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摘 ? ?要: 創設歷史情境教學,是教師為了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創設類似史實的情境,調動學生多方面感官,多角度喚起學生身臨其境之感,以便讓學生在最佳的環境和氛圍中感知歷史、理解歷史。但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在運用中還有所欠缺。文章結合教學實踐,分析了歷史情境教學的重要性、必要性,論述了實踐過程中的一些具體方法及注意事項,以此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 高中歷史 ? ?情境教學 ? ?創設方法
隨著高中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一線教師最欠缺的并不是專業知識,也不是責任心,而是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新課程改革的兩個亮點,一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即學生由被動接受式學習向主動探究式學習轉變;二是教師角色的轉變,即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由課程的執行者向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轉變。那么,如何實現教師和學生角色的轉變,我認為最關鍵的是要注重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和熱情。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愉悅的氣氛中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才能有效實現教學目標。
歷史情境教學的有效使用能夠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求知的熱情。近年來,高考命題比較注重對歷史情境的考察。山東省實驗中學歷史教研組長魏明分析:“2016年高考文綜Ⅰ卷歷史試題精心選擇史料,搭建問題情境,立足知識和能力考核目標設計提煉問題、組織答案,突出對學生歷史學科目標能力的考查要求。”這就要求教師立足課堂,創設更有效的教學情境。
一、什么是情境教學
所謂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從教學需要和教材出發,結合學生的特點和自身的經驗,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情境或氛圍,以激起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幫助學生正確有效地理解教學內容,并使學生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它的特點是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視認知與情感、活動和環境等的有機結合。
由于歷史研究的對象是已經過去了甚至消失了的人類活動,這就決定了學習歷史知識的間接性。對這些研究對象已經不能進行直接的觀察和接觸,只能依據遺存的資料進行研究。因此,教師在講述歷史事物時,不可能進行直接的原狀性的展現,而更多的是借助教學材料和語言,間接地表達歷史事物。學生要了解和認識過往的歷史進程,也不能進行直接的接觸和實驗,只能借助有關的學習材料進行間接的認識。對于16-19歲的高中學生,雖然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知識,但是由于知識面相對較窄,他們對一些抽象問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不強,很難僅僅通過教材的學習就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如此種種原因,都要求教師深入教材、超越教材、豐富教材,為學生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及時補充有關內容,促進學生理解的深入。同時,歷史知識內涵的豐富性給情境教學的深入挖掘提供了大量可以挖掘的素材,我們可以采用多種手段來呈現歷史面貌。
我們這里提出的創設歷史情境,是指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師為了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創設類似史實的情境,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感覺等多方面感官,多角度喚起學生身臨其境之感,以便讓學生在最佳的環境和氛圍中感知歷史、理解歷史、啟發思維、升華情感。
二、如何創設情境教學
面對新課改和新高考的嚴峻形勢,我們高中歷史教師必須更新理念,推陳出新。那么,如何營造生動活潑的互動氛圍,激發學生樂學、好學、善學、巧學的積極心態?怎樣才能切實創設一種新穎、生動、開放的歷史“情境”課堂?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探索,淺談幾點在創設歷史情境課堂方面的具體做法和體會。
1.利用歷史小故事,創設生動情境。
很多中學生喜歡聽故事,在高中歷史課堂上,可以根據講授內容穿插一些妙趣橫生的歷史故事,這樣易于將學生迅速帶入所學內容之中。如在學習必修一《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一課時,由于政治制度相對比較抽象,我會引入唐代安史之亂、宋太祖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故事,使學生在呆板、枯燥的知識傳授中體會歷史課堂的生動性。
2.使用豐富多彩的教學組織形式,創設趣味情境。
學生在“玩中學”,教師在“玩”中評價,這應成為新課改下我們歷史課堂所追求的一種境界。如講必修一《古羅馬的法律制度》時,針對羅馬法生澀、難懂、理論性強的特點,我把“今日說法”這個收視率極高的電視節目搬到課堂,通過案例展示、法官判案、大家說法等活動,讓學生在玩中生疑,在玩中釋疑,用實例破解概念。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還模仿“正大綜藝”、“挑戰主持人”、“實話實說”等節目的組織形式,讓學生在游戲和活動創設的環境中,動手、動口、動腦……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身心潛能,省時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多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易于集中精力,愉悅地接受知識,越學越有趣,教師越教越開心。
3.課本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創設良好情境。
生活中處處皆學問。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中學生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我們可以運用真實的生活實例創設教學情境,最大限度滿足學生的這一心理需要,讓學生從感性上體會歷史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如學習必修二《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這一專題中《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一課時,講到近現代服飾演變的歷程,我給同學們展示了一件旗袍,從現代旗袍的特點、式樣導入新課,思考中國近現代婦女旗袍的發展演變歷史,從而激起學生探究本課的興趣。
4.利用角色扮演創設情境。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和教材內容設計一些趣味對話,不但能活躍課堂氛圍,還可以發展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如學習《羅斯福新政》一課時,在探究羅斯福新政的實質這一知識點的過程中,我設計一段馬克思與羅斯福穿越時空的對話,并讓同學們進行角色扮演,從而使同學們在趣味對話的過程中深入思考羅斯福新政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還是向社會主義過渡。
5.充分運用多媒體資源,創設直觀情境。
根據教學內容,利用音樂、圖片、電影、紀錄片和實物等形象手段把歷史原始資料搬到課堂,重現歷史。這樣可以使抽象的歷史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容易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更好感受歷史的魅力,對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創設歷史情境教學的注意事項
情境教學是高效教學的輔助手段,教師不能為了情境而進行創設,情境必須要與學習任務相互融合,要能以自然的方式展現學習任務所要解決的矛盾和問題。此外,還有以下方面需要注意:
1.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
教師在設計課程時,首先要從學情出發,結合學生實際的認知能力、生活經驗,加工創設出學生感興趣的歷史情境。
2.要有適度的復雜性。
要求創設的問題情境有一定難度,學生經過積極的思考探究才能得到答案,而且教師應注意設置問題的難易區分度,這樣有利于學生思維活動不斷深入推進。教師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地思考,不僅對學生自主學習具有啟導作用,而且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和創造潛能的開發,使學生獲得有血有肉的歷史知識和豐滿的歷史感悟。
3.要體現主體性。
學習情境應首先保證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由師生共同創設,教師不能只關注個別優秀的學生,還應兼顧大多數學生,即教師與每一個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活躍的交互活動,以實現共同構建學習的目標。
4.要注意可變性。
學生的日常生活是不斷變化的,教師的學識與經驗也會隨著教齡的增加而不斷豐富,教師對同一知識的認識和把握也會不斷深入,所以在創設情境的實際操作中應該隨著現實生活的變化及時更新,如果某個教學情境一成不變,就會失去它應有的吸引力。
總之,情境教學是一門教學藝術,只要善于挖掘、注重方法,就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趙亞夫.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梁勵.論歷史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J].課程.教材.教法,2005(5).
[3]郎宇飛.追求務實、理性的情感態度價值觀[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8(10).
[4]崔平.高中課堂創設歷史情境的策略應用探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5]任鵬杰.發展性評價應該根植于日常教學[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