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瑜靜
【摘 要】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我們的生活逐步進入了微時代,作為微時代發展的產物,微課程成為了現代教學中打造高效課堂的科學的教學模式。因此,對微課程的探索與實踐,也具有了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微課程;課改;高效課堂
近年來,微博、微信、微商、微電影、微運動、微公益等各類“微文化”無處不在,微型碎片化信息極速地傳遞著,微型文化形式正成為一種新的潮流,為社會接受和認可,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微課程教學是課改的必經之路,微課教學更有利于打造出高效課堂,微課程作為一種新興教學方式將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改革,并且,在其它的文化表現和傳播形式出現以前,它的作用和影響會越來越強。
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我們一直在探索一條適合所有學生學習的教學方式,在教學改革的路上摸著石頭過河,微課程教學的提出為我的教學打開了一扇門,微課程教學不僅意味著教與學的用時少了,更意味著將復雜問題簡單化,簡單內容趣味化,這種教育教學策略,更貼近社會和聯系生活,更能有針對性地解決不同層次學生的問題,真正實現了“因材施教”和“因才施教”,更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下面從《拋物線及其標準方程》第一課時的教學談談我對微課程教學的理解:
一、微課程使教學內容更深、更廣
傳統的教學內容只是單純的課本知識,采用了微課程教學手段后,可對教材進行加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過去靜態的、二維的教材轉變為由聲音、文字、動畫、圖像構成的動態的、三維甚至四維教材,充分挖掘和利用課本中的顯性和隱性教學資源。以前的教學設計就是基于課本知識的介紹和例題講解,使用微課教學后,讓學生的學習更有針對性,針對本節課我做了三個微課程:第一個是《為什么二次函數的圖像是拋物線》,初中的時候老師講過二次函數的圖像是拋物線,但我們大多數同學并不知道為什么,通過這樣一個微課可以將選修4-4中關于拋物線的參數方程介紹清楚,同時也解決了為什么我們把二次函數的圖像叫做拋物線。第二個是《拋物線的形成》,借助幾何畫板展示:①拋物線的形成過程;②焦點到準線的距離對拋物線的影響。第三個是《拋物線標準方程的推導》,通過短短5分鐘的介紹讓學生從數的角度了解和掌握拋物線。微課程教學的運用,將教學內容從書本擴展到社會的方方面面。這樣,豐富和擴展了書本知識,學生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可以學得更多、更快、更好。
二、微課程使學生學習更主動、更積極
微課程的教學設計中,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地學習知識,可以充分使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如網上學習,微課程學習,合作交流等,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去主動建構知識。學生可以通過學習——操作——再學習——再操作,自我發現、自主學習、動手實踐,逐步理解和掌握課程的重點與難點,本節課從一開始讓學生思考二次函數的圖像為什么叫拋物線到動手繪制拋物線,學生必須具備獨立學習能力、創造能力、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協作能力等,學生將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和學習過程中真正的認知主體。而在傳統的教學設計中,學生只是充當忠實的聽眾的角色,很少或者沒有發揮自己主動性的機會,學到的也只是課本內容,甚至在上完課后依然無法掌握技能,長此以往,學生便容易陷入這節課跟不上節奏,下節課更難跟得上節奏的惡性循環中,出現對這門課失去興趣和信心的現象,而微課則不僅僅能在課堂教學上使用,還可以在線學習或移動學習,讓學生隨時能解決自己的問題,這就會大大增強學生學習掌握這門課程的信心,激發學生學習掌握這門課程的積極性。
三、微課程使教學成果更有效
微課程教學中,教師不能再把傳遞知識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而是要把精力放在教學生如何“學”的方法上,為建構學生的知識體系創設有利的情境,使學生“學會學習”。指導學生懂得“從哪里”和“怎么樣”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掌握獲得知識的工具和根據認識的需要處理信息的方法。微課是一種濃縮型課程,時間簡短,知識點明確,可以為學生提供一種“自助餐”式的學習體驗,另外,微課主題突出、內容具體。一個課程就一個主題,或者說一個課程一個事;研究的問題來源于教育教學具體實踐中的具體問題。課本不再是唯一的知識源,教師可以將相關知識以“微問題”、“微故事”等的方式做成微課程以便學生學習,層層深入,順勢而下,詳細剖析,從而引發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與研究,不斷鉆研其中的重點和難點,提高學生對這門課程基本知識和技能的認識高度。微課教學不僅意味著用時少了,更意味著將復雜問題簡單化,簡單內容趣味化,既方便學習又豐富了知識,使學生從真正意義上明白知識的來龍去脈。總之,微課就是用來支持學生的知識學習,從而滿足學生的多樣化、個性化、差異化的教學。
通過對于微課的學習和體驗,我認為打造高效課堂的重要環節就在于微課的制作與設計,真正做到想學生所想,進而讓微課程更貼近課堂,貼近學生。對于微課的制作與設計,我也有幾點思考與實踐:
第一,加大對信息技術手段的使用力度。互聯網發展是大趨勢,尤其是移動終端的快速崛起,網上學習、手機學習也將成為日后的主流學習方式,而微課正是適應了這種改革趨勢,走在發展前沿。
第二,加強教研,集思廣益,確立明確的微課題材,充分挖掘和使用教材,打造高效微課。
第三,設計連環微課,層層遞進,滿足學生對不同學科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按需選擇學習,既可查缺補漏又能強化鞏固知識。
總之,對于微課這樣的新生事物,我們要積極探索和實踐,微課程的制作很費力而且費心,但科學就是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和隨意,必須客觀、嚴謹。我們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要多動腦,多制作有效的微課程,引導學生在思索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問題解決后得到提升,為學生的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