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華秀
摘 要: 隨著社會道德問題的不斷出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社會的“道德建設”,經常用一些道德的標準要求自己或周圍的人,或者用道德的話語評判一些人,其中“人格”便是人們道德評判的一個詞語。為了改善道德風氣,人們將希望寄托于學校教育,希望祖國未來的花朵能具備積極的人格,其中小學語文教學便是培養學生積極人格的一種有效途徑。
關鍵詞: 小學語文 積極人格 培養途徑
人格“Personality”一詞最初源于古希臘語“Persona”,此詞的原意是指希臘戲劇中演員戴的面具,面具隨著任務角色的不同而交替,體現了角色的特點和性格,心理學則將其轉意為“人格”。其實身為社會人的我們,在面對不同的事、不同人的時候,我們所扮演的角色也是不同,為了扮演好不同的社會角色,抵制住社會中的各種誘惑,我們必須具備健全的、積極的人格,當然,作為祖國未來希望的小學生,更要具備健全的、積極向上的人格。兼具人文性和社會性的語文學科就是培養小學生積極人格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本文將從教育觀念、教育目標和教育評價三個角度談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積極人格。
一、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觀念
教師對學生人格的發展具有指導定向的作用,教師既是學校宗旨的執行者,又是學生評價言行的標準,換句話說,無論是教師的言行舉止還是教育觀念、教育方法、管理風格等,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人格。諸如在專制型的教師管理風格下,學生言行特征是作業效率高、對領導依賴性強、缺乏自主行動、常有不滿情緒;在放任型的教師管理風格下,學生的言行特征則是作業效率低、任性、經常發生失敗和挫折現象;而在民主型的教師管理風格下,學生則表現為完成作業的目標是一貫的、行動積極主動、很少表現出不滿的情緒。顯而易見,第三種管理風格更受學生的歡迎,究其受歡迎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師秉持“以生為本”的教育觀念,在這樣的管理模式下,教師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那么作為學習的主人,作為擁有獨立人格的個體,學生將投入更大的激情實現學習目標。因此教育者首先要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只有教師充分尊重學生,將學生看成是一個個擁有獨立人格的個體,這樣培養的學生才會是具備積極健全人格的學生。
二、注重學生情感目標的培養
美國心理學家布盧姆首創的“教育目標分類學”將教育目標分為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技能領域三個領域。在這三個教育目標中,與人格培養最密切相關的當屬情感目標,因為與認知目標和技能目標相比,情感教育更關注教育過程中學生的態度、情緒、情感及信念,以促進學生的個體發展和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但是在現實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會把學習生字、背誦課文等目標作為語文教學重點,一定程度上忽視學生情感目標的培養,這其實是“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一個重要原因。
例如:蘇教版四年級上冊《開天辟地》這篇課文是一個以奉獻精神為主題的文章,因此教師在講授這節內容時,應該將這篇課文最主要的教學目標放在情感目標上,引導學生通過盤古開天辟地這件事來學習他的獻身精神,然后借助類似的故事一步一步地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三、構建公正合理的評價模式
在語文課堂中,除了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課堂氛圍等會影響學生人格的發展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對學生人格的培養至關重要,那便是教師的評價模式。但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都青睞結果式的評價,忽視過程式的評價,諸如:教師以語文成績評價學生,這樣無形中就會大大挫傷成績雖然不高但熱愛語文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會影響學生人格的發展,使學生在潛意識中將好成績作為學習的唯一目的。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當注意自己的評價方式,面對學生不正確的或者荒唐的想法時,教師要采取恰當的措施,不可避之不答,也不可立馬否決。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普羅米修斯盜火》這篇課文時,因為小學生的道德水平發展有限,有的學生會提出“普羅米修斯盜火這種行為是不對的”這個問題,教師既不可立馬否決他的想法,又不能避之不答,可以利用“道德兩難”的故事教導學生正確判斷事情好壞的方法,使其建構一個穩定的對這種行為的道德評判標準。
綜上所述,語文這門學科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講,人文性、社會性和工具性都較強,正因為它的這些特點,使它成為培養學生積極人格的主要途徑,所以語文教師首先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念,從思想上先把學生看作是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其次,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切忌忽視情感目標的培養,因為情感目標是人格培養的重要手段;最后,教師的評價對于學生人格的發展尤為重要,我們一定要盡最大的努力完善自己的評價模式,盡量做到公平合理。讓我們攜起手來,為培養學生積極人格而努力,為健康和諧的社會環境而努力。
參考文獻:
[1]劉萬義.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和諧人格[J].英才教育,2015(1).
[2]余青虎.淺談小學語文教學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J].文科愛好者,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