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莉++初乃慧
摘要:目的 監測、比較寧夏耐藥結核病患者和非耐多藥患者生存情況。方法 收集、整理2013年4月~2014年4月寧夏地區耐藥基線調查期間確診的菌陽肺結核患者和經藥敏實驗確診的耐多藥患者的社會人口學特征、治療信息,調查耐多藥患者和非耐多藥患者2年后的生存情況,數據運用logistic回歸進行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結果 寧夏地區耐多藥肺結核患者初次就診于結核病定點醫療機構以外的綜合醫療機構的比例高于非耐多藥患者;同時耐多藥患者與非耐多藥患者相比在治療過程中多次治療、治療時間>1年的患者比例高;與非耐多藥患者相比耐多藥患者更多的死于肺結核。結論 我國各地耐多藥患者的治療結果存在差異,原因是評價標準和觀察結果的時間標準不同,同時存在治療和管理的方案也不同,但是總體來看,成功治療的水平有待提高。
關鍵詞:肺結核;治療;生存分析
耐多藥肺結核(MDR-TB)是指肺結核患者感染的結核分枝桿菌對異煙肼和利福平同時耐藥[1]。
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處西部的少數名族地區,全自治區人口僅654萬[2]。2013年4月~2014年4月寧夏自治區結核病防治所全區在開展了肺結核患者耐藥基線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寧夏地區耐多藥率為7.8%,高于同處西部地區、人口數是其4倍的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的耐多藥率(4.6%);寧夏復治肺結核患者耐藥率為77.3%,高于全國結核病耐藥基線調查結果復治總耐藥率(55.2%)[3]。因此,開展寧夏地區肺結核耐多藥結核病患者和非耐多藥患者生存情況的比較分析探索工作意義重大。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寧夏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寧夏肺結核耐藥基線調查”在2013年4月~2014年4月發現確診的活動性肺結核患者2369例,其中菌陽性的751例,可以進行藥敏的665例[3],其中經藥物敏感試驗確診的MDR-TB患者52例,患者對照組非MDR-TB患者613例,
1.2方法 耐多藥肺結核組病例選擇:痰菌藥敏試驗,至少同時對異煙肼和利福平耐藥的病例;對照組非耐多藥肺結核組病例選擇:痰菌藥敏試驗結果為不同時耐煙肼和利福平的病例。數據采用Excel 2003進行整理,采用SPSS 19.0進行統計分析,經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社會人口學特征比較 本次調查寧夏自治區22個縣共發現菌陽肺結核751例,能進行藥敏實驗的肺結核患者665例,其中耐多藥肺結核組52例中,男32例,占61.5%。女20例,占38.5%;非耐多藥組肺結核組613例中,男346例,56.4%。女267例,占43.6%;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507,P=0.560)。MDR-TB組45.7歲,非MDR-TB組48.9歲,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48,P=0.98)。兩組43.0%~46.2%為回族,民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31,P=0.717)。兩組在受教育程度和職業方面差異也無統計學意義。兩組間社會人口學特征無統計學差。
2.2治療情況比較
2.2.1首次抗結核治療的機構 52例MDR-TB患者中有30.2%(16/52)首次抗結核治療在結防機構(結核病專科醫院、結防所、結核病定點醫院),有69.8%(36/52)首次抗結核病治療選擇綜合醫療機構;613例非MDR-TB患者中有84.8%(519/613)首次抗結核治療在結防機構,有15.2%(94/613)首次抗結核病治療選擇綜合醫療機構,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8.53,P<0.001),見表2。
2.2.2治療登記分類 52例MDR-TB有27例(51.9%)為初治、25例(48.1%)為復治。與MDR-TB組相比,非MDR-TB組中初治為563例(91.8%),復治為50例(8.2%)(χ2=76.34, P<0.001),見表2。
2.3本次確診前治療的次數及最長抗結核治療時間 MDR-TB組在本次確診前接受過一次抗結核治療的患者13.5%(7/52),接受過兩次抗結核治療的32.7%(17/52),接受過≥3次抗結核治療的53.8%(28/52),而非MDR-TB在本次確診前接受過一次抗結核治療的患者86.0%(527/613),接受過兩次抗結核治療的11.1%(68/613),接受過三次及以上抗結核治療的2.9%(18/613),在抗結核治療次數上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28.48,P<0.001);MDR-TB組中52.8%(27/52)的患者最長的一次抗結核治療持續>1年,而非MDR-TB組僅占13.2%(81/613)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2.80,P<0.001)。
2.4被調查結核病患者2年后生存情況比較 MDR-TB組2年中病死率為9.6%(5/52),非MDR-TB組死亡為2.9%(18/613),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85,P=0.016)。在死亡患者中MDR-TB組有100%(5/5)的患者死于結核病,非MDR-TB組為0.8%(5/18),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627,P=0.018)。MDR-TB治愈20例 ,治愈率為38.5%,非MDR-TB組治愈532 例,治愈率86.8 %。Kaplan-Merier生存分析結果顯示患者結核病2年后,非MDR-TB組患者平均存活時間為23.6個月,而MDR-TB組平均生存時間為22.3個月,兩組間差異統計學意義(χ2=6.86,P=0.009),見圖1。
2.5 MDR-TB與非MDR-TB患者生存危險因素情況分析 運用logistic回歸進行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年齡、耐多藥狀態、曾經治療最長的時間>1年、抗結核治療3次以上、復治,均為結核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而性別、婚姻狀況、教育程度、職業、民族與患病后死亡無直接關系,見表3。
3 討論
3.1本研究顯示,耐多藥肺結核患者有多家醫院反復就診的現象,抗結核治療過程較非耐藥患者復雜。累計抗結核治療時間遠長于非耐藥患者[4]這與相關研究的結論是一致的。
3.2 MDR-TB組患者的歸口管理不當位,調查顯示只有13.5%的MDR-TB患者首次確診治療在結核病定點醫療機構,其他綜合醫療機構接受抗結核治療規范性難以得到保證[5]。
3.3患者治療情況比較結果顯示,耐多藥患者的治療過程較復雜,53.8%的患者接受過≥3次的未完成規定的治療過程。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不能堅持療程及規律用藥,使耐多藥結核、重癥結核增多,喪失勞動力,生活質量下降,并成為傳染源,嚴重影響個人及他人的生命健康。
3.4本次調查發現,年齡>45歲和抗結核治療超過1年是耐多藥肺結核未治愈的危險因素。年齡越大的耐多藥患者身體素質越差或之前累計服藥時間越長發展為廣泛耐藥的可能越大或身體素質越差,形成惡性循環[6],這與以往研究結果相一致。
3.5本次調查發現的MDR-TB患者治愈率僅為38.4%,低于李衛彬等人關于耐多藥肺結核患者治療結果及其影響因素調查結果河南MDR患者治愈率為46%[6],廣東和湖北的MDR患者6個月培養陰轉率62%[7],杭州市是76%[8],我國各地耐多藥患者的治療結果存在差異,原因是評價標準和觀察結果的時間標準不同,同時存在治療和管理的方案也不同,但是總體來看,成功治療的水平有待提高。
參考文獻:
[1]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衛生部醫政司,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結核病防治規劃實施工作指南[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8:71.
[2]寧夏統計局.2014年統計年鑒[R].中國統計出版社,2015:1.
[3]王曉林,王曉平,肖慧霞,等.寧夏地區結核分枝桿菌耐藥情況調查[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5,38(10):738.740.
[4]端木宏謹.抗結核藥物合理使用的有關問題[J].中國防癆雜志,2005,27(1):9-10.
[5]張加勝,孫強,李文婧,等.耐多藥肺結核患者既往診治情況調查研究[J].中國防癆雜志,2011,33(8):471-474.
[6]李衛彬,馬麗萍,李新旭,等.耐多藥肺結核患者治療結果及其影響因素調查[J].臨床肺科雜志,2012,17(10):1831-1834.
[7]弭鳳玲,王黎霞,李亮,等.中國全球基金耐多藥結核病項目階段性實施結果分析[J].中國防癆雜志,2010,32(11):700-704.
[8]吳琍敏,陸敏,金晗英,等.浙江省杭州市實施第五輪全球基金耐多藥結核病防治項目情況分析[J].中國防癆雜志,2010,33(11):717-719.
編輯/羅茗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