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芳芳
摘 要: 《物流地理》課程是一門融合地理學、物流學與經濟學的綜合性學科,但是課程較抽象,傳統講授法效果不佳,因此考慮進行實訓教學。作者從教學形式特點、教學內容設計等方面并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簡單介紹如何更有效地開展《物流地理》課程的實訓教學。
關鍵詞: 《物流地理》 實訓教學 學習興趣
《物流地理》課程是中職物流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主要介紹第一、第二產業的分布及鐵路、公路、水路等的交通布局。通過《物流地理》課程的學習,學生應具備從事運輸領域工作的基本知識,并且掌握對物流路徑和物流中心布局的設計能力,為培養職業素養打好基礎。但是對于《物流地理》教學,往往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老師在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聽,或者一地圖一課堂,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實踐較少,或是單調乏味,毫無興趣可言。筆者通過多年《物流地理》教學,發現實訓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符合中職學生的特點,在此談談《物流地理》的實訓教學的感受。
一般來說,物流地理教學沒有自己的實訓室,不像單證、叉車擁有獨立的實訓室或實訓場所,而只是在普通的教室里上課。在這種情況下,要開展物流地理實訓教學就沒有那么簡單,需要教師的精心組織準備和設計。
一、分組
在實訓教學伊始,有必要對學生進行分組。首先,物流專業學生的基礎相對來說比較薄弱,學習能力及積極性不是很高,進行分組,學生可以相互幫助,化難為易,提高教學效率。另外,職高學生的團隊意識較差,分組可以使學生相互合作,共同討論,提高協作能力。考慮到學生的數量及教學效率,一般將學生分為六人一組或四人一組,最好每組學生的成績層次差不多,有好有差,每組總體水平要比較均衡,同時每組都要選出一個小組長,負責本組的答疑、匯總及匯報。
二、借助教具
在以往教學中,每節課基本離不開地圖,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輔助教學作用,但是學生厭倦,毫無驚喜可言,因此決定嘗試改變一下。如我設計這樣的一個實訓項目:發給每位學生一個梨,并問產地在哪里,具體怎樣由產地到達你手中的?要求設計詳細的運輸方案,并在地圖上畫出相對應的運輸線路圖。學生非常感興趣,共同討論完成。每次新課都會有不一樣的教具,這一節實訓課是蘋果,下一節可能是自行車模型等,深深地吸引學生的眼球,于是學生在下次上課前便有期待:老師這次又會帶什么東西呢?接下來會給我們分享哪個地方的特產呢?而且學生的每一次實踐都合作完成,最重要的是當學生拿到貨物時習慣性地看看其產地,然后思考該如何運輸,漸漸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用專業的眼光看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三、巧用網絡
當代社會是一個網絡的世界,網絡的出現改變人們以往相對靜止的生活,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便利。剛開始涉及《物流地理》課程的時候,我們應該向學生介紹利用網絡資源學習該課程的便利性、好處等,不一定要定格在印刷的空白地圖上。對本課程來說,學生要學會用一些交通相關的搜索網絡和網站,譬如Google地圖、百度地圖等,它們都具有一定的動態性,更新的速度較快,涉及公路、鐵路、航空和水運等。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教室里的網絡設施,讓學生進行不同的線路查詢,從而更好地完成實訓任務。
四、結合地方資源特色
由于我國資源分布不均,需要結合不同地區的資源特點展開實訓教學。我們現在所處的地方是玉環,所以應該以玉環資源特點展開,使學生感覺到專業學習源于生活,從而產生興趣。如文旦是玉環的特產,但是四川朋友怎樣可以品嘗到新鮮的文旦呢?請你設計一個由玉環運輸到四川的方案。又如玉環的木質家具享譽世界,但是,玉環的森林資源卻很匱乏,基本上來源于黑龍江,請設計一條最簡潔的運輸路線(黑龍江至玉環)。
五、實地參觀
在物流地理教學中,有部分章節專門介紹水運樞紐、鐵路樞紐、航空樞紐等內容,內容比較繁雜,如果以傳統的講授介紹給學生,學生的興趣并不是很濃,而且主動性也不高,教學效率無從談起。因此,思考通過實地參觀的方式開展,效果可能會更佳。比如帶學生參觀大麥嶼港,了解港口的規模,吞吐量,集裝箱情況等,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以帶學生參觀寧波港,這樣對各方面的認識可能會比較全面。另外,可以帶學生參觀溫州機場,了解旅客吞吐量、貨運業務量及航班等內容。通過實地參觀,學生的專業知識迅速提高,對專業術語的理解會比較容易,從而對該門課產生興趣。
總的來說,《物流地理》課程融合多門學科,包括地理學、物流學與經濟學,難度較大,教學挑戰可想而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須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及特點展開不同的實訓教學,促進學生的發展。以上是筆者在《物流地理》課程實訓教學中的點滴體會,希望有所借鑒。
參考文獻:
[1]劉金明.《物流經濟地理》課程教學與探討[J].物流科技,2014(8).
[2]朱波.《物流經濟地理》課程改革探析[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5(9).
[3]李強先.物流地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