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男



內容摘要:本文利用課題組2015年的調查數據,使用ologit模型對農村遷移勞動力就業滿意度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結果表明,企業對遷移勞動力的勞動保護、工資拖欠、遷移勞動力在遷出地的土地擁有情況、在城市的定居意愿以及身份認同等因素顯著影響遷移勞動力就業滿意度,而且分性別的結果分析顯示勞動保護和工資拖欠等因素也通過檢驗。一方面,遷移勞動力在城市勞動權益保障仍然是影響其就業和生活質量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城市的融入問題以及在遷出地的原有經濟水平也直接影響遷移勞動力對自身工作和社會地位的評價。
關鍵詞:農村遷移勞動力 就業滿意度 勞動保護 身份認同
問題的提出
發展經濟學經典理論認為,農村勞動力的遷移決策首先受收入和城市機會的自動調節,是拉力方面的作用(周天勇,2001),而推力方面的影響則是原有遷出地影響其經濟收入水平的因素。勞動力遷移有利于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并提升遷移勞動力的福利水平(肖衛,2013)。因此,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農村勞動力遷移規模逐年增大,但是在大學生“就業難”和“民工荒”兩個名詞引起大家注意的時候,新一代農民工勞動力遷移的流動行為已經發生變化,其在城市的福利獲得、勞動保護和權益保障情況都會影響其城市就業行為,并進一步影響其生活滿意程度。針對農村勞動力遷移問題的研究,國外主要從效用最大化的視角分析遷移勞動力就業行為影響因素,例如中國的城市就業環境、基礎設施投資和社會福利政策會影響農村遷移勞動力就業(AM Gaetano,T Jacka,2006)。由于戶籍政策帶來的城市居民權益和農民工權益的差異,農村土地擁有情況仍對農民工的城市就業行為產生影響(De la rupelle maelys et al.,2011),而農民工在城市的適應性則會受到其在城市的生活質量的影響(J Knight,R Gunatilaka,2010)。國內對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圍繞城市就業風險與農村遷移勞動力預期效應比較展開研究。例如,與城市居民和外來市民相比,農民工的權益和社會福利普遍存在缺失現象(王海寧、陳媛媛,2010)。遷移勞動力勞動保護不足、超時勞動和不良工作環境顯著影響其健康狀況(朱玲,2009;孟續鐸、王欣,2015)。而農民工在城市的歸屬感以及適應性都會影響其在城鎮就業的穩定性以及定居意愿,會出現農民工回流現象,進一步可能影響我國市民化進程(卓瑪草、孔祥利,2016;王玉君,2013)。本文以河南籍農村遷移勞動力為研究對象,分析遷移勞動力在城市就業滿意度的影響因素。
變量說明
(一)研究方法及變量賦值
為了對遷移勞動力就業狀況和福利獲得狀況有一個全面了解,2015年課題組開展了一項實地調查。調查涉及河南籍遷移勞動力的就業、生活消費、農村土地以及社會保障等情況。共獲得有效問卷286份,根據調查問卷和研究設計,本文解釋變量通過題目“您對目前的總的就業狀況感到滿意嗎?”來表示,遷移勞動力的就業滿意度按5個等級進行劃分,依次是“很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很不滿意”,根據滿意程度,分別給予“1”、“2”、“3”、“4”、“5”賦值,依次代表滿意程度逐漸降低,滿意程度之間存在順序關系。
被解釋變量選擇調查樣本對目前總的就業狀況的滿意程度,而解釋變量通過三組影響因素的設定,分別反映在三個模型中,在模型1中包括:務工狀況,主要包括被調查者的遷移經歷及務工狀況,例如就業時間等;權益保護和社會保障情況,主要涉及勞動保護和社會保障方面內容;農村經濟收入狀況,主要包括農村土地征用情況等。
在模型2中加入系列控制變量:經濟變量,主要包括收入水平等;外出務工人員個體特征變量,主要包括年齡、性別、教育、婚姻狀況以及技能狀況;職業行業變量,主要包括遷移農民工的行業分布等變量。
在模型3中,加入社會保險滿意程度、定居意愿等主觀因素。變量定義及賦值如表1所示。
(二)基本變量描述
農村遷移勞動力的調查樣本中,男性和女性在樣本中基本各占一半,分別占47.9%和52.1%;農民工平均年齡為31.67歲,62.94%為已婚;從教育程度來看,初中以上學歷的農民工占93.22%;從其職業分布來看,48.36%農民工為服務業員工和一線生產工人。農民工具體社會經濟狀況如表2和表3所示。
農村遷移勞動力具體參與社會保險項目情況。從表2可以看出,大部分被調查樣本普遍存在福利獲得缺少的情況,遷移勞動力在各項福利獲得上均存在受歧視現象(王海寧等,2010)。遷移勞動力由于制度性和社會性因素導致與城市戶籍勞動力法律地位的不同,因此在勞動福利保障方面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視。
農村遷移擁有勞動力資本存量和社會稟賦情況。從表3可以看出,調查群體具有新一代農民工的特征,平均年齡30歲左右,大部分擁有初中以上學歷,擁有一定專業技能,但是仍有40%左右的農民工沒有簽訂勞動合同。
遷移勞動力的勞動時間、月工資收入、月支出水平情況。在針對勞動時間的調查中,遷移勞動力平均每周勞動時間為54小時左右,根據勞動時間48小時的標準,存在超時勞動現象,而且60%以上的調查者存在超過48小時的勞動時間標準,月工資平均為3000-5000元左右,月支出水平為1000-3000元左右。
遷移勞動力的勞動保護、權益保障情況。遷移勞動力在城市就業工資拖欠現象不嚴重,只有11%左右的調查對象反映存在經常拖欠工資的情況,但是企業普遍存在對員工勞動保護不足的現象,82%的調查對象認為單位的勞動保護措施不好甚至沒有。40%的調查對象反映當發生因工傷害時,單位只會部分賠付。
遷移勞動力在農村土地擁有情況。57%的調查對象在遷出地仍然擁有土地,而30%左右的調查對象在給予合理補償的情況下,愿意放棄土地進城定居。在不愿意放棄遷出地土地的原因調查中,51%左右的調查者擔心沒有土地無法保障今后的生活。
城市定居意愿和身份認同情況。只有21%左右的調查對象愿意定居在工作所在城市,而回家鄉城鎮定居以及回農村定居占59%左右,在定居城市最大困難的原因調查中,54%的調查者認為由于感覺到在城市生活成本高,41%的調查者認為無法就近照顧老人和孩子。另外,在針對身份認同方面的調查顯示,47%左右的調查者認為其在城市工作應有的社會地位沒有得到很好的承認。
分析結果
(一)總樣本分析結果
由于樣本中的遷移勞動力大部分為新生代農民工,其進城打工的目的與老一代農民工存在很大差異,其在就業過程中實現定居意愿的可能性也會加強。另外,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在城市生活福利保障的滿足程度都會影響遷移勞動力的就業滿足度。因此,在模型2加入控制變量之后,在模型3中又加入一些主觀變量,分別是社會保險的滿意程度、城市定居意愿和在城市就業的社會認同度等。利用ologit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
在模型1中:第一,權益保護和社會保障項目中有關勞動保護和社會保障項目的兩個替代變量都通過了z值檢驗,分別是“您認為您單位的勞動安全保護措施怎樣”、“您遇到過拖欠工資的情況嗎”。這表明目前對于農民工遷移城市就業影響的重要因素仍然是勞動過程中的勞動保護和福利待遇的保障問題。遷移農民工的勞動權益保障以及收入穩定性對其就業滿足程度有重要影響,對遷移農民工而言,獲得穩定的收入以及勞動過程的安全性仍是其勞動遷移和生活質量保障的基礎,這也與托達羅等經典勞動力遷移模型相一致。第二,在務工狀況的替代變量中,“您家的土地擁有情況”通過了z值檢驗。說明農民工是否做出遷移決策進城務工很大一部分原因跟原有經濟狀況有關,在無收入保障的情況下,會迫使農民工進城務工,而這種力量也直接會影響農民工對就業狀況的評價。另外,很多遷移勞動力不愿意放棄遷出地的土地,也是為了能夠在城市工作、生活無法保障的情況,老人和孩子仍會有一定的依靠。
在模型2中,加入控制變量之后,勞動保護、工資拖欠以及土地擁有情況等變量仍通過了z值檢驗,同時勞動時間和月工資水平也通過了z值檢驗。勞動時間的變化會影響農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的適應性(潘澤泉等,2015)。很多調查顯示,遷移勞動力存在超時勞動的現象,會直接影響勞動者對其就業和生活質量的評價。
在模型3中,勞動保護、工資拖欠以及土地擁有情況、月工資水平等變量仍然通過了z值檢驗,城市定居意愿和在城市工作社會地位的評價也通過了z值檢驗。經濟收入水平雖然是遷移勞動力進城的直接原因,而該結果顯示在城市的歸屬感以及社會融入狀況仍是農民工遷移的驅動力(石智雷等,2015)。對其在城市融入狀況的評價也會進一步影響其對就業的滿意程度。
(二)分組結果分析
總的回歸模型驗證了有關文獻分析的遷移勞動力就業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即在城市就業的收入及相關福利保障的缺少、農村土地擁有情況等都會顯著影響其就業滿足度,而且遷移勞動力自身體驗到的被剝奪感以及在城市的定居意愿也會影響其就業滿意度。但是調查對象的性別對遷移勞動力就業滿意度以及定居城市意愿也可能會產生影響,因此本文根據調查對象的性別,分組比較男性和女性遷移勞動力的就業滿足度的影響因素,分組討論勞動保護、工資拖欠、土地征用情況對遷移勞動力就業滿意程度的影響。回歸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
從表5可以發現,對于女性遷移勞動力而言,工資拖欠情況以及勞動保護情況顯著影響其就業滿意度,而對于男性遷移勞動力而言,還有一項通過了檢驗,即在農村土地擁有情況。這主要是因為作為家庭主要勞動力,男性在農村土地擁有情況直接影響其遷移定居城市的動機,老人孩子的生活保障問題需要農村資產加以保障。
結論和啟示
本文基于課題組2015年調查數據,實證分析了遷移勞動力就業滿意度的影響因素。研究表明:一方面,遷移勞動力在城市的勞動權益保障仍然是影響其就業和生活質量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城市的融入問題也直接影響遷移勞動力對自身工作社會地位的評判。同時,土地擁有情況對遷移勞動力就業滿意度的影響調查也顯示,遷移勞動力的主觀評價是在一定的客觀現實的比較中做出的,有一定的現實基礎。
因此,提升遷移勞動力的就業滿意度,進而提升進城務工人員的就業和生活質量,實現農民工市民化,要加強對遷移勞動力的勞動權益保護,為減少進城務工人員生活成本創造必要條件。同時,繼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并改進農村土地征用補償措施,為遷移勞動力實現身份轉移增加引力作用。
參考文獻:
1.周天勇.托達羅模型的缺陷及其相反的政策含義—中國剩余勞動力轉移和就業容量擴張的思路[J].經濟研究,2001(3)
2.肖衛.中國勞動力城鄉流動、人力資源優化配置與經濟增長[J].中國人口科學,2013(1)
3.王海寧,陳媛媛.城市外來人口勞動福利獲得歧視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10(2)
4.朱玲.農村遷移工人的勞動時間和職業健康[J].中國社會科學,2009(1)
5.孟續鐸,王欣.企業員工超時工作成因與勞動時間特征[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5(12)
6.卓瑪草,孔祥利.農民工留城意愿再研究—基于代際差異和職業流動的比較分析[J].人口學刊,2016(3)
7.王玉君.農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研究—基于十二個城市問卷調查的實證分析[J].人口研究,2013(7)
8.潘澤泉,林婷婷.勞動時間、社會交往與農民工的社會融入研究—基于湖南省農民工“三融入”調查的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15(3)
9.石智雷,彭慧.工作時間、業余生活與農民工的市民化意愿[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