二次方程”“相似圖形”“投影與視圖”“反比例函數”“對概率的進一步研究”這六部分整體上進行理解與把握,這樣在進行“模型思想”滲透的過程中,就能從學生出發,進行教學設計。
二、構建一定的模式
在對于教材內容有本質的把握以后,教師就可針對教學內容以及“模型思想”設計教學模式,這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有教學模式可遵循,從而使課程的可執行度更大。另外,教師在遵循制定好的教學模式教學的過程中也要不斷學習,將所使用的教學模式逐步完善。
例如,筆者在教授初中數學二年級下冊“中心對稱圖形”時,筆者在課堂講授之前就給學生布置了以下問題,讓學生去思考:
(1)什么叫做中心對稱圖形?
(2)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中心對稱圖形?
(3)這些中心對稱圖形有何關系?
通過這些問題,學生對于本節課的課程內容就能有基本的把握,教師也將本節課知識的講授建立了具有層次的數學模型,而且在教師講授的過程也可以利用學生的回答來進行引導,利用以上所提的問題使課堂教授層層遞進,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效率更為高效。
三、鼓勵學生創新
新課改以后,初中數學教學中,創新思維逐步受到重視。在教學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能夠逐步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初中數學知識決定問題的解法不止一種,而教師在分析例題時,往往只教給學生傳統的解題思路,把所遇到的題目按題型分類。但是這種做法往往只依靠記憶解決問題,這種所謂的“模型思想“的運用是不適合學生發展的。
例如,筆者在教授“一元二次方程”時有一個關于方程的問題:雞兔同籠問題。這一類問題的解決更多側重用方程的思想解決。但是在給學生進行思想創新的灌輸以后,學生就會產生新的想法,現筆者以教學案例說明:
題目:已知雞和兔共有15只,共有40只腳,問雞和兔各幾只?
經過創新性的培養學生新解法:
假設雞和兔訓練有素,咱們吹一聲哨,它們就會抬起一只腳,(40-15=25),再吹一聲哨的話,它們就又會抬起一只腳,(25-15=10),這個時候雞就一屁股坐地上,而兔子還兩只腳站著。所以,兔子有10/2=5只腳,雞有15-5=10只腳。
這一解法就結合了生活經驗與數學思維,利用“生活模型”解決數學問題。這種解法對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育是有利的。這對于高校課堂的構建也是重要的。
四、科學的評價標準
評價“模型思想”滲透的效果需要建立一定的評價標準。在初中數學的授課過程中這一標準的建立必須從學生出發,建立適當的標準。這一標準的建立一方面要考慮“模型思想”在教學過程中的執行度,另一方面要考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效果。良好科學的評價標準對于教學與學生的發展都是有利的,教師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必須要通過不斷摸索制定出真正適合自身課堂的教學評價標準。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對于“模型思想”的滲透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這需要教師結合課改的需要,考慮學生的主體性,從教學的本質出發,結合“模型思想”的特點構建一定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的表現建立科學的評價標準,這樣對于學生的發展與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才是大有益處的。
參考文獻:
[1]李玉艷.合作學習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魯東大學,2013.
[2]姚玉菊.數學化歸思想的研究與實現[J].中國成人教育,2008(6).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