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姍
摘 要:伴隨著國家對國民教育的重視,我國高等院校逐漸擴大了招生的規模,因此導致大量的大學畢業生在就業方面出現新的問題。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目前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基于創新創業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最佳途徑。文章就以創新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影響進行了簡要的探討,并提出了基于創新創業教育視角下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育;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高等教育逐漸向大眾化教育階段發展,大量的大學生逐漸成為社會的主要勞動者,尤其是在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下,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再一次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現階段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最佳途徑就是實現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大學生通過創新創業不僅能解決就業問題,同時還能從中實現個人的價值, 獲得成就感,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1]。高校作為培養大學生的主要場所,如何通過創新創業教育的改革和教育內涵的完善實現人才素質的培養,為社會提供創新型的人才是目前高校亟須解決的一個重要性問題。
一、對當代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必要性
1.當下就業形勢要求學校進行創新教育理念
目前高等學校作為人才輸出的主要場所,其對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成為社會和政府關注的重點,并且針對創新創業教育方面的研究活動也受到外界的高度關注。長時間以來我國大學生處于分配工作的狀態,因此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培養也被忽視。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高等院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大學生就業能力問題逐漸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雙重影響下凸顯出來[2]。目前大學生對自我就業能力不能準確定位,對自身需求和社會要求不明確,無法在符合自我就業目標的前提下實現自我價值,也無法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同時近年來世界經濟發展一直處于緊縮期,受到世界經濟環境的影響,大學生的整體就業環境處于比較尷尬被動的局面。并且長期以來高等院校沿用傳統的重理論教育,忽略綜合實踐的教育模式,造成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方面處于劣勢,大學生需要的實踐能力無法在學校得到提升,對大學生就業產生了一定的障礙。大學生自身并為從實際出發,造成就業市場需求和大學生就業能力相脫節。在目前緊迫的就業形勢推動下,轉變傳統的高等院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突破口,實現大學生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新型教育,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提升大學生的就業率[3],成為當下教育的重中之重。
2.創業教育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創業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它是一種新的教育觀念,也是一種新的素質教育內涵。推進我國高等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不僅能有效促進大學生的思想解放,同時大力推進創業教育,鼓勵大學生創業,能培養出具有創業精神的創業家,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創業教育的本質就是倡導創業精神,高校中開展創業教育能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實踐,將大學生在學校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應用到創業實踐中,在創業實踐中形成具有創新創業精神的人才,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區域經濟的創新發展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創新創業人才的積極參與,只有創新創業人才的大力參與和支持才能促進經濟高速、高質量的發展。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能促進自身的實踐能力不斷地提高,并且從社會實踐中獲得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形成與現代生活生產方式相適應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提高企業的生產勞動率,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帶動社會經濟發展。
二、創新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實際影響
1.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
創新創業教育是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最佳途徑。創新創業教育之所以能提升大學生的結業能力,主要原因在于創新創業教育能從深入改變大學生對創業的認識,改變大學生的就業理念,提升大學生創業創新意識,消除大學生就業方面的障礙因素。大學生作為時代的新生力量,他們有較高的積極性和進取心,創新創業教育就是對大學生積極性和進取心進行有效的引導,促進大學生的能力能充分地發揮出來,并通過自身的實踐實現創業的理想,實現自身的抱負。創新創業教育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根本上消除大學生的就業障礙。
2.能夠激發大學生學習興趣
創新創業教育注重的是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并且提升的主要途徑是通過實踐完成的。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學生能充分地將自己在校學習到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到實踐活動中,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有更深刻的認識,能真正地意識到學習專業知識的重要性,從而加強在校學習。同時創新創業實踐能有效地提升知識學習的趣味性,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實踐中,為實現自身的價值,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加積極主動地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同時積極地了解社會就業發展動向,為今后就業創新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3.能夠增加學生專業及實踐水平
研究者提出就業工作者需要七種基礎專業技能,包括了基礎技能、基本能力技能、溝通技能、適應能力、自我發展能力、群體交往能力、影響技能等。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實際就是大學生在校期間對專業知識的和專業技能的學習和積累,通過對自身潛能的開發實現自身的理想和目標。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注重的是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因此創新創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參與到創業實踐活動中,使他們進一步了解社會用人需求,了解單位、企業用人需求,同時通過社會實踐,提升自我的溝通技能和群體交往技能,使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得到提升,更好地適應社會和用人單位的需求,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4.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有效的提升,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從而能在社會中創新出適合自身發展的事業,而這方面的能力正是目前大學生在新的就業形勢下所需要的。現階段的大學生缺乏創新意識和管理能力,因此制約著大學生的就業發展,而創新創業教育能充分彌補大學生在就業能力提升和綜合素質提升過程中的缺陷,使大學生創新意識和管理能力得到提高。創新創業教育主要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實踐體驗、競賽科研、創業輔導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大學生的創業意識,提升了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同時也促進了大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增強等綜合素質的發展。
三、基于創新創業教育視角下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有效途徑
1.通過創新創業教育提高學生就業的主動性
高校開展的創新創業教育最終目的是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促進大學生就業率。因此首先就是要提高大學生就業的主動性。通過創新創業教育促使大學生了解社會的就業需求,了解經濟發展總體趨勢,充分認識到自身的不足,積極主動地學習就業方面的知識,提升就業的主動性。大學生長期處于校園封閉的環境中,對外界社會的變化不能及時掌控,作為就業主體,大學生只有充分認識到現階段的實際就業環境,體會當代經濟發展的強烈競爭氛圍,才能積極主動地發展培養自身的能力,促進自我發展使之與市場發展相吻合。高校開展的創新創業教育要以此目標作為教育的具體目標,也要以此作為教育的最終發展目標,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潛在學習動力,在就業選擇和就業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2.通過創新創業教育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大學生的發展長期受到傳統的教育觀念的制約,在創造性方面的發展不盡如人意。現階段仍然有許多的高等院校沒有樹立正確的創新創業教育觀念,也沒有認識到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導致創新創業教育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傳統的教學觀念造成教學方法上的單一和枯燥,學生長期以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學習,對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學習興趣逐漸消失,出現懈怠的現象,甚至長期呈現出被動學習的局面。高校肩負著教育的使命,同時中國的教育也正在歷經深刻的改革,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為學生搭建一個廣闊的學習平臺,無論是從課堂教學方式上還是從課外探究的方式上,將單一、枯燥的教學方式轉變成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除此以外,高等院校還應打開校門,廣泛吸收其他國家對創新創業教育的先進經驗,以學校本身的創業環境作為教學的出發點,通過大量的模擬實踐或體驗式教學形式促進學生對創業意識的理解,激發創業的熱情。
3.通過創業創新教育中的實踐方式,提高學生對社會的認知能力
高校開展創業創新教育,學生通過實踐能有效地對社會的發展、經濟的發展狀況以及就業整體情況有所了解,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就業能力的提升。大學在校期間,大學生很少關心學校外界發生的事情,對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發展,以及就業的趨勢沒有整體性的概念,因此導致在就業時出現手足錯亂的狀態[4]。學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要從世界發展、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整體局面為學生做出詳細的就業發展計劃,分析創新創業的熱點項目,促進學生對社會有一個新的認知。
4.通過創業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創業教育注重的是學生創新意識、觀念和精神的培養,因此在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中,要摒棄原有的學生以考試為主要目標的學習思想觀念,同時要改善學生由于升學而產生的壓力,以及對就業認識的不充分呈現出來的被動就業的狀態。創業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能在就業和工作中充分發揮出積極主動性,主動了解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快速地在市場經濟中找準自我位置。
總之,創新創業教育對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綜合素質等提升都有一定的積極促進作用,同時能為以后的創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高等院校應積極開展創新創業教育。
參考文獻:
[1]胡新華,周 月.創業教育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英國高校的經驗與啟示[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43-50.
[2]陳 勇.大學生就業能力及其開發路徑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2.
[3]呂 榮.提升大學生創業能力及發展創業教育相關性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1.
[4]管明清.創新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探析[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2(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