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倩
摘要:高師音樂教學應努力實現分小組大互動與大課堂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確保學生們的水平獲取整體性提升;積極推行以民族音樂元素為根本、其他音樂元素為輔的教育方略,把民族文化中的寶貴財產傳承下去;大力探索以音樂教學為主、其他輔助科目跟進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音樂教學 教學模式 傳承民族音樂 跟進輔科
中圖分類號:J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1-0152-01
當前我國的高師音樂教育已經取得了豐富的教學經驗。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我們也充分感覺到要想使這項事業發展得更好更快,那么就需要正視其中所存在的不容忽視的一些弊端,大力解決諸如教育形式趨同于專業院校、專業內容偏重于歐美元素、師范性質得不到顯現突出等實質性的問題,只有這樣我們的高師音樂教育的發展前景才能夠更加遠大光明。
一、采取小組互動與大課堂授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高師音樂系所接納的學生在音樂素養方面的水平是參差不齊的,特別是有一些學生原本沒有多少音樂基礎,為了迎接高考,采取“臨時抱佛腳”的應急措施,進行突擊性強化訓練,對于這樣的生源如果單一采用專業院校式的一對一或分組學習,就會造成老師工作強度的增大以及集師資力量的浪費。所以,我們需要從因材施教的角度出發,采取分小組進行互動學習與大課堂授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們提供能夠提高自身能力的多種渠道。小組互動學習時要按照師資力量為每名老師規定幫教的學生份額,但是并不指定具體的生員,而由老師來自我尋找所要教育的學生,同時還可以由學生自行投向于自己理想中的教師。這樣的好處在于因為是自愿組合的團隊,那么學習中就會縮短老師與學生之間不必要的磨合時間,也就會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有效提高。在此基礎上,因為需要面對學生們的水平參差不齊的實際問題,因此要開展大課式教育方法,有針對性為學生們開辦能力提高班,使那些音樂基礎知識薄弱的學生,能夠獲取應有的強化學習的機會,同時也通過大課堂這樣的環境,使學生們充分感受到教書育人的氛圍,在潛移默化中熏染學生們做好人民教師的情懷。在開展這樣的結合性教學模式中,小組互動與大課堂二者之間應當是相互依托、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決不能重視一方而忽視另一方,要雙管齊下,達到齊步走共發展的實際效果,在提升學生們的整體水平中,既發揮各自的作用,又發揮出結合后的“共建”效能。
二、積極推行以民族音樂元素為根本、其他音樂元素為輔的教育策略
幾年來,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出現了一些怪現象,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把熱心追求歐美音樂作為衡量水平的標準,有的甚至因為能夠高唱幾首詠嘆調便引以為自豪,而民族音樂元素則被放置于輔助的位置。自《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議》發布以后,文化興國戰略成為了我國的強國之策。作為培養中小學教師的高師,不僅要有居安思危的頭腦和智慧,更應當將落實文化興國戰略為己任,要認清中華民族音樂就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事實,要愿意和肯于把中華民族音樂唱響并以負責任的精神向學生傳遞下去,讓學生在民族音樂的熏陶中,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并在這樣的情感推動中激發自身潛能,且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將中華民族音樂生生不息傳承下去。同時我們也不能因為站在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音樂的基礎上而妄自尊大,從而放棄對外來音樂中的合理元素的借鑒和吸收,使我們民族音樂失去發展壯大的機會。
為此,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就應當在堅持以傳遞民族音樂為根本的前提下,幫助學生科學合理地吸收外來音樂元素,使之與我們的民族音樂交融,把音樂教學壯大起來。
三、大力探索以音樂教學為主、其他輔助科目跟進的教學方式
以音樂教學為主,就是要使我們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學會應當掌握的音樂知識,無論是在音樂理論上,還是在記譜識譜、演唱技巧上,或者是樂器的演奏上等等方面,不僅能熟練掌握,而且都能夠成為行家里手。所以,在師資力量的使用以及課時的安排上,應當向這幾方面予以適當的傾斜。
讓其他輔助科目跟進,就是應當瞄準示范性質這個目標,開辦一些有利于培養教學能力的科目,使學生們能從中培養做好一名教師的能力。比如說,心理學、審美學、教育學、國文學、科技知識等。
為了使主輔課程之間達到相互的配合與支撐,應當通過一系列的有效活動來進行“穿針引線”,使主輔之間不因為生硬的銜接而讓學生們感到不適應,從而影響到教學效果的獲取。比如說,讓學生們自發組織樂隊、合唱隊、舞蹈隊,錘煉學生們的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比如說,舉辦一些像演唱會、演奏會、演講會等這樣的集體活動,讓學生們在展示所掌握的各項技能的同時,也為增強信心奠定心理基礎。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