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海波
時代促使數字閱讀快速發展,互聯網在社會生活中的不斷滲透同樣也影響到圖書館閱讀推廣職能的行使。構建適應時代發展的閱讀推廣服務體系是當前圖書館面臨的課題。本文通過描述閱讀現狀、以互聯網思維思考閱讀推廣,進而提出閱讀推廣新方式,提出新時代背景下需要以互聯網思維重新審視閱讀推廣的觀點。
【關鍵詞】閱讀;閱讀推廣;互聯網思維
閱讀推廣開展過程中,一直面對“閱讀推廣就是閱讀推廣活動”的質疑,原因是閱讀推廣活動是閱讀推廣的常見載體,在我國圖書館中,分設閱讀推廣部和活動部的圖書館還屬少數,大部分圖書館是由活動部履行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職能,通過各種推廣活動推廣閱讀。在學術研究中,推廣活動也一直是閱讀推廣研究的主要領域,“互聯網+”時代下如何推進閱讀推廣值得圖書館人深思。
1 新時代造就新業態
網絡時代數字信息服務無處不在。數字信息服務可以通過短信、電郵、論壇、微博、微信、WAP、APP、門戶網站等多種載體實現。借助信息技術開展數字圖書館建設是近幾年圖書館學領域研究的重點課題。數字圖書館的基本特點可以概括為:收藏數字化、操作智能化、傳遞網絡化、信息存取自由化、資源共享化、結構連接化,數字圖書館是改變了傳統圖書館靜態書本式文獻服務的特征,使信息服務更加方便快捷,不僅如此,數字圖書館的用戶注冊信息如性別、年齡、職業和瀏覽信息如登錄時間、登錄次數、瀏覽記錄為基礎進行數據抓取和分析,掌握讀者基本人口統計學特征和閱讀行為特征,并通過站內信或讀者注冊短信、電郵、微博等多種渠道,根據其閱讀興趣和潛在需求向其推薦閱讀資源和閱讀推廣活動信息。
隨著智慧中國建設深化,當前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隨之帶來的移動信息服務得到蓬勃發展。移動信息服務是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基于無線網絡傳輸和電子移動終端為用戶提供信息的服務。基于移動信息服務開展閱讀推廣,不僅突破了時空界限,大大方便了讀者閱讀,而且,可以通過閱讀資源的針對性推送,激發讀者潛在需求。移動閱讀是閱讀推廣新陣地,有利突破閱讀推廣以活動為主的傳統形式。
正是因為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給人類帶來更加豐富多彩的生活,同樣便捷、互動、高效的數字信息服務也給數字化閱讀帶來豐富的途徑,從而給閱讀推廣的推進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
據CNNIC(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4年1月發布的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 2013 年 12 月,我國網絡文學用戶數為 2.74 億,較 2012 年底增長 4097 萬人,年增長率為 17.6%。網民網絡文學使用率為 44.4%,較 2012 年底增長了 3 %。另外使用手機用戶搜索與瀏覽網站的占有率高達40%左右,有75.6%用戶每天都使用,其中 63.3%用戶每天使用多次,33.1%的用戶平均每次使用手機瀏覽器時長為 10-30 分鐘,可見用戶在使用手機瀏覽器的習慣上碎片化特點明顯,碎片化閱讀已經成為現實。
任何事物都具兩面性,數字信息服務高速發展的同時也挑戰了閱讀推廣,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讓人類的閱讀趨向碎片化,充滿競爭的現代生活促使人們的閱讀趨向功利化。碎片化、功利化現狀會帶來大量“淺閱讀”,這同時阻礙了我國全民閱讀質量提升與發展。
2 新思維適應新時代
互聯網滲透于社會生活的新時代下需要我們用新思維來看待閱讀,思考閱讀推廣。互聯網時代講求開放、平等、協作、分享,所以出現了自媒體、自組織、自服務等新興概念。互聯網之所有精彩不僅體現在其海量的內容與便捷的互動,更因為在互聯網上有千千萬萬的網民按自己的興趣平等自由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這樣做的結果不僅使互聯網內容繼續呈幾何級數增長,而且各種新的活動形式被不斷創新,各種支持新活動的技術被不斷催生。從這個層面上思考,傳統推進閱讀推廣所開展的閱讀服務建設思維過于狹窄了,單以圖書館人之力開展閱讀服務很難達到推動全民閱讀的目標。
2.1 數字是形式,閱讀是本質。
當前全國公共圖書館為讀者提供的閱讀服務主要還是紙質閱讀服務,在衡量統計閱讀推廣成效中也以紙質閱讀服務統計為主。但閱讀推廣的本質是履行圖書館文化傳播職能,數字閱讀以其更高效更豐富的傳播方式和表現形式,更能再現與傳遞文化信息,因此應當納入圖書館閱讀服務體系整體進行統籌建設。事實上,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公共圖書館在傳統領域圍繞閱讀推廣不斷完善閱讀服務體系的腳步也從來沒有停止過,從單一的圖書借閱到各類閱讀分享,從被動的圖書閱讀到主動組織各類知識講座與分享活動,從繁雜的按索書號找書到快捷的統一檢索與RFID定位……近十年來從實施全國文化共享工程到當前推進的以三大文化重點工程為代表的公共數字文化建設也足見國家對數字化閱讀的重視。因此主動將對數字閱讀活動的統計與分析納入公共圖書館閱讀服務指標體系也是閱讀服務體系的自我完善,有利于推動全民閱讀的健康發展。
2.2 讓“上帝”成為“圣人”。
以用戶為上帝,這句話不符合互聯網精神,平等與互助產生了大數據造就了云服務。“互聯網+”時代閱讀推廣我們不能再以單向推動的思維來思考與組織推廣活動,讀者不是“上帝”而是“圣人”,因為他們不僅是閱讀服務的享受者同樣也可以是閱讀服務的提供者,不僅是閱讀內容的消費者,更可以是閱讀內容的生產者和傳播者,不僅是閱讀活動的參與者,更可以是閱讀推廣活動的策劃者、組織者和宣傳者,他們是閱讀活動領域受人尊敬的“圣人”。而公共圖書館也不能再以主導者身份自居,也不能籠統地自稱為服務者,稱為顧問或支持者可能更符合時代特征。要讓“上帝”成為“圣人”,為閱讀推廣構建高效智能,有利自分享、自服務、自組織,體現自價值的空間是基礎,這也是之所以百度文庫、豆瓣網等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
2.3 反思O2O
“在過去,線上(online)的商業和線下(offline)的商業就像兩條平行線,沒有交匯點,現在正在交匯,這就是O2O(online to offline)。”這是電商領域歷經幾次互聯網泡沫危機洗禮后總結出來的教訓,是在一味追求互聯網線上神話后的一種回歸,畢竟人類大多數時間的現實體驗與享受才是人類活動的基礎。同樣,數字信息服務也不是現在和未來閱讀推廣的全部,完整而系統的傳統實體閱讀服務網絡是閱讀推廣不可缺失的寶貴資源,如何將線上數字信息服務與傳統實體服務融合才是正確的發展方向。
2.4 閱讀推廣的“云”思維
云是網絡、互聯網的一種比喻說法。近年來圍繞“云”的新名稱相當多,但不管是云計算還是云服務其基本特征都是盡可能多地將各種資源匯集在一起,實現按需分配。作為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公共圖書館廣泛分布于我國各個行政轄區,并各自為當地公民開展各類閱讀服務。由于各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各館開展閱讀服務的條件和能力也各不相同,顯然無界、便捷、自由、平等的互聯網能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在這個用腳投票的時代,傳統思維模式下的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顯示沒有絲毫優勢。互聯網時代,各省乃至全國公共圖書館完全可能以“云”思維以O2O建設思路首先在線上實現服務資源匯集,按需為各區域國民提供線上閱讀服務,再逐步推進線下資源互助,這將是我國最有競爭力的閱讀服務云,必將能有力提升新時代下的閱讀推廣質量與影響力。
3 新業態需要新方式
以“互聯網+”來思考閱讀推廣已不再是將互聯網技術的簡單應用,而是對閱讀推廣建設全方位的重新設計。下面試將遞進闡述閱讀推廣各方面的新做法:
3.1 將閱讀活動數據化
當前全國公共圖書館配備最全的信息系統非“圖書館自動化集成系統”(ILAS)莫屬,在這個“數據就是財富”的年代里,蘊藏公共圖書館最基礎閱讀活動的信息系統將是閱讀活動數據化的起點。隨著圖書館自助借還、數字閱讀服務、移動閱讀、人流計數、免費wifi接入、多媒體視聽服務等新技術的相繼應用,各類閱讀行為數據不斷產生,所以各種新系統的建設必須考慮互聯互通,能夠將匯集各類閱讀行為數據進行分析挖掘,所謂“大數據不在大,而在于挖掘數據背后的價值”,公共圖書館不能再只重視閱讀內容數字化而忽視閱讀活動的數據化建設了。閱讀活動的數據化不僅是閱讀推廣效果的直接評價依據更是有效開展符合時代特征閱讀推廣活動與服務建設的基礎,沒有它下面的做法將成為無源之水。
3.2 將閱讀支持云化
閱讀支持云化是指本著開放、共享、協作的精神在網絡、系統平臺、服務資源等各層面上進行資源匯集,全國文化共享工程和國家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的實施已經為閱讀支持云化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傳統的公共圖書館閱讀服務支持是一個樹狀結構,往往到了樹的末梢期服務能力和支持資源是最弱也是最少的。新時代背景下需要易“樹”為“網”,許多服務支持完全可以突破地域限制構建服務支持云。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之所有稱其為“云”,是因為我們不能再僅以單一公共圖書館的資源來思考問題,更不是單純以活動部、閱讀推廣部之力可以承擔得了的,而應以區域乃至全國館員為顧問和骨干支持者角色,以價值交換(包括數據貨幣)驅動廣泛引入社會力量,共同形成有機的支持資源池,而被支持者無需關心具體是誰提供的支持。當然閱讀支持的云化可以逐步擴大,其做法的關鍵是我們圖書館人首先要達成開放、共享、協作的共識。
3.3 將推廣活動去中心化
“相對于早期的互聯網(Web 1.0)時代,今天的網絡(Web 2.0)內容不再是由專業網站或特定人群所產生,而是由全體網民共同參與、權級平等的共同創造的結果。任何人,都可以在網絡上表達自己的觀點或創造原創的內容,共同生產信息。”所以我們需要改變以往閱讀推廣活動組織“一廂情愿”的做法,在基于閱讀活動數據挖掘的基礎上如何創造適合閱讀分享的空間,創設閱讀活動各方能夠便捷參與和平等表達的環境,“重視每一個人的力量”支持讀者共同設計閱讀推廣活動。
3.4 將閱讀服務O2O化
“互聯網+”不等于拋棄傳統實體閱讀服務,相反實體閱讀服務與線下閱讀支持網絡帶來的面對面親身體驗恰恰是數字化手段所無法替代的。開展閱讀推廣O2O建設的核心是對閱讀活動與行為數據進行化挖掘,關鍵是選擇合適的服務途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高速、智能、便捷等特性在線上實現個性化展示、表達、分享、推薦、協助閱讀管理、閱讀智能追蹤、跨時空知識支持等閱讀服務,充分發揮實體服務親切、真實、有人情味等優勢,以達到最佳閱讀體驗。
4 結語
在這個時代,沒有人可以避開互聯網的滲透。移動互聯網與萬物互聯正迅速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公共圖書館行使閱讀推廣職能欲跟上時代潮流不可避免地需要應用互聯網,同樣也會接觸大數據與云計算等新技術,而其本質應當是以互聯網思維來重新審視自己。因為人類社會每次經歷的大飛躍,最關鍵的并不是物質催化,甚至不是技術催化,其本質是思維工具的迭代。
參考文獻
[1]柯平等.公共圖書館的文化功能——在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作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07):216.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3/t20140305_46240.htm.
[3]板磚大余,姜亞東.O2O進化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4]百度百科.云計算[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316082.htm.
[5]王旭亮.人人都要懂的互聯網思維[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06).
[6]百度百科.去中心化[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79321.htm.
[7]余晨.看見未來:改變互聯網世界的人們[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04).
[8]趙大偉編.互聯網思維“獨孤九劍”[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03).
作者單位
浙江省舟山市舟山小學 浙江省舟山市 3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