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向榮
摘 要: 作者闡述了如何在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比較發現,從而激發學生自主探索,增強學習效果,并以詩詞教學為例,指出應設法引導孩子進行比較發現,找出詩詞的異同點。
關鍵詞: 語文教學 自主探索 比較 發現
著名教育家波莉亞曾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對于這種說法,我深有體會。在教學詩詞時,我曾用兩種不同方式引導學生簡單了解“詩”、“詞”的特點和不同之處,一種方式是由教師直接進行簡介,另一種是教師和學生一起將“詩”和“詞”進行“比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通過比較,我感覺采用第二種方式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效果更理想。具體做法是:
一、從題目上進行“比較”與“發現”
我先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本學期學過的古詩的題目,如《靜夜思》、《望岳》、《長歌行》、《塞下曲》等,然后出示一些詞的題目:《念奴嬌·赤壁懷古》、《沁園春·雪》,讓學生進行比較后說一說自己的發現。學生很自然地說出——詞的題目有兩部分組成。我告訴他們前一部分是“詞牌”,后一部分是“題目”。最后我讓學生思考是“詞牌”還是“題目”能告訴我們詞的內容。學生只是初讀一遍詞的內容,通過比較輕而易舉就可以做出正確的選擇。
二、從內容形式上進行“比較”與“發現”
我先讓學生自由背一背學過的古詩,在學生背誦的同時,我在黑板上用線條畫出詩歌的形式,而后引導學生觀察詞的內容形式。通過比較,學生很快就發現——詩的句數大多相等、詩句中的字數相同;如我們常見的“五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律詩”、“七言絕句”……詞的內容大多分兩部分、詞句中字數不一定相等。此時,我順勢介紹詞的兩部分分別叫上闋(或上片)、下闋(或下片),正因為詞句中字數不等,所以人們又把詞叫作“長短句”。這樣便非常直觀地表現出了詩、詞的特點,學生參與了比較的這一過程,印象自然而然加深,比老師單純的、枯燥的講解要有效得多。
三、從不同的目的上進行“比較”與“發現”
前兩個方面的“比較”與“發現”,主要目的是找出詩和詞的不同之處。為了讓“比較”與“發現”更全面,我讓學生通過“比較”與“發現”找出詩和詞的相同之處。為此,我讓學生隨意背誦一首古詩,將詩中的韻腳寫下來;然后讓學生讀一讀將要學習的詞,我再把詞中押韻的字寫下來。最后,讓學生再一次背誦剛才那首詩、再一次讀一讀將要學習的詞,在背誦和朗讀時,我提醒學生遇到韻腳時讀得稍微重一些,然后把詩和詞放在一起比較,找一找它們的相同之處。這樣,學生就很容易體會到詩和詞都是講究押韻的。看似簡單的一個小舉動,實則讓學生更深地了解了中國詩詞之所以源遠流長,是因為它獨特的語言魅力,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化的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
小學語文新課標指出: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增強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以上做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讓他們有成就感,更讓他們有效地掌握方法。這讓我想起盧梭說過的一句話:“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學生掌握方法后該如何通過運用加以鞏固呢?為此,我進行了如下嘗試:
1.在誦讀積累中進行“比較”與“發現”
在學完一首詞以后,我補充了不同詞牌的幾首詞如《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水調歌頭·中秋》、《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及陸游和毛澤東寫的《卜算子·詠梅》等供學生誦讀積累,并讓學生采用上面的做法自主探索,如此學生對詞的了解會越來越全面。在此基礎上,我還為感興趣的學生分別提供了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和王磐的《朝天子·詠喇叭》供學生探索研究。
2.在領悟體會中進行“比較”與“發現”
在朗讀教學中,我們經常需要帶領學生品味遣詞造句的精妙之處,如領會“敲”、“綠”、“鬧”等字好在哪里,體會反問句與陳述句表達效果的不同,感受夸張、比喻及排比等修辭手法運用的好處等。這些只有靠學生自己“比較”與“發現”,學生才能體會得更全面更深入。
3.在記憶糾錯中進行“比較”與“發現”
在拼音教學和識字教學中,同樣可以運用此法。如學生對拼音字母“b、d、p、q”容易混淆,我想如果還是讓學生進行“比較”與“發現”,找準半圓的位置,這樣學生也許就會分得清記得牢。同樣在教學“防、訪、芳、坊、紡”等形聲字時,最好由學生自己進行“比較”與“發現”,找出異同之處,從而有效記準生字的音、形、意。在區分形近字時更需要學生細心比較,發現不同之處。像“泡、抱、炮”這樣外形相似、形旁不同的字,換偏旁記便成了學生識記生字的主要方法。學習“蒼”的時候,他們會與“搶”、“槍”進行比較;學習“坦”,他們會聯想到“但”。如此,既可以幫助學生記得牢,又可以幫助糾正一些錯誤。
4.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進行“比較”與“發現”
語文新課標提到: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語感指的是人對語言的知覺的整體感受,或是對語言文字而引起的復雜的心理活動和認知活動的過程,把握語言文字的一種能力。通過朗讀培養語感,學生有了敏銳的語感,勢必大大提高理解詞語、句子的能力。這里我舉個教學片斷來說明,在教學一篇寫春天的文章時,文中的原句是:“小草悄悄地探出了小腦袋,柳樹也吐出了嫩嫩的柳芽……”出于對寫景文章的重點把握,就是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感受春天之美,體會作者熱愛春天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但學生的朗讀過于平淡,聽起來毫無生機,連最基本的感情朗讀都做不到,又哪來的感悟可談?我靈機一動,讓學生暫停朗讀,停下來比較兩個句子:小草悄悄地伸出了小腦袋,柳樹也長出了嫩嫩的柳芽……”學生很快發現了和原句的不同之處,“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老師,當然用“探”字好了,覺得小草偷偷的樣子很可愛;老師,用上“探”這個字,我覺得小草很膽小,它是想打探下看看春天到底暖和不暖和;“吐”字用得好,感覺柳芽不是一下子長出來的,它也要費一點力氣……這一說,班里立馬炸開了鍋,不得不佩服小孩子的想象力真是太奇特,也讓我感受到童真的歡樂。經過這一番比較,再讓學生去讀句子,感覺完全出來。學生在邊比較、邊揣摩、邊賞析的過程中,發現文章中的一詞一句的特性,體會到作者用語的精妙。唯有這樣的閱讀,才能發掘文章的意蘊,錘煉學生的語感。
美國教育界流行這樣一句話:告訴我,我會忘記;分析給我聽,我可能會記住;如果讓我參與,我就會真正理解。不管是“比較”,還是“發現”,恰恰都是學生的自我參與,都是他們的自主探索,因此,他們始終能夠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也就能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這不正是我們所追求的“有效與高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