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遠貴
摘 要:創新人才培養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共同趨勢。文章分析探討創新人才的內涵和影響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因素,并提出培養創新人才的主要途徑: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法、改革教育管理制度、完善激勵創新的考核評估制度、提高教師隊伍素質、營造校園創新的環境與氛圍。
關鍵詞:高校;創新人才;人才培養;高等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C961;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01-0003-02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培養靠教育。高等學校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搖籃,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主力軍。世界各國都不約而同地加強對人才的培養和競爭,都把培養創新人才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標。
一、創新人才的內涵
創新人才是指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創新人格,能順利地完成創新活動,并富有創新成果的人才。一般來說,創新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素質與智能結構。
1. 創新人才的基本素質
第一,具有創新意識。養成推崇創新、追求創新和以創新為榮的意識,善于發現并提出問題,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有為科學與技術事業的發展獻身的高尚精神和進行創造發明的強烈愿望。第二,具有創新思維。必須打破常規,突破傳統的觀念,有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從而使思維具有一種“超前性”。主要表現在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和新穎性方面。第三,具有創新能力。具備寬廣而扎實的基礎知識,廣博的視野以及善于綜合、交叉、開拓新領域的能力,掌握創新知識的方法論,包括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信息加工能力、科學研究能力、動手能力,能夠熟練掌握和運用創新方法,發明新成果。第四,具有健全的人格。要求創新主體必須具備獻身科學、獻身人類事業的堅強意志,具有敢闖、敢冒風險、敢于懷疑和批判的科學精神,具備良好的精神狀態和思想情緒,能夠正確判斷創新的價值、方向和水平,保證創新活動的有效性、科學性和可持續性。
2. 創新人才的智能結構
第一,具有獨特的創新想象。科學發展和創造沒有一項能離開豐富的想象。在科學發明中不僅需要扎實的知識、確鑿的數據,更需要創新想象,這種想象是一種形象化的思維過程,在大腦中構成創造物的圖形,有時也要進行聯想,即對觀察和感知過的對象進行重新改造和加工,創造出新的形象或新的理論。第二,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即對事物的深刻的感知,這是以觀察為基礎的,并不斷地在觀察中進行多種思考,通過比較其異同等,發現事物間的必然聯系。第三,具有良好的記憶力。擁有良好的記憶力,才能使創造者腦中儲存大量的信息,這是創新思維的基礎材料。有了大量的信息,才能在更大的時空內進行分析綜合,才能產生創造的靈感,產生出豐富的科學構想。
二、影響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因素
1. 教育理念有待創新
在傳統的高校教育中,以應試教育為主的教育誤區仍然存在,表現為課程內容設置單一,教學重理論、輕實踐。同時,多數高校仍采用統一的教學計劃、統一學制、統一管理的人才培養模式。在這種操作模式中,個體之間的差異容易被忽視,個體的創造熱情也極易被窒息,培養出的學生往往缺乏創新精神。
2. 課程結構和設置不合理
目前,高校課程結構和設置還很不適應現代科技對人才能力的要求,如必修課太多,選修課太少;專業選擇缺乏自由,不能因材施教,不利于發揮特長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專業基礎課不夠廣泛和深入;課程的負擔太重,使大部分學生的精力只能應付規定的課程,沒有時間思考相關的問題。
3. 實踐教學環節薄弱
實踐環節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但是,目前的實踐環節面臨問題:有時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實習流于形式,走過場。高校與企業之間缺乏有效交流,師生大多關起門來做學問,這必然造成閉門造車的后果,培養出來的學生步入社會后也就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對創新人才的需求。
4. 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
傳統的教學方法大多數采取灌輸式教學方法,講課方式缺乏創造性思維的引導,沒有給學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更不重視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方式的培養與訓練。這樣,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課堂的學習效果,使受教育者局限于書本、課堂,難以發展自己的個性與興趣。培養出的學生在實踐能力方面比較差,更談不上具有創新能力,這與新興學科迅猛發展、信息瞬息萬變的社會極不相稱。
5. 缺乏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教師,成了創新人才培養的“瓶頸”
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創新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具有創新意識的教師。然而,從教育自身看,長期存在的價值取向上的迷失與方法論上的偏頗,缺乏對“培育創新”的追求,導致教師本身逐漸失去對創新的應有關注,創新意識日漸淡漠,創新能力也日漸弱化。從實際情況看,缺乏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師資,既是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最大的制約因素,也是造成高校培育學生創新能力功能弱化的原因。
三、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
1. 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強化創新人才培養意識
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強化創新人才培養意識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前提。教育思想應著重實現四個轉變:一是教育質量觀的轉變,即由偏重知識傳授轉向“重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二是培養目標觀的轉變,由培養“專才”轉向“注重通才教育,通專結合”,培養復合型人才。三是人才培養方式觀的轉變,變教師單純的知識傳授為教書育人,為人師表,變學生只是作為被動接受教育的客體為學生是參與教學過程、積極主動學習的主體。四是專業設置觀的轉變,變“過窄”的專業口徑為“寬專業口徑”,調整專業設置,拓寬專業口徑,以加強知識通融與遷移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專業知識面寬,適應能力強。
2. 改革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
針對知識經濟和科技發展的要求,不斷調整專業結構和課程設置,加強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要改變過去分科過細、過分強調學科知識體系、內容偏多偏全、知識陳舊的狀況,進行課程的綜合重組,既保證課程體系的科學性及其核心內容和基本要求,又要體現課程的創新性、多元性和可選擇性。要拓寬專業口徑,改變以學科為中心的專業設置,加強學科之間的聯系,文理科相互滲透,擴大學生的知識眼界;調整課程結構,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以加強基礎、優化結構、提高素質為原則,對現有課程結構進行調整,加強基礎課,突出重點,優化專業課,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倡導學生跨院系進修,攻讀雙學位、主副修,以培養大批基礎扎實、具有知識融通與遷移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以適應信息社會化和國際化社會的要求;創新教學內容,改變教學內容老化、知識陳舊、文化功底薄弱、嚴重落后當代科學文化發展的狀況;精心選擇教學內容,教學內容要體現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互相滲透、有機結合的特點,貫穿創新能力的培養。
3. 改革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改革,最主要是應做好四個轉變:從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觀念轉變到以創新人才培養為主要目標的教育思想上來,自覺地將創新教育寓于各個教學環節之中;從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師講授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轉變到以學生為中心、以指導學生自學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上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從“滿堂灌”“填鴨式”“黑板加粉筆”的教學方式,轉變到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的教學方式上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積極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益。同時,注意將科研引入教學過程,激發學生創造精神,訓練科研方法,提高研究能力,使學生由學會學習到學會科研,由自學達到治學。
4. 改革教育管理制度
首先,教育管理制度要有利于創建充滿活力、鼓勵創新的教育教學環境,改變對教師集中過多、統得過死的現象,使教師的教學活動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創新性勞動。其次,要增強教學管理的民主性,創造條件滿足教師自我實現的愿望,把教學的自主權還給教師,在可能的范圍內,由教師自行決定對教學的時間、空間、內容的取舍,教學方法的選擇。第三,要對學生實行差異管理。對學生的管理不能“一刀切”,要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特長和愛好。第四,積極開展教學管理創新,推進學分制管理模式的改革,建立更加具有彈性、靈活且有自身特色的教學管理制度,使學生在選專業、選課上有更大的自由度,為其發展個性和成才營造更為寬松的環境。
5. 完善激勵創新的考核評估制度
科學的考核評估,對教育教學往往起著導向作用。要加強考試改革,減少對死板生硬知識的考核分量,加大對知識應用和綜合解決問題內容的考核,突出創新能力培養要求,既要重視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核,更要鼓勵獨立思考、大膽探索,鼓勵新觀點、新見解。在考試方法上,除必要的閉卷考試外,要根據課程教學的內容和特點大膽嘗試開卷、開卷與閉卷相結合、筆試與實驗相結合、筆試與口試相結合、小論文等考試形式,全面考核學生書面表達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分析類比能力和求異思維能力,強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避免考前突擊和死記硬背。考核評估時,對學生的創新萌芽要給予充分肯定,對在課外科技、學術活動方面取得一定成績的學生,給予必要的創新學分,鼓勵學生從事有利于創新能力拓展的各項科技活動。
6. 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建設高素質的創新型教師隊伍
培養創新人才,關鍵在于教師,應大力加強高校師資隊伍建設。要加強創新教育理論的學習和研究,轉變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高等教育觀,營造良好的創新教育氛圍。教師必須不斷地學習,不斷獲取新知識,不斷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和體系,根據知識經濟時代社會分工多元化和多變性的要求,增強學科相融性及綜合實踐能力,以高深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理論功底,教會學生掌握知識、學會學習,打好文化科學知識的基礎,培養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創新型人才。
7. 營造校園創新的環境與氛圍
學校創新環境的建設應置于學校工作的中心地位,應體現出民主、開放、進取的特點。在加大創新人才培養硬環境建設投入如良好的教育基礎設施、先進的儀器設備等的同時,還要積極倡導創新教育的理念,營造一個以培養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為目標的育人軟環境。高校在培養創新人才的過程中,還要重視學生的管理,堅持形式與內容、共性與個性、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應積極開展學、研、產活動,花大力氣建設實習基地,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建設小型生產線,充分利用第二課堂,開展校園創新活動,建立創新激勵機制,形成濃厚的創新氛圍,激發學生的創新激情。此外,高校應加強學術交流,活躍學術氣氛,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學術講座和學術報告,拓展學術視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使學生通過各項活動的鍛煉,充分發展個性,提高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形成濃厚的創新學術氛圍。
參考文獻:
[1]李春生.美國和俄羅斯關于創新教育的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02(11).
[2]教育發展與政策研究中心.發達國家教育改革的動向和趨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3]教育部.發達國家教育改革的動向和趨勢:第5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法規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5]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學習參考資料[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