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滿風
(崇仁縣第三中學,江西 撫州 344200)
[摘 要] 讓學生形成反思性學習能力是中學教育的重要目標,它關系到學生的全面素養的達成。教師不應僅側重于對學生的知識灌輸,還應教會他們反思學習過程。本文便通過調查問卷研究中學生反思性學習能力,了解中學生反思性學習能力的實際發展水平,發現學生反思中的好的經驗及不良狀況,分析原因,確定對策,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并提高教師的有效教學水平。
[關鍵詞] 反思性學習;反思意識;反思行為;反思策略;培養;引導
通過研究中學生反思性學習能力,了解中學生反思性學習能力的實際發展水平,為以教學反思促進有效教學的研究提供事實依據;通過對中學生反思性學習能力現狀的調查,發現學生反思中的好的經驗及不良狀況,分析原因,確定對策,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并提高教師的有效教學水平。
一、調查對象
江西省撫州市崇仁縣第三中學七年級、八年級各兩個班。本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270份,回收有效問卷255份,占總數的94.4%。樣本構成狀況如下:
表1 調查樣本構成情況
■
二、調查材料
本研究采用自編的《中學生反思性學習能力調查問卷》。在對文獻資料和反思性學習理論分析的基礎上,選擇了17道與反思性學習相關的項目形成調查問卷。
本問卷主要包括三個維度的內容:(1)反思意識(1,2,3,12題);(2)反思行為(4,5,6,7,11,15,16題);(3)反思策略(8,9,10,13,14,17題)。以上各條目均采用3點計分方式,即“A”記3分,“B”記2分,“C”記1分。被試者在問卷上得分越高,表明其反思性學習能力越強。問卷最后一題則為主觀題,讓學生介紹自己在反思方面的經驗或問題。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問卷所得全部數據采用excel表格進行統計分析。采用求和函數和絕對函數算出答案個數和百分比。
(一)中學生反思性學習能力總體狀況分析
我們用自編的《中學生反思性學習能力調查問卷》對255名學生的有效答卷進行了分析,其總體狀況見下表(得分越高,表明學生的反思學習能力越強):
表2 255名中學生反思學習能力總體狀況
■
注:分數段(41~51),學生反思性能力較好;分數段(31~40)學生反思性能力為一般;分數段(1~30)學生反思性能力為較差。
表3 255名中學生反思意識、反思行為、反思策略總體狀況
■
《中學生反思性學習能力調查問卷》由18個題目構成,其中17道是單選題,采用3點計分。其中反思意識包括4題,反思行為包括7題,反思策略包括6個題目。得分越高,表明學生的反思學習能力越強。第18題為主觀題。
從表2我們可以看到,三個分數段的學生數量,以31~40分數段居多,占總數的72.16%,說明目前大多數中學生的反思性學習能力普遍情況一般。而且有學生在該問卷調查中只得到18分,表明中學生的反思性學習能力還有待教師的進一步指導。
從表3我們可以看到,學生的反思意識得分率較高,3分和2分的得分率分別是38.73%和54.9%,說明學生的反思意識很強,這對我們進行此項研究的開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環境和氛圍。但是有將近1/4的學生在反思行為和反思策略方面的得分率分別是總數的25.04%和21.64%,表明學生在反思行為和反思策略方面普遍情況不理想。
(二)不同年級學生反思性學習能力及其差異性
我們在反思意識、反思行為和反思策略三個維度上對不同年級學生(七年級和八年級)的得分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在反思性學習能力的各個維度上,女生的分數比明顯要高于男生,且男女之間存在較明顯的差異。因而,女生的反思性學習能力明顯要優于男生。同時,從反思行為和反思策略可以看出,在這兩方面學生的能力較差。
(三)主觀題分析
在調查問卷的最后,設計了一道主觀題:讓學生說說他們對反思的看法,及其一些好的策略,或者學生在反思過程中是否還存在其他問題。從學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10%的學生不了解反思,認為反思沒有必要。70%的學生不知道如何反思,不知道反思要用何種形式、怎樣表達出來。90%的學生希望教師能更多地更好地為他們提供幫助。
四、綜合討論
從調查問卷的統計分析上,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學生在反思性學習能力方面有著好的方面:學生都有明顯的反思意識,大多數學生知道反思的重要性,并且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會有意識地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思。但在對整個調查問卷分析之后,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在反思行為和反思策略方面存在著明顯的不足。
1.反思行為方面
從調查問卷上可以看出,中間比例學生占多數。正如我們剛剛提過的,學生的反思意識較強,他們知道要有意識地去反思,但問題在于,在付諸行動的時候,學生缺少自控能力,不能持之以恒,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就使其不能形成良好的反思習慣。
另外。學生在反思的時候,更傾向于直接尋求他人的幫助,而不是先進行獨立的思考,這對他們反思性學習能力的培養產生了直接性的影響。
2.反思策略方面
與反思行為一樣,在反思策略方面,中間比例的學生也占多數。大多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多的是進行一般的分析:直接分析知識點,直接完成學習任務,更有甚者,只是一味的采用題海戰術。他們不會質疑自己的思路,不會多角度的去思考和解決問題,不會采用聯想法舉一反三,不會總結解題方法,不會用多種反思策略進行學習,只是一味解題、解題、再解題。由于缺乏對學習過程的反思,造成學習質量低下、思維發展水平不高。
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往往偏重于知識容量,很少要求學生反思學習過程,也沒有指導和訓練學生的反思技能,造成學生很少自覺地、有意識的進行反思。這使得中學生反思性學習能力的發展遠遠地落后于其它心理能力的發展。
五、解決方法
基于調查分析結果,筆者發現,我們應更多地傾向于培養學生的反思行為和反思策略方面。重點將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強化學生的反思意識,使學生對反思的價值有較深刻的認識,并逐漸讓反思成為其本能。沒有反思意識,學生就不會將反思付諸于行動,這樣就更談不上進行反思了。所以,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在課堂中融入反思意識,在學生預習階段、新授階段、復習鞏固階段長久的、有序的、循環的融入反思,提醒學生反思,并給他們提供多種形式的反思材料:表格、問題、總結等等,從而讓學生能夠慢慢的讓反思成為其學習的本能。
2.培養學生的反思策略。反思不是簡單的回顧和一般的分析,而是從新的角度、新的層面看到自己的不足。這就決定了學生至少要有下列反思策略:質疑反思:讓學生對其所學知識和解題思路進行質疑,培養其獨立、積極的學習態度;對比反思,對相似事物進行對比,找到其中的規律;歸納反思,讓學生學會歸納所學知識點,找出其中的共同點;聯想反思:能夠多角度、多方位、采用聯想法去思考和解決問題,做到舉一反三。
總之,我們應側重解決學生在反思行為和反思策略方面的問題,在幫助其提高反思性學習能力的同時,進一步養成反思品質,促進有效學習。
參考文獻
[1]熊川武.說反思性教學的理論與實踐[J].上海教育科研,2002,(06).
責任編輯 鄧 振