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建設高效課堂的今天;在面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形勢下,如何把學生培養成為創新型、綜合型、社會所需要的建設人才,是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
【關鍵詞】教與學;學以致用;教學探究
作為初三思政教師不僅要考慮如何教,學生如何學,更要使教與學有機結合,形成合力,走出應試教育的怪圈。讓學生在提高思想品質、道德素養的基礎上,努力提高學業成績。
1 老師要使教與學有機結合
教師首先要了解學情,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思想狀態,由于初中一、二年級思政內容不得納入升學考試范圍,造成部分教師教的隨意、只圖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學的“輕松”,不知所云。到了初三,學生的思維定式總是認為思政課不外就是看看書、記記題,從而造成學生思想混亂,違反思政課的原則和宗旨。介于此我們必須清楚這一現狀,去到學生中,與學生真誠勾通,了解他們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去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與學生打成一片、作他們的朋友。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十根手指有長短”。學生間存在著個體差異,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勢而誘。德國教育學家赫爾巴特說過:“在所有的東西中間,人最需要的東西是愛”。學生最需要教師的愛,需要與人交往,需要得到老師的尊重和理解.對態度明確的、學習用功的、成績顯著的要善于表揚,形成榜樣示范作用;對成績較差的或組織紀律不好或思想品質不端的要時刻注意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及時于以肯定、加以鼓勵;“不挖苦學生”,“不體罰學生或變相體罰”,寬嚴結合。讓每個學生都明白“我行”.老師關注著每個學生的成長,我沒被放棄。
2 教學過程中,如何提高課堂效率
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思想政治課理論性較強、學生感到索然無味,難學難記的現象,要想盡辦法收集素材,運用現實生活中的實例、比較對照、穿插幽默、笑話等方式,把內容講活,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激情。如:在講我國最基本的國情——我國現在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重點和難點時,第一方面原因“生產力水平比較低”,如何突出“低”我們可以采取縱向比較,我國建國時生產力水平有幾句民謠很形象:我國的工業象王麻子的臉;我國的商業象林家鋪子;我國的交通象駱駝祥子。
表示我們那時基礎太差,規模太小,似乎從零起步。而西方在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就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我們經過幾十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我國各方面建設都取得長足發展(與教材前面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相符)但橫向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如在闡述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與落后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教學難點時;應收集人民生活需要解決的“住房難、上學難、就醫難、就業難”等現實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從矛盾的后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根據不同的內容還可以收集一些名人典故、史實、笑話來活躍課堂氣氛,如在講五課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時,針對部分同學總認為“外國的月亮就比中國的園,中國傳統文化已經過時”這一現象,要用事實加以說明:
資料1:1988年,曾有75位諾貝爾獎得主集體倡議,人類要在21世紀繼續生存和發展,避免戰亂,必須恢復孔子道德。
資料2:在20世紀未,西方科學家開始把目光轉向包括《周易》、《道德經》、《論語》在內的中國古典哲學,從中得到啟迪和靈感。
作為中國的一份子,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拒絕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在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時,還要用批判的眼光來看待,對其中優秀的傳統文化要結合時代和實踐繼承和發揚,對其中封建的、腐朽的、沒落的傳統文化要揚棄。借著教材內容,聯系個別學生學習不用功、不自覺的穿插笑話:
資料3:過去一地主請了一私塾先生專教自己的兒子,第一天教寫“一”,第二天教寫“二”,第三天教寫“三”,其子非常調皮、貪玩,自認為四可能就是四橫、五就是五橫,以此類推。就告訴父親自己學好了,糊涂父親于是就把老師給辭了,有一天,父親要請一個姓“萬”的先生作客,就叫兒子寫個請柬,都快到中午,父親問兒子請柬送出沒有,那知兒子才寫了五百個“一”……。這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加教學趣味性,讓學生由不自覺到自覺,從而喜歡思品課;又給不愿用功的學生以教育。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及時指導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
(1)專心聽課,要善于聽老師講解,對老師講解的思想觀點、基本原理、重點及分析問題的方法要了然于心,善于從中抓住主干、抓住重點、學習科學的思維方法和表達技巧。對于容易混淆的地方要重點圈記、以加深印象,便于復習。
(2)認真筆記。筆記是備忘錄,是為課后復習準備的。做好筆記對于提高課堂效果,培養學生自覺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著積極作用。把聽記結合起來,有些學生上課時,往往聽記不能兼顧,結果導致聽時似是而非,記時斷斷續續,既影響聽課效果,又不利于課堂內容的掌握。所以聽時要聚精會神,記時要簡記重點、難點、知識架構,課后復習時及時整理,這樣才能把握知識之間的聯系,弄清基本概念和知識結構。
(3)善于思考,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鼓勵學生善于思考,大膽質疑,勇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積極尋求多方解決問題的辦法,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增強綜合素質。
(4)組織復習,遵循心理學遺忘規律,采取一、三、七學習法。即當天的學習內容不過夜,及學及復習鞏固,兩三天后小復習,周末組織大復習,一周的內容全鞏固。在復習中采取以點帶線、以線帶面,用傳、幫、帶的方式,調動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激發每一位學生的內在動力,形成你追我趕、人人上進的良好局面。當然在復習時也不能統一要求,成績好的高要求,成績一般的低要求,只要全力以赴,盡力就行。
3 結束語
當然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建設高效課堂的今天;在面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形勢下,如何把學生培養成為創新型、綜合型、社會所需要的建設人才,是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我們將任重道遠,用我們的勤勞和智慧,心血和汗水,為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快樂生活譜寫新的篇章。
作者簡介
唐光平(1964-),男,四川省閬中市人。大學專科學歷。現為閬中市閬中中學附屬實驗學校教師,從事中學政治課教學。
作者單位
四川省閬中市閬中中學附屬實驗學校 四川省閬中市 637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