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琳鈺
【內容摘要】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啟發式教學自古以來就備受關注,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有著深遠的教學意義。本文從啟發的角度出發,就如何在音樂鑒賞課堂中,循循善誘地引導學生思考,啟發學生們自主學習,進行如下探究。
【關鍵詞】初中音樂 鑒賞教學 啟發式教學
無論是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學思想,還是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啟發式教學早已在千年前生根發芽,并歷經各個時代的考驗和發展,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科學的教學觀念。而音樂屬于一種古老的聽覺藝術形式,帶有鮮明的主體色彩,會因學習者、感受者的不同而出現不同的認知和體驗,如果只憑借他人的眼光或意識去鑒賞音樂背后的審美情趣,思想勢必會被他人俘獲,鑒賞到的也只是音樂作品的皮毛,無法實現審美能力和素養的提高。學習又是學習者主動參與并積極作為的活動,初中生作為青春期特征最為彰顯的成長階段,對學習主體權的需求欲望也空前膨脹,在這種主體教學背景下,考慮到初中生的學力有限,教師要更多地采取啟發式教學的方式,以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伴隨者”定位自身角色,讓啟發誘導替代原本的注入式教學,激活學生的審美感官和創新思維,從而活化初中音樂鑒賞課堂。
一、創設沖突情境,誘發學習動機
啟發式教學的關鍵就在于認知沖突情境的創設。施教者通過科學分析初中音樂作品教學的目標內容和規律,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求,設計有效的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思維,調動學生解決認知沖突的動機和欲望,對于科學誘導學生鑒賞音樂作品至關重要。初中音樂鑒賞課是一門藝術抽象課程,對于爭強好斗的初中生來講,只有通過設計一定的沖突情境來引發學生思維間的認知落差,刺激學生為了解決沖突而積極投入思考、探究的意識和期望,讓啟發誘導在此真正散發功效。
七年級下冊《唱臉譜》這一課以京劇中的臉譜為背景,這個教學話題對于大部分初中生而言,缺乏吸引力,不少學生一聽到“京劇”二字就直打哈欠,認為那是老大爺、老大媽的興趣,跟他們的時尚不沾邊。為了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嘗試將臉譜雜糅在學生們感興趣的教學元素中,如通過臉譜的快速變化設計臉譜小魔術,或者以充滿時尚元素的京劇流行歌曲《貴妃醉酒》、《雨花石》導入教學,將學生們喜歡的時尚和我們的傳統國粹整合一起,給予學生們新的學習體驗,消除他們原有對京劇、對臉譜的排斥感。
二、鼓勵獨立思考,發展思維能力
夸美紐斯說過:“生動的直觀固然重要,但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再好的情境創設也只是刺激學生發生思維反應的直觀表象而已,要通透理解鑒賞作品的內容和意義,領會其深藏的美感,重點還在于學生的思考和探索上。“教是為了不教”,在啟發式教學中,教師往往“授之以漁”,只傳授學生鑒賞作品的方法、角度和策略,而不會告訴學生自身對作品的主觀看法,而學生要真正學會對音樂作品的欣賞,了解一首曲子,一種樂器的文化和審美,最本質的任務還在于學生自身的主觀努力上。所以,在給予適時、適當的啟發誘導后,初中音樂教師應當及時鼓勵學生的獨立思考,引導學生發散思維,主動探究,以盤活初中音樂鑒賞課堂。
例如在教學八年級下冊《海濱音詩》中第3課時中,《海港之夜》的欣賞教學中,我嘗試以情景對比的形式,插入一首歡快的兒童歌《白帆》,這首歌曲同樣以大海為背景,與悠揚又憂傷的《海港之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教學中,通過主觀欣賞及小組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對這兩首歌曲在內容情感和音樂表現手法進行比較分析。在教學中,我并不以直接講解的方式,告訴學生這兩首歌曲有什么不同,而是嘗試通過兩首歌曲的欣賞、情境演示進行鮮明的對比,從主觀的情感體驗上,刺激學生,引發學生們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二者在情感上的不同。如在教學中,我讓一二大組的學生,以情境再現的形式表現《白帆》中,兒童歡快乘船的場面;而讓第三、四大組的學生扮演那些離港前的水手們,引導學生們在對比與體驗中感受它們的異同點,引發學生們的主體思考。
三、強化過程監控,提供個性指導
啟發式教學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完美實現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作用的“聯姻”,從而要求教師要實時監控整個課堂教學流程,在最恰當時機為學生提供最優質的引導和幫助。而且初中音樂鑒賞作為初中生一種良好的藝術審美形式,涉及較多的專業化知識內容,較為抽象、復雜,如果放任學生自由欣賞和學習,雖然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證學生主人翁地位的實現,但卻無法幫助學生真正習得其中所蘊含的知識本質和美感,課堂雖然轟轟烈烈,卻無實質內容。因此,加強初中音樂教師的主導作用,強化課堂監控意識,為學生提供適時的指導和幫助,對啟發式教學的成功實施尤為重要。教學七年級下冊《渴望春天》這一課時,我在歌曲欣賞后,創設來一個知識拓展平臺,鼓勵學生們以“春天”為主題開展探究活動。在這個探究活動中,我并給給出主題就放任學生們自己去亂闖,而是通過一個個任務小板塊的形式,如春天詩歌會、唱響春天,等等。通過這樣的過程引導與監控形式,為學生們指明探究的方向,給他們提出更加明確的學習任務,這對于他們的能力養成與個性發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總之,“凡是沒有被悟性徹底領會的事項,都不可用熟記的方法去學習”,而要在教師的循循善誘下,增強學習動機,發展音樂審美思維,并學會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進行個性化探索,慢慢接近初中音樂作品的晶核,從而徹底領會其中的美妙和情意。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