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妍妍+初天哲+季麗梅
摘要:近幾年李克強總理提出了可以在多個領域應用發展的“互聯網+”概念,例如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教育等。“互+”時代的到來,使得高校學生的行為模式、思維觀念都有了極大的改變,探究互+思教對高校學生心理變化的影響,并對現有的思政教學提出新思路。
關鍵詞:“互聯網+”;思政教育;學生心理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2-0054-02
一、“互+”時代對高校學生的心理影響分析
20世紀以來,互聯網在中國的飛速發展讓整個社會驚嘆不已,而自然界中存在的所有事物都有其利弊之分,互聯網的發展成為當今社會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信息工具,除其帶來的豐富多彩的信息及為高校學生創造的廣闊自由的多元化世界外,同時對高校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價值觀以及教育者的地位、素質、教育方式產生的了巨大影響與沖擊。
1.高校學生的行為模式。現實生活中,社會的約束、道德的綁架要求我們扮演不同的角色,我們需要按照規則將自己放入條條框框內規規矩矩地做所要扮演角色的特定工作,假若角色出現反差沖突,那么就會遭受社會的壓制。而在網絡生活中,不需要扮演任何條框內的角色,也不需要履行責任,承擔義務,突然感受到如此大的反差,而高校學生還處于思想意識養成階段,自然會選擇其所謂的可以放飛自我自由的虛擬網絡世界。長此以往,他們在虛擬的網絡世界學到的思想以及網絡慣用的唯我獨尊的思想就會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并且會愈加膨脹,唯我主義意識形成,傳統的寬容謙讓的優良美德將消失,這種行為模式被帶入現實生活中,學生為了張揚個性,抽煙醺酒、打架滋事,更有甚者會殺人犯罪。劣向個性一旦成型,對于幾乎沒有自我控制自我約束能力的人來說便很難改正。
2.高校學生的思想觀念。人類的思想成熟度是與年齡的增長和社會閱歷的豐富呈正比關系的。年齡越長、社會閱歷越豐富,人類的思想越成熟,其自我約束能力也越強,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就越小;而越年輕,經歷的事情便越少,好奇心也就越大。互聯網的虛擬性與不可知性促使大批的高校學生去發掘和探索,互聯網的無約束性及無規范性又很容易使得高校學生沉迷于此,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與互聯網結合也愈加重要與緊迫。不可否認,網絡可以收集資料,提供多渠道的學習,但是網絡的過于自由使得其中也存在很多戰爭暴力、黃色暴力等,在這種環境下,人的劣根性被徹底地挖掘暴露,長此以往,學生只會擁有冷暴力思想,社會將變成一個冷暴力社會。
二、“互+”時代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影響分析
思政教育在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中占據著很重要的地位。高校學生是每個國家未來的希望,而思政教育工作的優劣是影響每個學生在人生十字路口選擇的重要因素。“互聯網+”對社會環境的影響體現在社會空間“無屏障”、社會輿論同化跡象嚴重,造成了社會環境的復雜、主體性特征明顯、信息來源比較立體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多樣化的特點。到現在為止,互聯網已經普遍到家家戶戶,也涉及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對學生群體的影響更是舉足輕重,巧妙利用互聯網的特點,幫助學生提升人格、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質、樹立正確的“三觀”從而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以提高,而這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所以互聯網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將更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與優化升級。
1.“互+”時代使高校思政教育更加便捷。互聯網是世界范圍的新型工具,它信息覆蓋廣、傳播速度快的特點使其迅速地風靡全球,并且在短時間內遍布各種方面:經濟、農業、醫療、教育等。什么是思政教育?即以培養高校學生正確的社會觀念為目的,以社會主義最高指示為方針,向其傳遞符合社會需求型人才培養條件的信息,使其向著在社會主義要求而發展的活動。互聯網不但擁有思政教育所需的豐富的資源,還因其遍布全球而擁有最便捷的通道可以進行信息傳遞。大學生思想活躍,緊隨時代潮流是接觸與使用互聯網技術最商接、最密切的群體,因此,恰當地利用互聯網+時代的技術與資源,為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便捷。
2.“互+”時代擴寬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道路。傳統思政教育形式是課堂講授,尤為枯燥乏味,尤其大學設立的例如馬克思主義哲學、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等課程,參與的人寥寥無幾,能夠聽懂并課后反思的人更是稀少,課上學生睡覺、玩手機游戲、觀看與課程無關的視頻成為課堂常態,高校傳統的思政教育失去了原有的優勢。“互聯網+”對高校文化環境的影響更是顯而易見,表現為一些網絡語言盛行、文化消費呈多維性和選擇性,經調查青年亞文化已成為高校文化的一種現象。互聯網不僅能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還能通過除文字外的各種方式進行廣泛快速地傳播。多樣化的教育模式打破傳統的禁錮,使學生通過多種感知活動進行思想道德的升級。
三、“互+”時代通過心理學知識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于現代互聯網對高校學生的影響之大,提出通過網上心理學對高校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很多學生熱衷于互聯網的心理健康測試之類的網絡小游戲,那么將互聯網、心理學以及高校學生的思政教育進行融會貫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點點地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觀點滲透到高校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如此一來,不僅可以有效便捷地進行思政教育,同時還可以使學生由被動變主動,熱愛以前枯燥乏味的思教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的主人。
1.組織學生自主建立紅色網站,將思教課的主體轉移至網絡。現今已經有多所高校建立紅色網站,通過網絡宣揚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知識,以及時事熱點、黨風黨建的實時更新,還有各種論壇的創建,可以讓學生發表看法進行討論,學生熱衷抒發自由的言論,發帖、發微博虛擬的網絡平臺雖然與現實生活有很多不同,但是可以讓學生發出內心的聲音。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時代在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知識的傳播方式也不能停滯在老一代,跟隨年輕的腳步,社會才能更好地發展進步。
如果我們組織學生進行自己的紅色網站建設,將其當作必修課,計入畢業成績,人對于自己的事情總是會更加地盡心盡力,開設網站建設課,教授學生如何建立網站,如何添加板塊,由學生自主建立屬于自己的紅色網站,實時更新動態,像微博一樣可以互相關注,如此一來,學生將會更加地熱衷于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知識,瀏覽國家的時事熱點,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傳播思政教育的教育者也及時關注學生建立的紅色網站的動態,并進行相關指導與教育,長此以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也會因互聯網形成的良性循環。
2.組織學生定期進行網絡心理測驗。要想定制一個符合現代高校學生的便于實行的思政教育計劃,我們需要對學生定期進行網絡心理測驗,將心理學知識融入日常生活中,通過科學的評估系統,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評價與檢測。紙質的問卷調研就如同考試試卷會引發學生抵觸的心,而網絡心理測驗占用時間與資源較少,而學生往往也會認為網絡更不會泄露個人信息的心理,在需要統計大量數據而不需要個案分析的情況下,網絡的心理測驗更能得出普遍、真實可靠的數據。就像是每個人都會定期進行身體檢查,對學生定期的網絡心理測試,這樣才能及時地檢測是否有疾病,及時治療,小事化了。
四、結語
通過分析互聯網、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知識三者關系,融匯結合,落到實處,提出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下對高校學生進行心理改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擴寬學生的視野,使互聯網的正能量最大化。
參考文獻:
[1]陸桂芝.互聯網對青少年心理發展影響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2,(9):85.
[2]裴建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索與實踐[J].當代教育論壇,2011,(7).
[3]原永濱.網絡時代大學生心理分析與思想政治教育[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5.
[4]盧偉紅.思政治教育與高校心理咨詢[J].學習與探索,2007,(6):50.
[5]付小平.互聯網對大學生心理、行為的負面影響及對策探究[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1):88.
[6]王明芳.互聯網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戰與創新[J].改革與開放,2015,(19):29.
The Exploration of Psychological Alteration to University's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Plus Political Education
YAO Yan-yan,CHU Tian-zhe,JI Li-mei
(Student Support Centre,School of Pharmacology,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ngshan,Hebei 063000,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Prime Minister Li Keqiang proposes a concept called Internet Plus which can be applied and developed in many fields .For example,Internet plus finance,Internet plus medical care,Internet Plus education. With the arrival of era of Internet Plus,the modes of behaving and thinking have changed greatly.This paper studies on the influence of Internet Plus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the psychological changes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Internet Plus;political education;student'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