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章凱 余昳萍
摘要:目的 對應用肌力訓練與穴位艾灸方式聯合對患有膝關節勞損疾病的患者實施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方法 選擇我院收治的患有膝關節勞損疾病的患者8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平均每組44例。單純采用肌力訓練方式對對照組患者實施治療;采用肌力訓練與穴位艾灸方式聯合對治療組患者實施治療。結果 治療組患者膝關節勞損疾病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在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例數明顯少于對照組。結論 應用肌力訓練與穴位艾灸方式聯合對患有膝關節勞損疾病的患者實施治療的臨床效果非常明顯。
關鍵詞:肌力訓練;穴位艾灸;膝關節勞損;治療
膝關節勞損疾病在臨床上主要見于中老年人群,導致其發病的主要機制大多數情況下與患者長期重復進行某一特定動作,從而對膝關節產生過度的負荷,誘發慢性微細損傷、急性損傷,且沒有能夠得到有效治療,或中老年人體機生理功能出現衰退等因素有一定的關系,膝部疼痛、腫脹、屈伸不利屬于該疾病患者的主要癥狀表現,病情程度嚴重者的關節腔內會存在一定的積液、膝關節的活動功能會出現障礙,甚至還有有軟骨壞死等現象出現,對其正常的運動功能、生活質量造成影響[1-2]。本次對應用肌力訓練與穴位艾灸方式聯合對患有膝關節勞損疾病的患者實施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2014年5月~2016年5月選擇我院收治的患有膝關節勞損疾病的患者8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平均每組44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膝關節勞損患病時間1~14個月,平均患病時間(5.7±1.4)個月;患者體重41~86 kg,平均體重(54.7±8.5)kg;患者年齡52~83歲,平均年齡(63.9±6.8)歲;治療組中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膝關節勞損患病時間1~16個月,平均患病時間(5.2±1.5)個月;患者體重43~87 kg,平均體重(54.4±8.9)kg;患者年齡51~89歲,平均年齡(63.4±6.5)歲。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上述相關指標比較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單純實施肌力訓練,①靠墻進行半蹲起訓練,背靠墻壁將雙腳分開,保持與肩同寬狀態,軀干盡量下沉,取半蹲或稍半蹲位,半蹲幅度應該以患側的膝關節稍有酸痛感為宜,半蹲狀態的持續時間應該保持5 s左右,然后下肢發力使軀體以緩慢的速度抬起直至站立位,重復進行上述訓練,每組10次,每次練習3組,每組之間應該休息1 min左右;② 坐位伸膝抬腿訓練,取坐位,椅子的高度應該以患者小腿能夠保持自然下垂且腳不會接觸到地面為宜,大腿前側肌群發力,使小腿以緩慢的速度抬高至水平位狀態,然后再以緩慢的速度放下,在進行訓練的過程中,應該根據患膝肌力及關節承受能力在患側腳踝的位置綁一個重量為1 kg的沙袋,以便能夠增加訓練的難度。每組15次,每次練習3組,每組之間應該休息1 min左右;③ 俯臥位屈膝抬腿訓練,俯臥于平臺上,雙腿保持自然伸直狀態,大腿后側肌群發力使小腿能夠以緩慢的速度抬起接近90°,再以緩慢的速度放下至水平位狀態,在進行訓練的過程中,可以根據患膝的肌力及關節承受能力在患側腳踝的位置綁重量為1 kg的沙袋,以使訓練難度增加,每次15次,每次練習3組,每組之間應該休息1min左右。上述練習隔天進行1次,計劃練習3個月,訓練負荷根據患膝承受能力逐漸加量,每次訓練時間控制在30 min之內,訓練完成后休息5 min。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艾灸治療,患者取仰臥位,雙腿保持伸直狀態,雙膝朝上,主要取穴包括阿是穴、膝眼、鶴頂、足三里,艾條點燃之后,距離局部皮膚3 cm左右施灸,以局部紅熱為宜,每次持續時間在30 min左右,隔天進行一次治療,計劃治療3個月。
1.3觀察指標 選擇兩組膝關節勞損疾病的臨床治療效果、在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例數等兩項內容作為觀察指標。
1.4治療效果評價方法 臨床治愈:患者膝部疼痛、腫脹、屈伸不利等膝關節勞損癥狀徹底或基本消失,膝關節的生理功能和活動能力恢復正常;有效:患者膝部疼痛、腫脹、屈伸不利等膝關節勞損癥狀明顯減輕,膝關節的生理功能和活動能力有顯著改善;無效:患者膝部疼痛、腫脹、屈伸不利等膝關節勞損癥狀沒有減輕,膝關節的生理功能和活動能力有明顯異常[3]。
1.5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分析均經SPSS 18.0軟件進行處理,當P<0.05的時候認為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并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則實施χ2檢驗。
2 結果
2.1膝關節勞損疾病的臨床治療效果 對照組患者單純采用肌力訓練方式治療后膝關節勞損控制總有效率為70.5%;治療組患者;采用肌力訓練與穴位艾灸方式聯合治療后膝關節勞損控制總有效率為90.9%。組間差異顯著(P<0.05)。
2.2在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例數 在膝關節勞損疾病治療期間,有6例對照組患者出現不良反應,觀察組有1例,差異顯著(P<0.05)。
3 討論
應用肌力訓練與穴位艾灸方式聯合對患有膝關節勞損疾病的患者實施治療,可以發揮積極有效的協同作用,其治療的主要機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通過靠墻半蹲起訓練,可以對患者患側的大、小腿肌群、膝關節周圍的韌帶,產生一定的強化訓練治療效果;②通過實施坐位伸膝抬腿訓練,可以使位于患者大腿前側的肌群及膝關節周圍的韌帶力量水平得到顯著性提高;③通過實施俯臥位屈膝抬腿訓練,可以使位于患者大腿后側的肌群及膝關節周圍韌帶力量水平得到顯著性提高;④在患者實施系統的肌力訓練之后,輔助應用中醫艾灸方式進行治療,可以使艾灸所產生的溫熱效應。及穴位刺激效應,對相應的穴位產生良性刺激,使脈絡得到有效的疏通,對代謝及炎性產物的消除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使膝關節疲勞狀態的緩解速度明顯增加,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疲勞影響因子發生累積,對膝關節生理功能的進一步改善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4-6]。
參考文獻:
[1]趙欽福,王文,李云,等.關節鏡下有效選擇性治療中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8):16-17.
[2]孫紅,田文,廖偉華,等.社區居民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流行病學調查分析[J].海南醫學,2013(07):1064-1066.
[3]史明.磁脈沖聯合膝關節功能訓練治療膝關節勞損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3,35(4):324-325.
[4]袁望舒,劉忠良,張海娜,等.膝骨性關節炎的運動療法新進展[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1,33(3):230-233.
[5]許榮梅.高壓氧并功能訓練對膝關節韌帶運動損傷的療效[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2,34(2):141-142.
[6]雒曉甜,梁英,李鵬,等.等速肌力訓練聯合關節腔內注射及關節松動術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4,36(6):440-444.
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