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晗郁
[摘要]信息生態是人們為了應對日益復雜的信息環境而將生態理論引入信息學并將兩者相結合的產物。信息生態系統的核心是人與信息環境之間的關系,強調信息生態系統功能的正常發揮。這種對信息生態的認識,與互聯網金融的行業環境具有一定的契合,信息的不對稱及信息生態的不健全,是產生當前互聯網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構建一個完善的信息生態,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互聯網金融產業的健康發展,進而促進社會和諧。
[關鍵詞]信息生態;互聯網金融;P2P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3042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人類社會逐步從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發展到當今的信息社會。在如今的社會環境中,信息充斥在每個人、每個行業、每個組織的周圍。信息環境對人類社會產生著重大的影響,信息鴻溝、信息不對稱、信息壟斷、信息污染等不和諧的信息環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1]互聯網金融是近年來在“互聯網+”領域的一次大規模探索,P2P、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以及互聯網保險等產品層出不窮。這些金融領域的創新產品,為解決我國當前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以及投資人投資難等難題提供了一個頗具可行性的方案。但是,隨著泛亞、e租寶以及金鹿財行等企業從互聯網金融搖身變為非法集資的騙局,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互聯網金融這個產業產生懷疑,甚至一度談之色變。[2]
互聯網金融產業是互聯網與金融產業的結合,其核心內涵是利用互聯網來替代傳統金融中介機構成為信息傳遞的載體。在互聯網高效率、低成本的天然優勢下,互聯網金融可以迅速地產生集群效應,其擴張速度遠大于傳統金融機構。在這種集群效應下,一旦發生諸如e租寶或者昆明泛亞之類的事件時,其造成的社會危害,也十分嚴重。
1信息生態理論[3]
信息生態理論的研究者認為,信息生態是信息人在信息環境中的生存和活動狀態。所謂信息人,是指一切參與信息活動中的組織與個人,信息人包括生產者、傳遞者、消費者與監管者四種類型。信息生態這一概念,是西方學者嘗試借鑒生態學的理念及方法來分析日益復雜的人與信息環境之間的關系的產物。信息生態理論中,除信息人的概念以外,另一重要概念是信息因子,信息因子是指對個人及組織有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環境要素。主要包括信息的資源、技術、制度以及時空等環境因子。整個信息生態,便由信息人與信息生態因子共同構成。
信息生態理論是將生態理論與信息管理領域結合而形成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自然的生態系統都具有一定的功能,為保證一個生態系統的和諧發展,必須保持一個系統的“穩態”。“穩態”一詞本義是生理學家對正常機體在神經系統和體液以及免疫系統的調控下,使得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的描述。后來,這一概念被廣泛引申到其他各個領域,而在信息領域中所表述的穩態,是指信息系統在變動中穩定發展的狀態。
2互聯網金融與相關危機
互聯網金融是指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的新興領域。在當前,其發展模式主要有眾籌、P2P、第三方支付、數字貨幣、供應鏈金融、互聯網消費金融等方式[4]。互聯網金融產業的發展,在我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有助于發展普惠金融,以彌補傳統金融服務的不足,同時促進發揮民間資本的作用,引導民間金融走向規范化。此外,互聯網本身低成本的特性,有助于降低金融成本,提升資金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務質量。
但是,在互聯網金融正處于飛速發展的起步階段,隨著昆明泛亞、e租寶等企業的“跑路”與“倒閉”,引發了人們對互聯網金融的深入思考。互聯網由于自身高效率與低成本的特性,可以在非常短的時間內產生大規模的集群效應,吸引數量眾多的投資者。在我國金融體系本就不甚發達的背景下,這樣的擴張速度,更容易令人一時腦熱,忽略其內在的風險。互聯網金融的本質仍然屬于金融,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引入,并沒有改變金融風險隱蔽性、突發性以及傳染性的特點。
據網易財經的相關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3月7日,全國共有1695家P2P平臺“跑路”。而這其中,僅e租寶與泛亞兩所機構跑路所涉及金額便超過1000億元。如此大規模的危機,對我國金融產業的健康發展乃至全社會的和諧穩定都帶來了十分嚴重的后果。
3信息生態理論視角下的互聯網金融
在信息生態理論中,參與主體為(信息)生產者、消費者、傳遞者以及監管者四類,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業務的重大區別便是其信息流程的改變,因此,站在信息的角度來看,信息生態的改變,是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重大區別。本文在此立足信息生態,在信息生態的視角下,分析互聯網金融。
在互聯網金融的體系下,其信息生態系統中也存在生產者、消費者、傳遞者以及監督者四類。以互聯網金融領域出現問題最多的一類——P2P業務,作為具體的分析對象。在一個典型的P2P業務的信息生態中,其信息的生產者是具有借貸需求的個人或小微企業,信息的消費者是具有投資需求的個人或相關組織,信息的傳遞者是P2P平臺,信息的監管者根據國務院的相關規定,為銀監會。
在自然界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中,消費者在食物鏈上應當具有比生產者更高的生態位,也就是我們俗語常說的“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這樣的食物鏈是構成環境穩態的必要前提,如果這個事反過來,小魚不去吃蝦米,而是跑去吃大魚,那整個生態環境都會陷入混亂甚至崩潰的境地。而在典型的P2P業務當中,是不具備這樣生態位的區分的。當前的P2P行業,其一,并沒有進行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既沒有普遍地考察投資者對風險的識別及承擔能力;其二,并沒有對借貸方進行深入的實質性審查或盡職調查。這就導致了一個結果,來P2P平臺融資的企業,往往都是信用低、現金流差、負債高、營運狀況糟糕的企業,因為P2P平臺的借貸成本相對更高而額度更低,凡是能夠通過從銀行貸款或者發行股票進行融資的企業,都萬萬不會選擇P2P平臺進行借貸的。在這種企業都是“低凈值”企業的環境下,勢必應當要求投資者都為“高凈值”人群,因為當企業具有較大的風險時,只有提高投資人的風險識別與風險承擔能力才能夠保證一個系統的穩定。
在當前的P2P產業中,其信息生態是完全混亂的,分析如下。
① 信息的生產者,普遍用作假、隱瞞等情況來夸大自己的企業運營能力(在此指通過P2P平臺進行融資的企業,而非P2P平臺本身);
② 信息的消費者,由于并沒有進行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而普遍不具備相應的風險識別與承擔能力;
③ 信息的傳遞者,在利益驅使之下,刻意地造成信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并刻意維持這種現象的發展;
④ 信息的監管者,由于是創新業務,缺乏監管經驗,并且互聯網本身的特點也為相應的監管造成很大困難。
4結論
信息生態理論為互聯網金融的有序發展提供了可供借鑒之處。在大力發展互聯網金融的過程中,可以嘗試從相關的角度進行分析和理解。希望可以通過這樣的思考與理論探索,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與監管提供相應的思路。以更好地促進互聯網金融產業的和諧發展,實現我國金融體系的動態平衡,提升金融資源的利用效率,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以及投資人投資難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盧金榮,郭東強信息生態理論研究進展[J].情報雜志,2007(3):82-84
[2]饒越互聯網金融的實際運行與監管體系催生[J].改革,2014(3)
[3]婁策群信息生態位理論探討[J].圖書情報知識,2006(9):23-27
[4]張天鳳,金夢迪,于志慧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